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回归校园课堂 老师敢用吗

[新闻页-台海网]

双十中学教师李爽曾用这把捶背锤作为戒尺。

台海网1月12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上月底,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从3月1日起,《规则》将正式实施。《规则》中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失范”行为,老师可以给予口头点名批评、罚站、停课停学等不同等级的惩戒。

有人说,《规则》的出台,相当于把“戒尺”还给了老师。不过,从本报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老师对于如何使用这把“戒尺”仍然顾虑重重,不敢用的心态很普遍。业内认为,如何用好教育惩戒,需要把握好度,这既考验老师的智慧,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形成合力。

敢不敢用戒尺 老师要“先过自己这一关”

“教育惩戒的落地,首先要过老师自己这一关。”采访中,多名厦门老师认为,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窘境是很多孩子甭说打不得,骂不得,甚至连说都不能说。这也导致很多老师不敢管、不愿管。

在岛内某中学任教的陈老师说,《规则》明确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可实施一般教育惩戒,如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但有的老师真的连“罚站”都不敢用。为什么?因为担心部分学生有过激反应。这并不是老师多虑。他举例,学校曾有一名男生违纪,校长找该男生谈话,结果男生顶嘴:“你这是要逼我跳楼吗?”

“有些孩子表现太过了,我会用软尺打手心警告一下。”在思明区某小学任教的张老师说,即便很生气,在打学生手心时,她也会注意力度,千万不能打重了。

“我相信不到万不得已,老师不会轻易动用教育惩戒。”张老师说,很多孩子缺少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可能老师只是批评几句,有些孩子就无法承受了。如果没有厘清相关责任界限,很多老师还是不敢举起教鞭,不敢落下手中的戒尺。

家长对老师信任支持 互相配合才能形成合力

“早些年还能听到一些家长说,孩子犯错了,老师您尽管打、尽管骂。现在,这种声音已经很少了,即便个别家长会说,也是有前提的。”张老师说,如果孩子挨批后出现一些异常情绪,甚至有过激的举动,家长会反过头来责怪老师,要求老师承担责任。

在岛内某校任教的吕老师,曾到岛外一所农村学校支教,对此也有同感。“农村学校的家长比较信服老师的权威,有的会跟老师说‘孩子该打就打,该骂就骂’,这在城区学校是很少见的。”吕老师说,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也是一种支持,可以让双方更好地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有些孩子觉得,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奈何不了他。”陈老师说,特别是家长如果没有跟学校统一战线,孩子会更加有恃无恐。比如,有的孩子是“迟到大户”,老师找家长,家长却是无所谓的态度;个别男女学生在学校公开场合有一些过于亲密的行为,老师跟家长沟通,家长反而认为学校管太严了。

在陈老师看来,如果老师都变得“佛系”,就会产生许多“巨婴”,以后只能让社会对他们进行教育,那付出的代价将会比在学校大得多。家长应该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教育惩戒是必须的。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不能只有表扬和鼓励,惩戒也是教育手段之一。

教育惩戒也要“因材施惩” 对不同学生策略要不一样

在迈过了“敢不敢用戒尺”这道坎后,老师还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用好这把戒尺。

双十中学教师李爽有一把捶背锤,本来是学生送给她捶背的,后来被她拿来“敲打”那些不乖的学生。哪些学生会被敲打?李爽说,一般是因为学生的品行问题,比如,有男生公然在班级里开黄腔,她就会直接“敲”下去,让学生知道哪些是不能触碰的底线。

这把捶背锤用了五六年,主要是起警示作用,被敲了后并不会太疼。后来,捶背锤被学生玩断了,她就换成了尺子。“通常会被我敲打的也就那两三个男生,打手心、屁股,警告一下他们就老实了。”李爽说,对待不同学生要“因材施惩”,有的学生可以直接在课堂上批评,有的学生就得私底下沟通。有的学生还会比较,某位老师虽然也在课堂上备了一把戒尺,但基本上都只是“虚张声势”,不会真的打下去。老师都要跟学生斗智斗勇。

【观点】

惩戒可跟劳动教育结合 或可达到一举两得效果

思明区责任督学詹永佐建议,老师可以考虑把教育惩戒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学生犯错了,让他为班级做做卫生,这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家长庄女士也赞同这种做法。庄女士说,她读中学时在学校寄宿,当时生活管理老师要求各个宿舍做好卫生。有一个宿舍的同学图省事,直接从4楼阳台把垃圾往宿舍外的草地扔,结果被生活管理老师逮着了。该宿舍的同学后来不但要把草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净,还要去洗一星期的公共厕所。

“效果立竿见影,从此没人再敢乱倒垃圾。”庄女士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把惩戒和劳动结合起来,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能让孩子学习一些劳动技能,一举两得。

教育并非无限向孩子让步 适当的惩戒还是很需要的

“家校间充分沟通,彼此信任,是很重要的。”家长黄女士说,有一天她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原来是儿子在课堂上捣乱,被老师训话了。班主任把来龙去脉告诉她,建议家长及时留意孩子回家后的情绪,跟孩子谈谈心,有什么问题及时沟通。

“跟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她的用心,是真的为孩子好。”黄女士说,儿子回家后,她跟孩子聊了,引导孩子“复盘”发生了什么。第二天,儿子主动去跟老师道了歉。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如果没有处理好,可能孩子就会带着情绪去上学,进而影响到学习。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对原始天性逐步约束规范的过程,是树规矩的过程,难免使用惩戒,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只有统一思想,获得家长、社会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才容易形成舆论的合力。

也有网友认为,惩戒权的回归,至少向我们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教育不能无限向孩子让步,适当的惩戒是必须的。

【链接】

教育惩戒与体罚性质不同 明确禁止七类不当教育行为

《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同时,根据程度轻重,《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

《规则》强调,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不同性质的行为,明确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包括: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因个人或者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因个人情绪、好恶,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教育惩戒;指派学生对其他学生实施教育惩戒。这些禁止行为划定教师行为红线,规定了对越界教师的处罚方式,方便各方监督。

(文/记者 郭文娟 漫画/刘哲姝)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