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C妈学堂
嘉兴72名学生众筹为老师的父母养老这件事,可能很多人已经听说了。为什么现在提起,是因为这件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
在十几年前,这些孩子都在同一名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这位老师姓陈,他在学校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陈老师之所以被孩子们所拥护,不单单是因为这位老师在教学方面做得非常好。
而且在生活方面,也是对学生们照顾有加,采用声形并茂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观念,帮助孩子们树立健康的心理环境等等。
同时,陈老师还设立了知音信箱,让学生们有什么疑惑,或是困难或是任何想要寻求帮助或是吐露心声的事情,都可以和他采用写信的方式沟通。
也因为这件事情,陈老师在学生中间的威望更高了。在上课的时候,陈老师就是一名老师,而在课余时间,陈老师可以是学生们的朋友,可以是学生们的长辈,也可以是照亮学生内心的一抹阳光。
还让学生们感到亲切的,就是陈老师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十分的关注,因为当任何一名学生的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陈老师总是能够及时的感觉到,从而能够发掘学生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或是心理上产生障碍,继而帮助学生们解决难题。
由于陈老师的优秀,甚至很多不是陈老师班级的学生,也对陈老师十分的仰慕,有时间就和陈老师一起打球,和陈老师分享自己的一些小秘密,和陈老师交流一些自己遇到的事情等等。
可以说,陈老师就是学生们心中的太阳,无时不刻地为孩子们照亮前方的路途。
但是,有一天,陈老师的年龄永远的定格在了28岁,这时候的他,甚至还没有结婚。
陈老师去世之后,很多学生都结伴前往陈老师的老家为陈老师送行。
要知道,当时陈老师的老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可是非常远的,而那时候的交通并不是十分的方便,陈老师的老家甚至还未通车,不过很多孩子还是坚持来到了陈老师的老家。
而在陈老师追悼会的那天,学校更多的学生想要为陈老师送行,校方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专门安排了车辆来接送学生。
但是令校方想不到的是,由于学生太多,安排的车辆完全不够用,还是有很多学生自己搭车前往陈老师的追悼会赶去。
在陈老师老家,很多人都看到了非常惊人的一幕:陈老师的追悼会前,竟然熙熙攘攘排了三百米的长队,无数的学生不断地涌来,为的就是给自己最亲爱的老师送行。
很多学生围着陈老师遗体久久不愿离去,每个学生都是一双哭红的双眼……
就这样,陈老师走了。
不过,事情并没有结束,学生们在毕业之后,并没有忘记这个他们最爱的陈老师。
学生们知道陈老师的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儿子,生活上可能会比较困难,于是,很多学生经常每年都要到陈老师家里去看望陈老师的父母。
后来,当时的学生很多都已经参加工作了,于是几十名学生组建了一个社交群,群里的每个人每到月初的时候,就会自觉地发一个红包。
而这些钱,都用作为陈老师的父母养老。并且逢年过节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组织一起看望二老。
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群学生有些已经成家立业,但是却永远忘不了,那个改变他们命运的陈老师。
他们知道,正是因为有陈老师多年为自己解惑,他们才有了现在的成功,才有了现在的想幸福,如果没有陈老师,可能他们并不会拥有现在的美满生活。
感恩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
拥有感恩的心的孩子,一般都是比较优秀的,为什么呢?其实,感恩的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心理状态,而是一些积极的心理状态所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表现。所以,懂得感恩的孩子,将会受到感恩所造成的另外的一些积极影响:
1)一般都很有孝心
懂得感恩的孩子,一般都是很有孝心的,因为这些孩子能够十分认真地聆听长辈的教诲,能够明白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知道长辈的心理,从而理解长辈的言行,做对长辈有益的事情。
2)心态更为积极
懂得感恩孩子,其本身的心态也是较为积极的,当一个孩子经常保持积极的心态时,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呈现出一种充满正能量的状态,这样他就会拥有更强的自信心,去挑战一切生活中的困难,成就也将会越来越大。
3)更加诚实守信
感恩并不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行为,而是一种长久的坚持,所以懂得感恩的孩子,必定在诚信方面也会做得很好,因为诚信同样是一种长久的坚持。
4)更加懂得珍惜
懂得感恩的孩子,其本身更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知道他人对自己的关爱,知道一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其实对自己才是最珍贵的。
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懂得感恩的孩子,才会更加的优秀,才会更加的拥有大局观,心理环境也会更为健康,所以,家长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
那么,我们在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那么家长首先就需要将感恩为孩子展现出来,家长要让孩子在自己的身上看到感恩的心,那样孩子才能够获得明确的目标,从而模仿父母的感恩表现。
让孩子学会感谢。要感恩,就要先让孩子学会感谢,让孩子知道自己在接受他人帮助的时候,应该表示出一种对他人应有的态度。
孩子在学会感谢之后,才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是不是接受了帮助,才能够意识到他人在帮助自己。
锻炼孩子的共情心理。有时候,孩子可能对于一些他人的帮助印象并不是十分的深刻,这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一下,让孩子扮演那个施助的人,从而让孩子明白,他人在帮助自己的时候,其实并不是“随手而为”,而是认真对待。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