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谦
《给妈妈当妈妈》是陆晓娅照护认知症妈妈12年的陪伴手记,这是一份舒缓与压力交织的记录,二者却以奇特而自然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文如其人,就像陆晓娅本人那样,这本书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不高声强调,却充满洞察。想象着陆晓娅和妈妈聊天,那语速一定相当缓慢;拉着妈妈逛公园、洗澡喂饭、轻拍妈妈的脚踝午睡,一定是轻柔而缓慢的;修脚师从老人雪白的袜子看出老人的“福气”,那袜子的雪白,一定源自绵绵生活中细腻的照护;还有2015年春节,从养老院把妈妈“绑架”回家,姐弟仨人加上姐夫、弟妹组成“特战部队”,把老妈连拉带拽“塞上车”,运回家。看着这文字记录的场景,我耳边似乎响起了诙谐幽默的配乐。然而这份舒缓的节奏中,同时蕴含着深深的困难与隔膜——发现“自己最大的焦虑,不是在生活上照顾老妈,而是觉得没有办法了解老妈的内心世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给妈妈当妈妈》,让我对认知症群体及其照护有了更多直观的认识。患认知症的老人原来并不是千人一面的,有的一直把清华大学证书背在书包里,有的依然会讲“gone with the wind”,他们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性格各异的老人”。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患者身上,带着各自的人生历程、认知与生命体验,于是,形成不同的疾痛叙述与故事的主人。
随着时间流逝,每况愈下的病情进展,陆晓娅不只一次在书中坦承自己的委屈和气馁。但她最终与弟妹并肩相守,把这场硬仗拿了下来!这让我想到哈佛大学凯博文教授的最近新作《照护》,他也将自己陪伴阿尔茨海默症妻子十年的经历写成一本书。还有《平如美棠》,年逾九旬的老人平如,将他和妻子美棠的相遇相守用绘画记录下来,有儿女情长,有家国命运,还有美棠晚年经历认知症,平如永远是最疼她的人,哪怕美棠的要求看起来那样不合常理。凯博文教授将“照护”不仅视为美德与希望,更指出照护作为维系人们的关联和推动社会运行的必要基础。归根结底,照护的灵魂也就成了对灵魂的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