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迎来重大改革。9月22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从1949年的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已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正如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坦言的那样:“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这些主要问题是什么!体现在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学校还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学科专业调整刚刚起步,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一些导师责任没有压实、指导能力不够,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完善;一些单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等。
为摆脱“卡脖子”的困境,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这就是我们说的“男儿当自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有“男儿当自强”的本色。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人才培养的好,技术掌握的好,发明创造的好,技能让我们成为“技术大国”“科技大国”“发展大国”,就能摆脱对他人的技术依赖。我们动车为何发展的那么好,我们的5G为何发展的那么好,这都是技术带来的,而技术的前行是需要人才助力的。因此,我们就是要实现人才培养的“超常规”,要打破既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让条条框框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凡是对人才培养有利的,凡是对科技前行有益的,凡是对人才激励有好处的,我们,就要尝试,就要实施。凡是对人才培养不利的,我们就要摒弃和修正。
培养人才,说到底不是为了要个“硕士证”“博士证”,而是要的“真水平”“真才学”,让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告别“唯学历是从”,实现“英雄不问出身”,才能真正实现“超常规”,有了“超常规”的勇气,有了“昂起头”的精神,就能不再被“卡脖子”。
此次改革提出,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把愿意读书、忠诚可靠、德才兼备的好苗子选拔出来。这样的“超常规”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