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受到父母的压抑?养育不是一种恩德而是义务,父母子女当互敬、互爱。

任何生命,但凡是个生命,就必须的要养育后代,否则这种生命将无法存在。养育后代是任何一种生命都必须要做的首要义务,是生命的本质义务。而做了一件本质义务的事情,一件本来就应该要做且必须要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说是一种恩德呢。

至于不尽此义务的人,则不配拥有生命,不配称作是人。一个人连做人的最本质、最基本义务都不去做,当然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不生养后代,人类就没了,不尽生养哺育义务的人,则是最大的无德。

常言是,母亲十月怀胎、临盆分娩,经历了煎熬与剧痛,母亲是最值得尊重和爱戴的人。其实这个孕娩的痛苦,本质意义是要让母亲更加的疼爱这个孩子。费了那么大的精力、承受了那么大的痛苦,付出了那么多,自然会对这个生命成果产生更多的珍惜与疼爱。就像我们费了一年时间、天天加班还把手都搞伤了,做了一件工艺品一样,付出的心血越多,就越会觉得自己的成果越贵重、越珍爱。以前有些妇女孕娩轻松、不苦不痛,则对孩子的珍爱就会减少,如果再生上了三五七八个的话,那送儿卖女也都不会当个事儿,这又谈何母爱呢。

母亲经历了孕娩的痛苦,就会首先给予孩子一个爱,孩子得到一个爱,自然会回馈母亲一个爱。爱是相互的,这是自然的事情,这并不需要通过什么道德来进行宣贯和约束。人与人的尊重、爱护、关照都是相互的,父母懂得尊重子女,尊重他们的人格、自尊、思想,子女自然会更加的尊重父母。在和谐互爱的家庭氛围中,子女自然会关心照顾年老的父母,这也完全不需要进行道德强调和约束。

为什么要强调孝道,因为多有“不孝”;为什么会导致“不孝”,因为家庭不和睦;为什么会不和睦,因为一个伪道德——养育恩。真正影响家庭和谐、亲人和睦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养育恩。是有老子《道德经》中讲“六亲不合,案有孝慈(/畜滋)”。

一个错误的道德定义,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平等。让作为父母的人天生站在道德高点,而子女则生来处于道德服从。这使得天下间许多的为人父母者,自视恩重功高、妄自为大,不会与子女平等的和谐相处,而出言肆无忌惮,不懂得尊重子女的人格、自尊、思想,不懂得考虑子女的感受。由此造成子女的人格压抑,普遍的表现就是父母子女间的沟通会产生障碍,所谓有代沟。这代沟其实就是因为无法像朋友一些洋敞开交流造成的。而更严重的情况是,有许多人因为受不了来自父母的压抑而意欲轻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自宋代的朱陈理学之后,父母就成了天,错了也是对的,子女不得违抗。然而其实孔孟也并非如此迂腐。孔孟的观点是“阿意屈从,陷亲不义,是谓不孝”,就是说,明明父母错了,就不能任由他犯错,不能屈从其错误的主张,如果因为屈从于父母的错误主张而造成了不良后果,这就是不孝。父母错了就是错了,子女错了当然也是错了。明明子女有错却还要一味的宠惯、任其妄为,不给以合理的教训,这就不是爱,而是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养育是一份本质义务,作为父母,不能以此对儿女道德绑架,更不能以此为道德高点自居,这样的都是无德。如果是携“养育之恩”以图回报,那么就是无耻。更有甚者“养儿防老”的,这就是把义务换私利,出于一己之私主导另一个生命,这种想法就不是无耻而是有罪。你尊重他、爱护他,给予正确的教导,他自然会在你年迈的时候照顾你。

一个人小时候,受到了父母的压抑,他又会学着这样一套行为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子女,如此代代相传。导致整个社会群体形成人格天性的扭曲,每个人的脾性、思维、行为上都会受到来自父母的压抑,而不能完全成长为本来的那个真正的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与子女要像朋友兄弟一样的相处,众生皆是平等的,只有平等尊重、互敬互爱,家庭才能真正的和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标签: 父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