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是学生的专利,也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检验手段。这个检验结果同样也是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
但如果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他们的成绩会怎么样?如果一线老师同样参加高考,能考过自己教的学生吗?
安徽蚌埠教育局做了一次相关测试,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在一次数学的模拟考试中,总分150分的试卷,10多所学校的老师们最高仅考出不到120分的成绩。
甚至有不少老师尚未超过100分。这个成绩可以说是相当糟糕,总分150分,120分不过是堪堪80分的水平,至于那些不到100分的,更是刚刚过及格线。
参加考试的是常年工作在教学岗位上的一线老师,其中不乏当地名校的老师。考出这个成绩确实远远低于大众的预期。
由此产生了不少评论,纷纷认为,现在的教师水平大幅度下降,只有那些学习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才会去当老师。
但这种评论并不完全客观。事实上,老师考不过学生并不是什么意外事件,而是极为正常的现象,原因有这么几点。
l钻研的方向不同
首先,老师和学生的分工是不同的,老师的工作是教学。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他们平时钻研的方向不是解题,而是讲课。解题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其中涉及的概念,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让学生理解。
他们对基本概念,相关知识点的框架结构,知识点的衍生和补充等方面了如指掌。但对于解题本身并不是十分看重,他们注重的是传授相关知识。
甚至部分老师,还会仔细分析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总结学生的错误类型,并通过实际例子来告诉学生如何避免这类的错误。考试并非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
l年龄差异较大
老师的黄金年龄,大概在30-40岁左右,这部分老师受过高等教育,也经过实习和培训,有相当的教学经验,且精力和体力也能满足工作需求。
而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不同,他们的年龄不过10多岁,正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这个阶段,人的思维速度和反应速度明显要超过30多岁的成年人。
数学顶级奖项菲尔茨奖把获奖年龄设定在40岁以下,并不是胡来,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事实上,数学界的绝大多数开创性成果都是学者在40岁之前完成的。
因此,在思维反映和计算能力上,30多岁的老师完全无法和10多岁的学生相提并论,这不是对考题理解程度更透彻可以弥补的。
l训练量完全不同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进行各种考试。考试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绝大部分学生都对考试习以为常,并能够保持这种状态。
而老师不同,老师已经多年没有经过类似的考试了,在考试状态上完全无法和学生相比,二者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让一个大学生和一个2年级小学生比5分钟2位数口算,小学生在2年级有大量训练,大学生在这方面未必就能胜过小学生。但这并不能说明大学生不如小学生。
同样,学生整天在学习,在刷题,无论是考试状态和熟练度,都是老师无法比拟的。在考试中老师考不过学生并非难以理解的事。
一些思考:
所谓术业有专攻。老师的专业是教,而学生的专业是学,把二者放在一个水平线上考试本身就不科学,也是不公平的。
古人云,“没有状元师傅,只有状元徒弟”,就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老师和学生考同一张卷子,考不过学生并没有什么不正常。即使是顶级高中的名师,肯定也考不过自己教出来的学霸。
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就不需要应试能力。老师的思维速度和运算能力因为年龄的问题下降了,刷题量和考试状态也不如学生。
但同样老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深度以及运用能力要远远强于学生,考不过学霸正常,考不到班级平均水平就显得不那么正常了。
因此,那些考试堪堪过及格线的老师,如果不是年龄实在偏大,多多少少还是有点问题的,至少这个成绩不足以让人信服。
虽然,对于老师来说,教学才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但真正教学出色的名师,即使考试考不过那些学霸,平均分依然是有保障的。这也是他们本身实力体现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