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群孩子,他们过着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他们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留守在老家,每年只有在过春节的时候,才能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
父母就像是候鸟,每年都在家和工作地之间“迁徙”,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留守在家里,只有等春节时期才能见到爸爸妈妈。
生活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王一鸣就是万千留守儿童中的一个,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妈妈如今离开他们,自己一个人生活。爸爸王龙在离家一百公里外的达拉特旗打工。鸣鸣从满月后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爷爷奶奶照顾着鸣鸣的吃穿,爸爸只是鸣鸣脑海中一个模糊的印象。
一场疾病改变了鸣鸣的命运。
2020年5月底,鸣鸣开始出现高烧不退的情况。不仅如此,鸣鸣还一度出现高烧到抽搐的情况。
王龙立即驱车回到巴彦淖尔的家,带着孩子去了包头市检查。
从血常规、核磁共振到骨穿、腰穿,一系列检查从头到尾做下来,医生说鸣鸣得的是白血病。
这个结果彻底击倒了一直照顾鸣鸣的奶奶康改枝。
老人家想不通,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会得这样的病呢?是不是误诊了?
纵使心中有很多疑惑,但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治病。于是王龙带着孩子驱车到呼和浩特市,然后坐飞机来到了天津就医。
鸣鸣当时一直发着烧,王龙带着孩子和自己的母亲一起到达了天津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终于在7月14日,鸣鸣顺利地入院了。入院后的鸣鸣又是面临着一系列的检查,最后根据检查结果,医生给鸣鸣安排了五个疗程的化疗。
在天津求医的日子对王龙一家人来说都是煎熬,母亲陪着鸣鸣住院化疗,王龙则开始四处奔波,一边和医生沟通,一边需要租房子。
医院生活对鸣鸣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病房就是鸣鸣和奶奶休息的地方,床上面还有一些奶奶给鸣鸣买的玩具,一张床就成了鸣鸣和奶奶在异地他乡落脚的地方。
而王龙在缺席了孩子一年多的成长后,也开始学着该如何去做好一个父亲。
刚开始一切都还是很艰难,王龙之前从来不会做饭,而且鸣鸣的饮食要求清淡,一些诸如“花椒”、“辣椒”、“蚝油”这些配料都不能放。
王龙从网络上搜罗着各类菜谱,一样一样开始学着给孩子做饭。
因为白血病患者的饮食要求安全清洁,所以食材必须新鲜。
王龙从刚开始的包子馒头学起,学着该如何发面、揉面,到后面给孩子炖排骨汤、鸽子汤。
而鸣鸣给王龙的反馈也很积极:“爸爸做的饭太好吃了。”
鸣鸣在这段时间与爸爸的相处之中,也逐渐少了一些拘谨和疏离。
开始会“任性”地提出要求:“我要爸爸做的饭。”
在医院里守着鸣鸣的奶奶则是面临着另一场“战役”。
奶奶今年已经52岁了,不会说普通话,但是她也必须学着在王龙不在的时候去跟医生护士沟通。
在鸣鸣进行化疗的时候,她更是一整夜地不能睡,守着孩子以防孩子乱抓,抓到了自己的针管。
对鸣鸣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每次做腰穿的时候。
且不说骨穿扎针带来的疼痛,单就做完检查后每次还需俯趴4个小时。期间奶奶要一直按着鸣鸣,让她不要乱动。
医院的生活枯燥乏味,鸣鸣的活动范围就被局限在了这几十平米的空间。
实在是觉得闷得慌,奶奶才会带着鸣鸣在走廊上走一走。
视频电话成为了一家人慰藉相思的渠道。一岁多的鸣鸣已经知道爷爷、姑姑聊天工具的头像是什么,也会自己去给他们拨打视频电话。
看着电话那头的鸣鸣开心地叫着“爸爸”,王龙觉得心里一阵难过。
“感觉挺对不起孩子的,这么小没有陪伴在他身边,还让他受了那么多苦。”王龙在采访时说道。
一岁多的鸣鸣表现出了远超同龄孩子的坚强与勇敢。在医院里,鸣鸣并没有受到压抑环境的影响,从医生、护士到护工都十分喜欢这个嘴甜的小朋友。
为了治疗鸣鸣,王龙已经先后投入进去30多万元。王龙本身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己也并没有固定工作。从鸣鸣生病之后,他便停止了工作,一心一意地带着孩子在天津治病。
随着治疗的推进,现在王龙一家已经拿不出钱给孩子治病了。可是鸣鸣才1岁多,王龙不忍心就这样放弃孩子。
王龙回忆道:“在鸣鸣生病之前,家里的小院是他经常玩耍的地方。他会逗一逗院子里养的小羊崽。如今羊崽都已经长大卖钱了,可鸣鸣还没有好起来。”
“现在唯一的打算就是把孩子的病治好吧,然后带着孩子回家。”王龙说。
带着孩子回家,回到巴彦淖尔,回到家里的小院,是王龙对于未来最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