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大宝做完核酸留下“后遗症”,父母笑趴:习得性无助了解一下

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陪宝宝写日记” “陪宝宝读童书”。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位处于石家庄的爸爸拍摄自己才三个月的宝宝,刚刚做完核酸检测,没想到宝宝留下了“后遗症”,不停地张嘴说“啊”。

因为做核酸之前,家长教过宝宝要张嘴说“啊”,这样医生才能顺利从宝宝嘴里采集到检测样品,宝宝似乎能听得懂,非常配合,但是没想到做完第二天还一直不停的说“啊”。

看着视频里一家人很幸福很开心,满屏都是温馨,宝宝爸爸觉得孩子很可爱,模仿能力很强,可是看着视频的我,脑海里却不自觉地浮上一个心理学名词:习得性无助

01、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百科词条上是这样解释的: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用“无助”来形容上面那位可爱的宝宝也许比较严重,但道理基本上是相通的,爸爸妈妈不停引导孩子张口说“啊”,孩子通过模仿,照着爸爸妈妈的样子说“啊”,她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但是通过爸爸妈妈的重复,孩子会以为这样做就应该是自己日常所要做的并且需要重复的行为,所以即便是已经完成了核酸检测,不需要再说“啊”,孩子还是习得性地重复说“啊”。

当然,经过爸爸妈妈的引导,孩子第三天就不再说“啊”了,但通过这个宝宝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看到,孩子有着什么样的“习得性”,其实取决于父母如何去引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2、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习得性无助?

我身边有个朋友,家里两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孩,老二是个男孩,朋友从小尽心培养老大,把更多的关心都放在老大身上,把老大培养得很优秀,各方面都很出色,老二出生以后,朋友夫妻两个事事都以老大小时候的标准要求老二,老二自然是事事比不上老大,再大一点,老二看自己怎么做都不能比老大更好,索性也不追赶了,遇到事情就开始气馁继而哭泣,就连穿衣这种小事做不好都能让他崩溃,然而他什么也不做,就等着父母或者身边的人来帮忙。

老二似乎时时会陷入“自怜自哀”的情绪里,一点小挫折都觉得自己委屈到不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喜欢“自怜自哀”的孩子,更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他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老二的“习得性无助”,看到老二哭就显得十分不耐烦,为了节约时间成本,只能帮他包办所有生活中的琐事。面对老二的“不成器”,夫妻俩把更多的表扬和期望放在老大的身上,导致老大有了更多努力的内驱力,两个孩子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为什么“自怜自哀”的孩子更容易“习得性无助”呢?因为这类孩子常常以一种无助的“受害者”姿态出现,他们对生活放弃努力,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更不愿意试着去跟别人竞争或者合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处于“受害者”角度的孩子,一开始可能是为了博取父母或者其他人关注,时间长了自己也慢慢地会产生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是那个最受委屈、最不受重视、做什么都不能成功的孩子,也就不愿意再去努力尝试了。

另外,研究表明,过度管教、过度溺爱的家庭都会提高孩子习得性无助的几率。

如果一个孩子上大学之前还不会自己洗衣服,不会做一顿简单的饭菜,或者在家庭的角色中,父母是经常说教、严加管制的(更像是老师),孩子在脱离家庭环境后(比如上大学后、就业时)往往会倍感无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如何帮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

常常“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现实的打击变得抑郁,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呢?根据研究者的报告,重新进行归因训练认知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习得性无助。

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

归因理论认为,当我们把失败归因为自身的、普遍的、稳定的因素时, 就容易产生无望感,也容易放弃努力。

什么意思呢?还拿上面那个孩子来举例,他一直追赶不上他的姐姐,导致他认为自己天资不如姐姐,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己比姐姐笨,再加上父母一直拿姐姐跟他做参照,这让他产生挫败感,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也不能让父母满意,从而让他就此放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父母能帮他改变自己的归因模式,不对他抱有过高期待,试着将孩子的失败归因于动力不足,也许就能让孩子对未来产生积极的期待。

另外父母也要能够容忍孩子的笨拙,比如当孩子不会穿衣服时,父母应耐心教给他如何穿衣、并等待他从学会到熟练,在这个过程中鼓励他的每一点进步,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对自己产生信心,从而摆脱“习得性无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次,帮助孩子把困难具体化。

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习惯性地说“我不行”“我做不到”,那么此时如果父母察觉到孩子的无助,就要试着引导孩子将遇到的困难具体化,比如问问孩子遇到了什么事情让他觉得很糟糕,帮助孩子分析在当前情况下,他可以做些什么。

在帮孩子理清思路的同时,也让孩子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内心,慢慢对抗无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后,鼓励孩子成为行动派。

很多“习得性无助”的孩子,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了“输”的结局,有什么行动也仅仅停留在“想”的阶段,继而自我迫害般地设定了一系列的困难,最后自我安慰地说:反正我也不会成功,索性不用折腾了。

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为父母,在察觉到孩子有想法的时候,就要鼓励孩子去实施,不要考虑结果是好还是坏,哪怕仅仅是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也要不遗余力地先行动再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只有这样,在为着目标努力前行的过程中,孩子才能慢慢消除恐惧,战胜无助。

总之,想要帮助孩子破除习得性无助,除了让孩子勇敢行动起来忘记过去的失败,父母也要重新调整自己对孩子的预期,能够接受孩子的失败,不给孩子太多压力,给孩子更多无条件的爱,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拥有更多幸福力,也才能无惧困难勇敢向前。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