作者 木子飞扬
今天翻照片的时候,六岁的女儿看起来有点怀念“过去”了。
她说,爸爸,好想让时间倒回去。
……
好吧,让时间倒回去,爸爸陪你一起整理一下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2014年10月20日
女儿三个月大,整天咿咿呀呀,嗷嗷待哺。幼小的生命柔弱却充满活力,不经意间便可看到她成长的变化。
母亲说,你小时候也是这个样子。
我小时候什么样子,其实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
可能每个人对自己的婴儿时期一般并没有多少记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从父母和亲人长辈的讲述中获取一些琐碎的关于自己出生前后的故事片段。
因为缺乏对这个阶段的比较清晰的感触和记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对于父母这个称谓的理解可能都无法有更深刻的认知。
直到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为人父母了。我们扮演的角色从单纯的为人子女转变为为人子女同时也为人父母,这个时候,随着角色的改变,我们会经历新的体验。
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宝宝降生前后的一系列过程,通过亲自精心呵护宝宝的日常起居的每一个细节和感受,还原回我们自己出生前后以及幼年时期的记忆空白。
这个时候,我们对于生命的孕育、降生和哺育过程的认知,会从抽象到形象,从模糊到具体,从耳闻到亲历。这个时候,我们对于生育我们的父母和血浓于水的亲情,便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朋友问我,当爸爸了什么感受啊?
我说,辛苦并幸福着。
2015年3月21日
对门的老奶奶年愈古稀,儿女都不在身边,一个人。
每天自己买菜做饭,三菜一汤,顿顿如此,很会照顾自己。
无奈孤零零的一个人。
每天过来我这儿玩,一起看电视,帮我们带小孩,以老人的经验教会我们许多哄小孩的办法。
小朋友很喜欢这位老奶奶,每天在奶奶家里玩得很嗨皮。老奶奶家里也因为小朋友的加入变得热闹起来。
其实有老有小,在一起,才算一个家。
多么朴素却奢侈的愿望。
2016年10月19日
最近,小朋友特别喜欢看动画片熊出没,为了一探究竟,我也陪着娃看了好几集。
以成年人的视觉,我很快发现故事中的光头强和熊大熊二是一群摔不死撞不死压不死打不死炸不死、总之是怎么折腾也不会死的角色……
隐隐有些担忧。
对于小朋友不具备辨识能力却善于模仿的年龄,这些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有意无意传递出生命不死的信息到底好不好呢?
或者,我们应该适时传递给小盆友们另一种价值观——那就是惟有明白生命脆弱,才懂得珍惜。
还是不要天天看的好。
2017年10月30日
三岁的小P孩在沙发上捣乱,我坐在旁边,她跑过来又亲又抱的。
突然盯着我说,爸爸,你的眼睛里有我。我说,是啊,人的眼睛就像镜子一样,你的眼睛里也有爸爸。
瞬间想到,只有无比亲密的两个人,才有机会如此近距离的对视,而当我们有幸拥有这样的机会的时候,一定不难发现——彼此都在对方的眼里。
2017年11月14日
忙一晚上,终于装好一台单车。
情况是这样的:一年前买的四个轮的奥迪儿童电动车,本来开得很嗨皮,后来发现邻居小姐姐在骑两个轮的单车,马上觉得两个轮比四个轮的要好玩。
但是邻居家的小姐姐本来是玩两个轮的单车的,结果发现小区里的小哥哥在玩单轮滑板,表示单轮滑板比两轮单车更合胃口。
儿童的世界里,轮子越少,车子越高级。哈哈。
2018年2月24日
昨晚因为小朋友太任性,我态度凶了点,今天一直不太理我。
中午,我脱外套。小朋友说爸爸你不要脱衣服会感冒的,我故意没理,然后这娃冷不丁来一句:“我爱你才管你啊”……
我爱你才管你啊。
2020年7月1日
毕业季,20天倒计时。小朋友表示不想毕业,能不能一直上幼儿园。
三年前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是哭着去的。
今天,听我说毕业之后就不能再每天去幼儿园了。
小朋友表现出深深的不舍,她说想老师和同学的时候我肯定会哭。
我说,想哭就哭吧。
今天再哭已经不同于三年前第一天上学时的哭了。
有时候哭也是一种成长。
时光荏苒。三年一晃就过去了。六年一晃就过去了。
……
现在一些舆论总在讲,很多爸爸在家里都是甩手掌柜,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习惯了缺席。
为此我也常常反省,作为孩子的爸爸我确实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但是我对陪伴的重要性深深认同。所以,我一直在努力。
因为我深深意识到,孩子能够没日没夜黏在父母身边任性而为的时光,真的不会太长。
想想我们成年以后,还有多少机会能够整天陪在父母身边,我们远离家乡的时候,一年又能见上父母几次呢?
所以,在孩子还能够无忧无虑黏在身边的年纪,好好珍惜,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不要以各种借口远离她/他。
很多时候,成年人能不能抽出时间去做某件事情,并不取决于有没有空,而是取决于这件事情在他心里的重要程度,取决于他的价值排序。
生活中那些所谓的应酬,以及我们用于消磨时光的很多其实并不怎么良好的娱乐休闲方式,其实没那么重要;
而有些本不应该缺席的陪伴,错过了,就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