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院”是北京广播学院的简称。这所大学已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简称“中传”。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大部分的央视新闻人都来自广播学院了。即使是现在,这所大学在传媒界也是排行第一的高等学府。何况在那个传媒学府屈指可数的年代。“广院”和“中传”之间隔着一个时代,一个资源匮乏,学生和老师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凡是自称“广院人”的一定都经历过机遇与努力并行的时光。自己的百倍努力,再加上一小点机遇,就能书写自己别样的人生。
《我,来自广院》一书以对话的形式书写。潘奕霖的采访由浅入深,每一个人都被问到大学时光和工作细节。但是问法又不尽相同,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他是在跟人聊天。而不将仅有的问题,按部就班地提问。给读者展现了受访者很真实的生活状态,那些在节目中无法看到的一面。如果不是他们亲口说出,我们也不会相信,他们也跟我一样会遇到机遇和挫折。人们总是只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事实。他们不声不响地就进入荧幕,展现出新闻人的高度专业。
努力有用吗?如果努力没有用,鲁健不会三战考研最终进入广院;康辉不会从河北无极县以全班最高分的成绩进入广院;瑶淼不会初三毕业自学一年参加高考就能高出广院文化分二十分。每一个广院人都是凭借着努力才能出挑。所以我坚信努力有用。
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四个女性受访者:卢静,叶蓉,史小诺,瑶淼。阅读作者和她们之间的对话让我觉得“妈妈”这个职位也没有我所想象的那么辛苦和伟大。其实这个“身份”的可变性还是很大的。我是自2018年结婚之后就一直做全职太太。到现在整整三年的时间。我所接触到的人和事物,都在不断地告诫我;妈妈是没有自我的,你只要做好妈妈这一个身份人生就不会有遗憾了。但是本科学历的我无论如何也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全职妈妈”。曾经一度觉得生活无望,求职无望,只能在职场摸爬滚打的那几年全都奉献给了“带孩子”这一项工作。还不见得一定能做好这个工作。没有社交和人生方向,让我很很焦虑,这个焦虑也影响到了我“带孩子”这项工作,虽然我已经很克制自己的情绪了,但是不经意间还是会波及孩子。所以我决定28岁奋起,在“妈妈”这个角色上再加上一个别的什么角色。
卢静说:“人只要不断地学习,摆正心态,什么时候都不晚。”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境遇里,只要能持之以恒地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总是会做出点小成绩的。怕的是待在一滩烂泥里自怨自艾,自己都放弃了自己。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耗下去,直到生命垂危,没有一丝希望。史小诺写过一本书《四十而立,也不晚》,我还没到三十,怕什么努力太晚?!
叶蓉说:“我做任何事都四个字,尽情尽兴。”人生在世,只要过好自己这一生,就是圆满了。放弃自己的人生,把人生寄希望于孩子身上真的就能让孩子活得更好吗?尽情尽兴至少还能给孩子树立一个人生榜样。一辈子只干了了带孩子这一件事,算什么榜样?难道就要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吗?我的母亲一辈子就是只干了带我这一件事,如果我还是这样去做,是要证明女性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就只有“生”“育”这两件事情可以做吗?尽情尽性这四个字说得好极了。不要把成功寄希望于孩子。自己就要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尽兴,然后把快乐传递给孩子。
史小诺说:“你能受多大的折磨,你就能成多大的事。”没有哪个人的成功是全靠机遇的。每一颗成功的珍珠内里都含着折磨的沙子。不管当下有多苦,都要把它当成生活的馈赠。能量守恒,今天抗的压力越大,明天成事的快乐也就越多。
瑶淼的一生经历过很多角色。演员,全职妈妈,主持人。她敢于追求自己的人生,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不断地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她把自己的一生过得很精彩,在访谈中所提到的育儿经也很正念。她说:“不是我陪伴她(女儿),而是她让我成长了。”这个观念和我不谋而合。我总觉得养育一个孩子是给自己一次重新成长的机会,孩子是我们弥补童年遗憾的机会。对于一个妈妈来说,不能一味地只看到是自己在养育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也让我们成长,不成为一个妈妈,我们不会体验到来自成年人的担当和责任。
加油吧!“全职妈妈”们!她们能做得出色,我们也可以的。不说要像她们那样在荧幕前家喻户晓,至少我们要结识更多的社会成员,活成一个社会人。说到底人属于群居动物。独居,是要出问题的。比如上一代“全职妈妈”们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喜欢家长里短地去讨论家庭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参加工作去化解。思考自己的人生活比讨论别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