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是对考生最基本的能力考核。考生需要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把握材料之间的关联,分清材料的主次,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阅读理解能力虽然没有反映在答卷上,但它是完成后面几个环节的前提和条件,在时序上居于首位,不容滞后。
给定资料
“给定资料”是申论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答申论试题的根本和依据。申论考试所提供的材料字数比较多,材料也不是条理清晰、逻辑一致的完整文章,而是自由松散、杂乱无章地排列在一起。
一、材料字数逐年增多
近几年,申论材料字数越来越多,阅读量越来越大,大大增加了考生阅读的难度。2008年一2012年,资料字数在2000字左右;2013年一2015年资料字数4000字左右;2016年字数最多8555字;2017年一2019年资料字数在6000~7000字左右。所包含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话题,而是多个话题,这给阅读带来了理解上的障碍。
二、给定资料逻辑混乱
命题者给出的资料多是从不同文章上截取的材料,虽有顺序标号,但根本不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性。给定资料形式杂乱无章,有的是相关的,有的是相反的;有的是数据型材料,有的是案例型材料,有的是观点型材料;有的是一个方面的观点,有的是多个方面的看法;而且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经济、法律、文化、民生、生态、科技等均有涉及。考生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读这些材料,并对其进行梳理和加工。这种梳理和加工材料的过程,也就是体现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
三、给定资料紧跟社会热点
申论考试十分注重考查考生是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局意识以及是否具备日常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行政潜能,因而申论所给定的背景材料都紧跟社会热点,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城市规划、网络、三农问题、汽车工业发展、突发公共事件、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心理健康都是近几年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非常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考生要想迈入公务员的门槛,必须全面、深刻地把握这些热点。
申论材料涉及的通常是年内的热点。所涉热点有以下特征:
(1)多个相互联系的材料反映某一重大主题。
(2)通过同一个材料挖掘不同的主题;
四、给定资料来源广泛
历年申论材料来源都非常广泛,主要来源于政府文件、领导讲话,网络媒体、学术期刊,专家学者建议,事例材料等。
1.政府文件、领导讲话
考生要针对特定的社会热点问题去精读政府文件,从不同的文件出发,寻找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复习备考时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领域的内容,进行分类重点摘抄。
2.网络媒体、学术期刊
重点关注国家级的主流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国家级的主流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影响力较大的专业性报纸杂志,如《南风窗》《中国改革》《半月谈》等;知名高校学报、中国知网期刊库等。
关注主流新闻网络媒体和重要学术期刊,可以及时关注到最新的热点问题,借鉴和模仿申论范文,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但专业性的学术期刊,不建议考生大量阅读,只要关注学术期刊的“专业性”角度即可。
3.专家学者建议
随着公务员考试的正规化和科学化,申论材料的思想性也越来越高,体现思想性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专家学者建议和专业书籍等。
4.事例材料
事例材料也是申论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事例材料往往比较完备,包括人物、时间、故事等具体要素。2017年4月21日17省联考的申论材料体现得最为明显,申论材料主要由事例材料及其评论来支撑。
考生在备考时,需要经常浏览重要的报纸杂志,如《人民日报》《半月谈》,经常去重要的网站阅读新闻,如新华网。尤其要关注每年的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政府文件、领导讲话,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进而形成申论的答题思维。
五、给定资料主题集中
申论给定资料虽然在表现形式上逻辑混乱、杂乱无章,但所有资料紧紧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比如2016年国考申论地市级真题:资料1列举了我国城市出现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资料2列举上海某报记者、H博士、C研究员、Y博士等人的观点,强调不仅要加强防灾减灾设施,而且要重视“人防”;资料3介绍S市火灾情况,指出S市火灾折射的问题;资料4通过市民甲、市民乙、市民丙的来信,集中反映市民出行遇到的问题;资料5介绍并阐发了古代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关于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这些资料逻辑混乱,数据性资料、案例型资料与观点型资料杂糅在一起,但共同反映了一个主题——加强公共文化教育,保障公共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