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内卷”,破解“盲盒”?“AI”学习将纳入北京中小学社会实践

名师分布不均,造成了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如何让名师不再局限于特定学校,让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优质教学资源惠及所有学生?当学生和家长被迫陷入“内卷”,教育内卷的背后是什么?教育“盲盒”是否能破解?AI+教育如何助力个性化教育?

为探其究竟,今天播报君为大家分享几位专家的精彩观点,抓紧时间快来看看吧!

日前,“2020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发布会暨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上专家报告内容精彩纷呈,论坛主题为“共享泛在智慧的教育新家园”,宣布在线学习资源库“海上名师坊”正式开通,“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为“海上名师坊”题字。“海上名师坊”是什么?为什么建?

“海上名师坊”回应未来教育呼唤

“海上名师坊”是一个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多学科的在线学习资源库。这里有名人馆,联合多家媒体和机构,为近现代每位教育家开设档案馆,供教师和学生们研究学习。

这里有智能的资源超市。由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为核心的专家工作团队,打造各学科学习资源货架,实现资源的精准分类和结构化。建立资源关键词库,形成系统化的资源图谱、实现资源的智能检索、实现对视频课进行知识点的定位标注。

这里有教师工作室,每位教师都可以开设个人教师坊,分享自己教学中的得意之作,也可以随时学习和借鉴名师的教育教学方法。

这里有学生自修室,每位学生都拥有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关注教师,收藏资源,让学习随时可以进行。

这里有师生互动空间,异时互动和实时互动让师生交流随时发生。这里有教学共同体,每位教师都能找到他(她)的组织,学校、教育学院、名师基地……团队携手共建共享更完善的学科学习资源体系。

了解了“海上名师坊”,再来看看几位教育大咖对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人工智能以及教育“四大”难题如何看?

教育,没有“完人”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与融合实践,需要技术环境、资源创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和教育治理变革。我国将深入落实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2.0行动,推进未来教师人技协同工程,实现人的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双向赋能”。

任友群在报告中说:“通过线上学习,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看到全省最优秀的老师上课,偏远薄弱地区的老师也借此机会好好学习了优秀的教师是怎么上课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任友群认为,这样的“双师型教学模式”是后疫情时代带来的一些变化。他在报告中提出要探索制度变革创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教师育人价值的全面发展,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个“人”的信息化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在报告中说,2020年很魔幻,对于教育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停课不停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倪闽景还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西藏昌都,有一个女孩叫斯朗巴珍。她每天上网课,要爬到山顶上才能收到4G的信号,然后才能在网上上课。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现在她的村4G也已经覆盖了,这个孩子不要再跑到5千米高的山上去了。但是,在我们感到高兴、感动的同时又有很多揪心的事。全国范围内,孩子近视率大大增加,让倪闽景开始反思教育,特别是反思教育信息化可能的弊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认为,蓝皮书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探讨了当今教育中面临的“四”大难题。

01

教育“内卷”

很多人在谈教育“内卷”,倪闽景认为信息化有的时候会为这个“内卷”产生动力,不是给孩子打开更大的空间、而是把他捆起来。他举了个例子,信息化手段可以把孩子的所有成绩和经历都记录下来,形成大数据。但是,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下:有没有必要把这些全部都记下来?如果这些记录的内容都会作为最终评价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每一次考试都压力很大,无形之中促成了“内卷”。这一问题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

02

教育“盲盒”

现在的“90后、00后”都热衷于玩盲盒。倪闽景认为,整个社会就像一个“盲盒”。孩子一直处在“突然打开才知道”的状况,所以玩“盲盒”实际上是对这种高选择社会的压力模拟释放。实际上,对教育来说,到处都是“盲盒”,比如高考的考卷、开学第一天的座位、新来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倪闽景说:“这一次蓝皮书里‘空中课堂’这个案例,把全上海一千多名最优秀的老师集聚在一起,实际上是在破解、化解网上教育知识的’盲盒’。”

03

知识统一

个体是有限的,个体的时间也是有限的。知识统一会导致一个集体知识变狭窄,而知识不统一往往对于一个集体来说是更有价值的。比如说,今天我们在现场的50个人,我们50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读的都是同样的学校,那么我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可能会趋同。我们50个人是不是相当于一个人?但是如果我们这50个人经历和背景各不相同。有高学历的博士,也有中职毕业的学生,那么我们就有50个不同的大脑。如果把50个大脑的知识铺开来,知识覆盖面就大得多。

04

完美“庸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不是对一个孩子来说的、是对学校来说的、是对整个教育系统来说的。倪闽景总结说,整个教育信息化,它的导向应该是创新和幸福,这是我们一个人的信息化要追求的。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在促进学生的理性、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同时,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不是说:我们孩子学的越多越好,而是要学的越多样越好。不是让我们的孩子学的越快越好,而是要让孩子学的越快乐越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专家深入探讨了当今教育的问题,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学生学习方式将如何变革?那就看看下面的案例吧!

“AI”助力个性化教育

一堂数学课现场,40名分别来自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同学做了一次自适应学习的展示。首先,各年级的10名同学收到了相同的题目。在完成练习的40分钟内,智能系统会记录他们每个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实时从多维度做出智能分析,并迅速显示分析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以现场几个同学的分析报告为例进行了说明。先来看五年级的孔同学,他属于轻度的视觉媒体偏好。那么,在后续学习中,系统会倾向于给他推送视频资源,并根据孔同学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再看四年级的朱同学和秦同学。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前,系统引导秦同学巩固了加法简便运算这个知识;而朱同学的系统让他直接跳过了温故知新环节,进入到更深入的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因为实时数据报告显示,系统判断认为朱同学已经掌握了前置知识,而秦同学没有掌握。“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哪怕在同一个学习任务下,系统给大家推送的学习内容也是个性化的。”

自适应学习更精准

袁振国还分享了一个更长时间的对比案例。张同学和王同学是同一个班级、学习成绩差不多的两名学生,在使用系统两个多月后,系统给两名同学规划的最优学习路径差异比较大,目的是让他们少走弯路,进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和训练。袁振国受访时表示,这套自适应学习系统能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实时智能“体检”,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个性化定制学习路径,最后,小编再带你看看未来北京对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目标吧。

“AI”为教育高效赋能

2019年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指出:人工智能学习将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北京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优势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国际前沿标志性原创成果,聚集起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有力支撑北京成为国际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到2035年,北京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高效赋能,人工智能全面推动教育回归本真,教育持续支撑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总之,正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所说:所以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内卷”(即过度或者不当的竞争)的出现,教育的筛选功能与培养功能完全脱节,有筛选无培养,或者说围绕筛选而进行训练,这就把教育内在的育人逻辑侵蚀了。“教育内卷”之下,教育本身已经被扭曲成了各方利益博弈的赌场,赌资是孩子的成绩和成就,其后是家庭的投入、经营以及相应的社会资源。教育很难去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所以也不应该被异化为利益分配的工具、阶层逆袭的杠杆。

综编丨澎湃新闻、第一教育、文汇、北京市教委官网等

图片 | 摄图网

责编丨王晓军 主编 | 雷 玲

鼓励一下点“在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