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比你想的还糟糕!”外国教授一席话很扎心

作者:汤靡达,转载:心理学神奇小小。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曾在一档访谈节目里一位外国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比你想象的还要糟糕!”

听到这样的评价虽然不服气,但教授给出的理由着实让人信服。他们不是种族歧视,而是我们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的确弊端重重。

当然,也不能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中式教育有它的好处,坏处亦是显而易见。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剖析自己,保留自己擅长的,完善自己不擅长的。在我国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的确有以下这些问题。

思辨能力弱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要背诵记忆大量的知识内容,导致他们没有多少时间真正理解背诵的内容,在应付完考试以后,这些知识点就会被忘掉。

不信你可以问问身边的成年人,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背诵过的古诗词。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理解。

中国学生对老师、课本上的东西过于依赖和信任,不会质疑知识的真实可信性,更鲜少在现实生活中琢磨这些内容,因为他们忙于记忆下一个知识点。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记忆,到头来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实际效用,更加没有创造出任何相关的价值,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知识如果没有被反复论证、辩论思考过,就没有任何意义,充其量只是占据了一部分脑容量。

如果想让孩子有优秀的思辨能力,只有将他们从长期的无菌生活及机械的记忆背诵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探索真正的现实世界,通过实际接触到的物质,再反向学习知识。

社会参与能力、表达能力低下

教授在节目中说,他发现大部分中国留学生都很排斥参加社会活动,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缺乏参与和表达的能力。

这是因为在长期的考试形式之下,使得他们的思维意识都以结果为导向,自然而然不会关注其他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严格地说,教育也不可能是形式主义的:它要么是等于“白做”,要么反而变成“反面教材”。

考试其实是一个用处非常有限的形式,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弊端人尽皆知,怎么放在今天就人人都装聋作哑了呢?

教育不是演戏,不是为了给别人欣赏,学生没有必要为了结果的完美表演学习知识,那些知识内容要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里才有有意义。

让知识融于学生的血液中,发挥力量的唯一方式只有实践、表达、运用,而不是死读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没有真正的自我

那位教授通过自己的眼睛还发现,很多中国留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他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关于这一点深表认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抱怨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但如果你问他们既然不喜欢当初为什么要做呢?

他们可能会回答父母安排的,社会现实逼迫的选择,或者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所以只能将就。

归根到底,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也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要去做什么样的努力?他们只是被时间推着往前走的皮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也是可怜的人,这是整个教育氛围导致的结果。教育者忽略了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把成人的意愿强行塞给他们,他们当然不知道自己是谁。

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的孩子,自我灵魂从未被唤醒,那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高效有益的呢?

美国神童维茨金,13岁就获得了国际象棋大师的称号,后来又拿到了中国太极推手的国际锦标赛冠军。

他却在著作《学习的艺术》中写道:我这个人其实既不是真懂棋,也不是真懂太极,我真的懂得是学习。所有专业棋手都是从怎么开局、怎么摆子开始学,但他遇到的老师让他从残局开始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残局一般都只剩几颗棋子,这样一来,他在最开始就感受到了棋盘上那种精妙的变化。他说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知识、创造力和灵感、直觉之间的均衡。

也就是说,他内心没有普通棋手对结果的期望,不会在手拿棋子的时候一心想要赢,而是沉醉于感受棋盘上的变化。

老话说无欲则刚,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太过在意结果,反而无法体会到其中真正的奥秘,人会本能想要赢。

若想让一个孩子真正优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他一个方向,然后不要过于干涉。

只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探索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时间成本较低的情况下,获得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教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让孩子学会寻找知识,而不是成人找到知识直接将其填塞给孩子。填塞的知识不叫知识,因为它们根本无法进入孩子的心里。

希望有一天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下,孩子能够学会主动积极探索好奇的知识,会衡量自己所拥有知识的掌握度,尽可能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新的知识,从而创造出真正有意社会的价值。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