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荐
9月,《教育家》第三期又和大家见面啦!
2020年,是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50%,是今年要完成的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幼儿园“民转公”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民转公”致力于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为幼儿提 供更加充裕、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然而在政策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与问题。调查发现,部分“退场”的民办园,面临前期投入无法收回的困局;一些幼儿园因补偿不到位,只能依靠降低教师工资、兴趣班收费等方式维持办学;个别幼儿园学位缩减导致家长舍近求远,甚至有孩子无学可上,出现了举办者、教师、家长都不满意的窘境。本期“聚焦”,我们共同关注和梳理民办园转型中的喜与忧。
当课程审议风吹向幼儿园,会出现怎样的成果?课程审议的热度不断增加,在其有利因素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本期“思享”,我们邀请学者专家,共同为走在探索路上的教师“排雷”。
许多幼儿园的班级都在制作班级公约,将游戏规则、喝水规则、排队规则等都变成 孩子能够看懂的标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的班级公约形同虚设, 对幼儿的影响力几乎为零;有的班级公约变成了约束孩子行为的“戒尺”;有的班级公约变成了环境布置,孩子参与也很少。班级公约是否需要?班级公约可以约什么?班级公约怎么约?针对一线的疑问,本期“问教解惑”来提供解决思路。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广泛的阅读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本期“童书助成长”,除了如何培养起广泛、系统和深入的阅读习惯的建议,还带来围绕成长的“教育家好书榜”,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爱中阅读、成长。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本期封面报道,我们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王振宇,对游戏课程化做一次精彩而深入的分析,来引发思考:幼儿园中,究竟什么样的游戏才是适合并有益于孩子的呢?
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情绪就陪伴一个人左右。每个崩溃大哭或者出离愤怒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只情绪的“小怪兽”在横冲直撞。如何对孩子进行情绪教育?情绪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本期“成长马拉松”,我们走近孩子的情绪世界。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教育家》杂志!
本期目录
普惠关键年,穿越“转型”阵痛
聚焦
2020年,是普惠性学 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要求,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按照 实现普惠目标的要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偏低的省份,逐步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到2020年全国原则上达到50%,各地可从实际出发确定具体发展目标。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体现学前教育公平,提升百姓的获得感,是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重要举措。
在此背景下,幼儿园“民转公”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就目前来看,各地在加快推进民办幼儿园的转型。比如深圳“收编”民办园为公办园的动作频繁,江西等地也开始推进改革…… “民转公”致力于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满足人民对幼有所育的期盼。然而在政策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与问题。
调查发现,部分“退场”的民办园,面临前期投入无法收回的困局;一些幼儿园因补偿不到位,只能依靠降低教师工资、兴趣班收费等方式维持办学;个别幼儿园学位缩减导致家长舍近求远,甚至有孩子无学可上,出现了举办者、教师、家长都不满意的窘境。
在普惠关键年,无论是成果还是阵痛都被放大,更加需要耐心与信心。动作频繁的背后,举办者的权益如何保障?转后的教师管理和待遇保障是否到位?从家庭的需求出发,解决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有哪些具体路径?政府应该如何履行学前教育管理职责?本期“聚焦”,我们邀请专家和一线从业者,共同梳理民办幼儿园疫后转型的喜与忧,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从民众的智慧中,从市场的积极性中,汲取蓬勃发展的力量,才能让普惠政策释放出最大的红利,惠及学前教育中的参与力量;用人文精神呵护学前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才能让城市持续洋溢着牵绊人心的家园感,让“幼有所育”“幼有善育”成为触手可及的梦想。希望这一转型阵痛期能够平稳过渡,在统筹兼顾下有序进行,让普惠性学前教育能够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快乐成长。
发展和质疑并存,课程审议去向何方
思享
现阶段,不少幼儿园都投入到课程开发的热流中,希望通过课程审议的方式,让幼儿园课程贴近儿童,更具特色。课程审议的热度不断增加,在其有利因素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课程审议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如何通过审议有效选择主题,合理调整主题内容?在审议的过程中,教师应如何避免陷入误区?我们选取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邀请专家从不同层面进行解读,希望这些建议能让幼儿教育质量更有保障,亦能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脚步。
科学准备,幼小衔接不焦虑
思享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早期的一次重要转折,幼小衔接教育在其身份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环境变化、学习方式转变等情况,孩子难免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甚至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因此, 帮助孩子做好“衔接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小学、家长是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何让家长走出幼小衔接教育的误区,科学帮助孩子进行衔接准备?如何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爱上小学?如何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幼小衔接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成人的支持,但成人面对一些问题时,也会陷入迷茫。针对幼小衔接中家长和教师容易产生的困惑,《教育家》记者采访了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柯小卫。
班级公约如何从“有约”到“无约”
问教解惑
幼儿园班级环境中存在许多规则提示,如游戏规则、喝水规则、排队规则等,常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对班级中全体幼儿行为有公共规范性,这些规则统称为班级公约。班级公约价值取向是一种约定、一种行为准则,目的是使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维护者,最终实现自我管理。杜威等教育学者早已论证了儿童的道德标准和成人有着 本质的区别。班级公约不能从成人视角去制定,我们需要立足儿童立场,来看待、判断、践行班级公约约什么以及怎么约,并对班级公约进行深层价值思考。
用情感受心灵 以爱陪伴成长
童书助成长
孩子的成长几乎是每个家庭最关心的问题。如何让孩子真正明白成长的意义、了解怎样才算长大、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地学会自立, 这些是诸多家长一直思考的问题。以下是与成长相关的三本书,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找到你要的答案。
王振宇:实现游戏课程化,把握学习生长点
封面
重视游戏价值, 推崇游戏精神,几乎成了学前教育领域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一线实践中,尽管课程改革开展了一轮又一轮,但对于游戏重要性的认知似乎总难以落地。许多幼儿还是在教师的支配下徘徊于深度游戏的大门外,“小学化”顽疾更是久治不愈……当理想照进现实,为何会出现种种矛盾?如何弥合教育实践中错位的裂痕?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王振宇看来,这是由于幼教人对游戏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对幼儿园游戏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一致认为”其不可或缺的程度。基于几十年的研究与思考,王振宇淬炼出游戏课程化的一整套教育理念,尤为强调对幼儿园游戏概念的认识和重视,以此为基点,构建起理论体系的大厦,为幼教从业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长期和团队共同协助一线开展实践的过程中,他不断完善和推动游戏课程化的构建模式,希望借此推进游戏真正回归儿童,回归生活。
别让错误的情绪教育带来“次生灾害”
成长马拉松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推广幼儿的情绪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从古至今,儒家思想一直崇尚温和、含蓄的性格。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我们的社会更加青睐委婉、间接的表达,而不提倡直接表露情感和意图。这样的文化背景影响了中国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许多父母都希望将男孩子培养成沉稳儒雅的谦谦君子,而将女儿培养成温柔娴雅的窈窕淑女。即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与困难,家长也会教育孩子要“有泪不轻弹”、克制负面情绪、隐藏真实感受。久而久之,孩子遵循本心,自然表达悲伤、愤怒、害怕等情绪,被认为是任性、调皮,而克制负面情绪的表达反而被认作乖巧懂事。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建立对情绪表达的正确认识,学会表达情绪、交流情绪、疏导情绪,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课题。
情绪教育的重要性不单单局限于心理层面,它是亲子交流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保证儿童能够幸福、健康成长的关键。学习情绪教育,就是学习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在压抑与放纵儿童的情绪表达这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给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更自由、更安全的环境。
……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教育家》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