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育,回归或/和重塑?

高校学生事务改革的再思考

——中美疫情防控差异的启发

文|席酉民

感谢教育三十人的邀请,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教育的思考。

实际上教育不仅仅要创新,更多的要敢于实践,今天利用一点时间,探讨一下教育要回归还是重塑?或者回归和重塑。

面对全球教育重塑历史机遇,西交利物浦大学做了一些尝试。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全球数字化的挑战,教育是会破产还是重塑呢?哈佛商学院一位战略学教授,在2014年接受采访的时候,预言如果不及时变革美国大学在未来十五年以内,将有一半面临破产。此话一出,有的人认为这是哗众取宠,有的人认为这是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到2014年期间,美国共有大学3211所,却在随后几年里迅速减少了好几百所。这些关门的大学,基本上是四年制、盈利性、学历教育大学。中国人向来把美国教育作为学习的样板,很多家长不惜代价送孩子去美国求学,而美国教授认为,教育如果不改革会面临破产。事实上,(美国大学)也确实是在一步步关门。因此,在当下全球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的时候,我们是等着被破产,还是通过颠覆性创新去赢得教育的未来?这是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回到中国教育的实践,从中央到地方我们喊了很多口号,比如“以本为本”,比如说“四个回归”。我们的观点是,教育不仅仅要回归本质,重视教育,更需要重塑。回归是态度,重塑涉及方法论。然而,怎样回归和重塑呢?我想结合西交利物浦办学的思考和定位,跟大家做一点分享。

西交利物浦是一所中外合作大学,成立于2006年。一直以来,我们把自己定位为教育的变革者或探索者。怎么办好这样一所学校?通过什么样的创新真正对教育带来大的影响呢?

我们试图成为一个支点,来实现撬动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并没有把办好西交利物浦大学当成目标,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去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教育,这才是我们的使命。

正如美国欧林工学院校长所言,我们办学的目的不是要在教育航空母舰上新增一架飞机,而是想通过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形成新的教育模式,并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去改变教育的航向,这是我们教育变革及影响教育的战略和策略。

要回答办什么样的学校?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变革?首先必须面向未来,理解未来的需求,思考未来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全世界对此有大量的探索,有的人把教育分成1.0、2.0、3.0,有的人根据经济的形态,把教育分成了不同的阶段,比如传统教育,基本是圣人教诲,是教育和教导。而知识经济时代,是教知识。创客时代是通过小团队创一个项目来培育学生。未来是什么?未来是创新的经济,未来人们会很容易学到知识,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兴起,知识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速度和效率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形成适应未来的教育模式?再进一步去思考,未来,一个人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

不幸的是,在中国当前背景下,很多人是在为他人学、为父母学、为别人的眼光学,还有很多人为学历、学位学,很少有人为兴趣而学。事实上每一个人从小都有兴趣,但兴趣在学习的进程中被父母和老师一步步扼杀掉了。

这是我们最大的悲哀。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培养大量终生追寻自我兴趣的学习者。如果大家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变成一个学会学习、按兴趣终生不断积累的人,人类一定会出现三种人才。

第一,专注某个领域,成为有造诣的专家。

第二,精通行业,具备领导力,成为有领导力的行家。

第三,有能力的工作者。即使做不到行业精英或专业精英,也有可能成为有能力、追随自己兴趣、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乐趣的工作者。

这是基于未来趋势和中国教育背景对未来人才走向的简单分析。

当前,全球化进程遇到了一定阻力,反全球化、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在全球蔓延。但是数字化背景下,智能化时代,全球互联、互相合作的趋势不可扭转。基于这样的思考,教育要为社会文明和进步做出重大贡献,一定要培养出全球化背景下,具备全面竞争力的人才,我们把它叫做世界玩家。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就是把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国际公民或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

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称为Global Citizen呢?

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在享受公民权利的同时,有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感,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还要有国际视野和责任。当然,为了生存于未来复杂和不确定的世界,还需要较高的素养,特别是需要具备一种复杂的心智。除此之外,需要一部分人具有专业的造诣,还应该有一部分人有行业造诣。有专业造诣,又有较高素养的人变成了专业精英,也就是刚刚讲到的第一类人。但未来社会,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升级,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肩膀上,去整合行业,形成平台,孕育生态,引领这个行业发展的人才。这类人的培养,在专业知识和较高素养的基础上,首先要有极强的行业背景,第二需要跨文化的领导力,第三还要极强的创业家精神。这类人可能成为行业精英,经过一定的历练,如果运气比较好或者时机比较成熟,可能演化成业界领袖,这就是我刚刚讲到的第二类人。

绝大多数人都想成为以上两类人。但是在人生的演化中,有的人运气不好、有的人能力差、有的人不够努力,就成为了较一般的人。然而,即使是一般人,教育也应该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的、有追求的人生,至少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工作者。这时候,学习能力变得很重要,如果他们学习能力很强,有可能经过长期的积累,成为专家,也可能变身行家。对于这一类人,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兴趣导向的终生学习的习惯。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有学习能力、有终生学习的动力、有终身追随的兴趣,这部分人就有可能演化成专业精英,也可能成为行业精英。即使因运气或机遇差没有演化成专业精英和行业精英,也会拥有一个按兴趣生活的幸福人生。这就是我们对未来教育的理解。

西交利物浦很幸运,创建于全球重塑教育的时代。我们有机会去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最优实践。正如我在演讲开头提到的,即使是全球最先进的大学都已经落后了。不是说他们不先进,而是他们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对他们的要求,落后于技术对他们的要求。也使得我们有机会跟全球最先进的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探索未来的教育。

显然,我们还有机会去融合中国的文化,集成中国的最优实践。但我们不是简单的拷贝中国模式或西方模式,我们试图把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根据未来的教育趋势和需求去探索。所以西交利物浦给自己的定位是整合全世界教育资源,借鉴全世界最优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根据未来的趋势和需求,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

第一,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未来的大学办学模式是什么。

第二,未来的大学工作者,包括大学内部运营体系是怎样,以回应德鲁克先生提出的: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组织效率的问题是21世纪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试图通过研究和探索,为提升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组织的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第三,如何处理大学和社会的关系。

第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索,去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教育,这就是西交利物浦的历史使命。

围绕这样的使命定位,我们会发现面向未来,教育需要做出很多改变。目前,大学基本上都以专业性教育为主。即不管学生将来干什么,进到学校里一定要选一个专业进行学习,所谓的专业技能教育。

当学生走向社会,经常会遭遇挑战、备受诟病,企业界和用人单位觉得需要再花三到四年时间来培养这些学生。于是,大学开始整合专业,开展跨专业教育探索。当下全球很多进行教育探索的人,所做的基本上是跨专业教育和整合专业的教育。

据我了解,包括很多一流大学在内的诸多大学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然而,即使这种教育开展得很成功,这些学生在走向未来世界的时候,依然可能缺少很多能力。比如领导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怎样把这些素养融入教育,让学生无论在将来是成为专业精英、行业精英或者追随终身兴趣的普通人,都能从容应对复杂的世界,这是教育面临的挑战。

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把这些缺失的教育融入当下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出能够应对未来复杂世界和人生、具备复杂心智的人才。我们把这种教育称作“融合式教育”,因为它既有专业教育,又有跨专业教育,还有横穿行业的各种能力的训练。

无论是专业教育、跨专业教育,还是融合式教育,素养问题都会是未来教育非常重要一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每个人手上都有一部手机,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敢声称已熟练运用手机超过30%的功能。手机的功能相当于未来的机器人,当人水平不够的时候,仅能将具备强大功能工具的能力释放很小一部分。想象我们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机器人,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素养不够,再伟大的机器人,功能释放都会大打折扣。所以,未来素养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我们对未来教育的理解。

目前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对教育带来巨大冲击。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出应对并形成自己的策略,西交利物浦的策略是持续的创新性探索。第一种探索是对传统专业精英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我们力争把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成帮助学生成长的教育,提倡兴趣驱动、研究导向型教育,在专业教育的同时,给学生一定的行业背景,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这是我们在过去十多年所做的教育探索。2017年,回应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挑战,我们探索和开启了融合式教育,就是培养有专业基础的行业精英。我们在太仓新建一个全新校园,跟企业和社会联合,放弃过去的专业教育,通过行业来整合专业知识,形成行业教育,来培养行业精英。

刚刚讲到的第三类人,有兴趣和工作能力的工作者。我们对未来的行业,特别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理解是,一般性的职业教育将会逐步失去空间或价值。因为一般性的职业能力,都会被机器人取代。未来的行业教育一定是具备极强的行业背景,再加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支持,训练出该行业可以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肩膀上的专业人士。目前,我们正在扬州通过与影视界的企业和政府合作,去探索这样一种有行业背景和数智时代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换句话说,西交利物浦针对未来数字智能时代,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将会形成三种教育模式。一是创新升级的专业精英教育模式,二是行业精英教育模式,三是适应未来,具有极强行业背景,能利用数智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围绕这些模式,我们把西交利物浦的发展分成1.0、2.0、3.0三个版本(阶段)。1.0模式大家很熟悉,大学相当于大百科全书,是一个学知识的地方,但我们把它转型为帮学生成长的地方。2.0模式是刚刚讲到的融合式行业精英教育。现代大学的特点是学科细分,多层级,学科之间弱连接。而现实却日益紧密连接,正在涌现一种链接革命。所以我们以融合的方式去应对。3.0则是大学走进社会,撬动各类资源,形成一种支持人类按兴趣终生学习、创新和创业的教育和产业创新生态。

接下来,我具体分享一下我们对未来大学形态的理解。关于未来大学的讨论很多,但大都是从现在向未来的外推,根据工业4.0类比教育的4.0。我们对未来大学的理解是尽可能遐想未来社会及其人才需求,然后构思相适应的未来教育。我们认为未来的大学一定是扁平化、多元、融合、分布式,所以我用图1描绘了我们对未来大学的理解。

在未来,选择教育或大学,最重要的标准首先是看品牌。大家都知道应该重视品牌建设,但品牌的背后是什么?品牌的背后是这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看它是否符合未来世界的需求,是否能够帮助人立足一个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很庆幸西交利物浦在过去15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一套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现在很多学生和家长关注我们,这其中还包括一些三岁孩子的家长,他们在网络留言,称西交利物浦教育理念不错。还有一些高中生说,西交利物浦是“我的大学”。这说明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我们的教育理念已逐步形成,并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

第二个关键点是这个大学是否具备整合全球知识和资源的网络体系或平台,以利其师生融入世界学术社群,享受世界最优秀的资源,与世界学术界和教育届共舞。如果已具备这种理念,还要让它有效实现。

第三,要创建分布在不同地域、有主题、可持续的卓越中心。西交利物浦通过选取若干地域,围绕特定主题,努力将不同教育模式做到世界最优,来履行我们的使命。比如在苏州校园,专注于专业精英教育探索;在太仓,开展行业精英教育探索;在扬州,探索有行业背景、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专业和职业人才的培养。

最后,围绕这些卓越中心,吸引相关人才,形成一个生态。比如说,西交利物浦组织了全国教学创新大赛,吸引了大量热爱教育的教师形成创新者联盟;我们组织了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持续发展联盟,营造教师提升生态;我们组织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类研修和培训项目,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帮助很多教育管理者、老师和学校变革发展,等等。这就形成了一种教育创新发展生态,不仅传播了西交利物浦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也影响了教育的变革和社会理念的转型。

最后,我用几个图片展示一下西浦发展三个版本。图2是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西浦北校区的主楼,代表西浦1.0,核心是创新和升级传统教育。图3是太仓校园的设计图,现在正在全面建设,将于后年全面启用。它代表西浦2.0,特点是联合企业资源创建行业导向的融合式教育。图4是西浦3.0的构思,其特点是大学融入社会,撬动各方面资源,营造教育、研究、创新、创业的产业生态。2020年11月11日在苏州创立的西浦慧湖药学院,就是西浦3.0版本的领航项目。

这就是西交利物浦在教育创新和创业方面所做的实践。我们1.0已经初见成效,2.0已正常起步,3.0也开始布局和启航。

今天,我主要从一个教育探索者和变革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在全球重塑教育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思考,怎么样去行动。我们的目标是试图通过西交利物浦的行动去影响教育,从基础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扮演好教育变革者的角色,完成影响教育的使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感谢大家关注,也希望大家和我们一道合作起来,共同探索和推动中国的教育升级和发展,谢谢大家!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