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影响,全国不少地方期末考试被提前,或改线上,
截至今天,多数孩子期末考试结束,也都拿到了自己的考试成绩。
整整一学期,孩子们都进行着正常的课堂学习,
没想到临到期末,不少地方突发疫情,在检验孩子一学期学习成果的最后节点,
画了一个“尴尬”的句号。
不管提前考还是线上考,一学期最重要的事,就是期末拿个好成绩。
前几天一个新闻被顶上热搜,湖北武汉一位小学教师,因为临近期末考试,学生们依然疯闹,让学生们排好队,挨个打手板。
方式不对,但老师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紧张可见一斑。
“分数是孩子的命根”,这句话影响了几代人,在这一代孩子身上,尤其明显。
在很多家长眼里,“一分一操场”不是一道算术题,更像是一操场孩子的未来人生和命运走向。
2020年,一个话题再次勾起父母的焦虑:
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分流政策逐年收紧,各地将严格按照职普比1∶1的要求进行招生,
也就是说可能有一半的孩子上不了高中。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平均值仅为57.73%。
中考都这么难,更别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
今天孩子在班里排名第几,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考试成绩不只指向这个学期,也指向孩子与同龄人的竞争力。
本期大咖来了,我们邀请来一位学霸,作家、第74届科幻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老师,跟她聊一聊孩子的考试成绩和未来命运。
郝景芳
作家,第74届科幻雨果奖获得者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童行学院创始人
成绩不好,上不了高中就没有未来?
分数是孩子的命根,这句话说了好几代,但面对一分一操场,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这样的命题,
郝景芳了提出一个思考:
为什么考了一个不是太理想的学校,就会影响孩子一生?
如果一个孩子一次没考好,上了一个不理想的学校,他这辈子就被压得无法翻身了,再也没有办法获得美好的人生了,这是社会的毛病。
因为一次没考好,没进理想学校,但后面还是会有很多机会能够越来越好,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社会状态。
郝景芳说:
“无论从哪个角度,今天的我们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么‘慌’的状态,其实是不应该的。”
这当然与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有关——
我们国家高中教育没有普及,而初中教育仅仅是比脱离文盲高了一点点的程度,
这意味着一个孩子只有初中教育的水平,在很多学科很多领域是跟这个时代脱轨的。
如果上高中的几率只有50%,就会使得很多只上过初中的孩子确实比较难混得很好。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果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上的职业学校又发展很差,他甚至连一份体面的工作都找不到,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很少。
“时代的一粒尘土,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这句话一点不假。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教育部答复义务教育改为12年义务教育,
“普及高中教育这件事,我举双手支持!”
郝景芳说,
“如果孩子上了高中,他最低能上一个职业学校,这个职业起码能通向一些相对现代化一点的岗位和领域,也会有一定上升空间。”
即使孩子没考上高中,但通过努力上了一个大专或高职,也并不意味着一辈子就完了。
为什么呢?
因为有太多的新兴职业,它其实不需要有那么高的Top学历:
比如人工智能领域,大数据是一个高科技,算法工程师很贵,但里面有很多对于数据做标注,对于整个数据去做分层的工作,这些工作相当于新科技领域的蓝领,也很不错;
比如像互联网运营这样的工作,它其实需要一个人很nice,非常有耐心,做事很细致,但是不一定需要物理化学考多高的分数。
比如像观鸟,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而且能把自己养活得很好。它需要的是和自己的性格、兴趣匹配,会摄影摄像技术,有足够的耐心。即使一个清华北大学霸也未必能干这种活,但很多纪录片摄影师,现在都成了网红。
郝景芳说:
“我看见了太多新经济的机会,太多新的行业,新的职业,新的公司,以及很多人自己做的一些事情,自己做点喜欢的事情,其实都能够生存得很好。”
内卷下的普通焦虑
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是“内卷”,
什么是内卷?就是一块蛋糕原来是10个人抢,现在突然变成20个人来抢,每个人的蛋糕都变小了,竞争就会更激烈。
大家都去抢一个现有的资源,而不是去向外突破,把蛋糕做大,或者去寻找更多的资源,那就不是一个以创新探索精神为主导的环境,而是以一个丛林法则为主导的环境。
但纵观人类发展史,但凡不是以创新和探索精神为主导的时代,一定是所有人都过得很糟糕的时代。
我们人类总共就有几个幸福时代,正是这几个幸福的时代,把我们全人类都拯救出来。
比如大航海的发现。有考证,明代的生活水平其实比以前是有下降的,当时要不是地理大发现把玉米引种到中国,其实都解决不了粮食问题。
郝景芳坦言:
其实不担心孩子考试不好影响升学,但担心确实有家长没见过很多新的机会,不了解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很多新的机会,结果在他们的视野范围里,
高考变成了孩子唯一的机会。
那个外面的“蛋糕”家长没看到,不代表它不存在,
普通家庭、普通孩子也有很多可以拼的东西,但不是学区房,是机会。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机会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能看到一个孩子身上以后有很多的可能性,有很多路径可以通向他要成为的人。
一个孩子,在竞争里面排得没那么靠前,他可能做事慢一点,或者比较偏科,但如果这个孩子有自己好的和独特的地方,还非常努力,将来的发展一定差不了。
最怕的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好,成天念叨孩子:
你这个孩子就是不行,你的人生就是不行!
打击,甚至放弃孩子。
说到这儿,郝景芳忍不住落泪,
她刚从吉林支教的小学回来,小学校长告诉她:很多孩子到四五年级就自我放弃了,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又管不了。
留守儿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软肋,那些孩子从小心理上就有一种被抛弃感,
但就像大山里的张桂梅校长,孩子们条件再不好,学习再差,至少他们的校长没有放弃他们,
而对孩子而言,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一个人不放弃自己,他就一定能更有出息!
一个孩子不是学霸,不是班级前几名,但依然有很多机会,郝景芳提醒家长:
千万别把孩子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做题,父母当然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但如果只会做题,孩子在很多知识文化滋养上是很枯竭,以后再想补是很困难的。
应该鼓励孩子去接触一点学校之外的知识:
孩子可能因为看嫦娥五号,喜欢上了航天;带孩子去了解一些艺术作品,经常去美术馆,它的美学素养不会很低;
孩子喜欢历史知识,了解科学原理,热衷研究动物,喜欢读书……
孩子喜欢的事,擅长的事,最终都会让他的人生选择更多元,这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优势。
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什么?
考试成绩不重要吗?
当然重要,但对于一次考试而言,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成长状态。
如果孩子上次考了80分,经过一段努力,得到了87分这就非常不错,而除了分数,家长更应该注意这几个问题:
1.被过度拔高的孩子,没有后劲儿
在小学阶段,家长给孩子加点练习,多做几套题,给孩子一些助推力,孩子考个好成绩并不难。
但这种情况,孩子比较难获得一种内在自我生发出来的成长感觉,当他自己为学习负责时,这种优势就会消失,也比较难在一个长期的学习中保持后劲儿。
2.对孩子不擅长科目的学习要求,更该张弛有度
孩子都是在自己擅长的科目表现更好,那些不擅长的科目,需要调动孩子更多的主动注意,靠意志力要求自己去学,大脑会耗费更多能量,学习安排,更应该张弛有度。
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调整、休息的机会,不要急功近利。
3.学习拼的是上进心,不是知耻而后勇
拿到孩子的成绩单,不管孩子考得好不好,都先批一顿,
很多家长习惯打压孩子、污蔑孩子,总是强调孩子与最好水平的差距,希望孩子知耻而后勇,但被这样教育的孩子,特别不容易产生发自内心的上进心。
而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上进心,一个孩子有上进心,你基本上不用担心这个孩子将来不好。
4.太拔尖的孩子,要关心,那是不是他最想要的
总是考第一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必须时刻保持第一,永远争第一,反而容易失去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东西。选择最拔尖的职业,这个职业是不是挣钱最多?
却忽略了这个职业是不是最适合自己,其实按照自己的性格、能力,从事另外一个职业,可能发展空间更大,能做得更好。
5.让孩子多做喜欢的事,并给他机会独自思考决策
兴趣,是一个人最愿意花费脑力的领域,大脑更容易兴奋,这种就是最高效的学习领域,孩子沉浸在其中,他的心流让他愉悦和满足,肯定能快速学习。
一个人的高效学习,最终还靠大脑前额叶的成熟和锻炼,生活里多给孩子一些真正做思考决策判断的机会:让孩子知道怎么来思考一件事,根据什么信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这个结论靠谱不靠谱,怎么去去验算?
所有这些思考决策判断,是大脑前额叶的一个通用能力,会把大脑锻炼得更发达。
不要成为孩子的天花板
家长自己的绝对高度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别让你的高度成为孩子的天花板。
所以父母是什么?更多是像推动火箭的燃料,你在后面推着他往前走,让他产生自己的上进心、自信心,
至于火箭飞哪去,孩子自己其实是可以决定的,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视野去局限孩子。
就像上一辈人都不理解B站,不理解为什么年轻人接受不了没有弹幕?
对于新一代人来讲,这就是他们的土壤和文化,
孩子将来要面对一个新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每个孩子可以发光发热,而不是只看考试成绩!
互动话题
#你怎么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