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摄影师钱儒雅今年33岁,她在美国读的研究生,和父母住在同一个小区,但是不怎么见面,和同事和朋友之间也保持着客气的距离,几乎不参加团建之类的活动,大学时期,她甚至从来没有和室友一起逛过街。现在,她在家里边养了4只猫,还买数十万元的娃娃作伴,平时就给娃娃们挑选衣服、鞋子和假发,给他们画上精致的妆容。娃娃们是她盛装孤独的容器。
钱儒雅出生在苏州,8岁那年,父母离开她去了上海,在那之后的10年里,她生活在叔叔家,叔叔对她十分严苛,放学后必须立刻回家,和小伙伴玩一会儿就会被严厉地批评。父母隔一两个月会看望她,给她买零食玩具,但不怎么关心她的内心世界。上了大学以后,她以为终于可以和其他的人一起交流玩耍了,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和其他人亲昵的欲望。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若是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父母宽容有爱的家庭中,那么小孩子就会从亲密关系中感受到喜悦,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和渴望也会超出其他人。同样,若是一个人小的时候经常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在这期间收获了快乐的话,长大以后也会更习惯在集体中生活。
但是钱儒雅刚好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她的内心世界是孤独的,本该和自己亲密无间的父母,却因为事业远离自己,这会让她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不被需要的。叔叔长期不允许她和小朋友玩耍,也会让她失去人际交往的能力。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自己又和小时候一样被批评,于是就龟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肯出来。
像钱儒雅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社交恐惧,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仅次于抑郁症和焦虑症。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社交恐惧的患病率为3%到13%,按照最低值来计算,中国的社交恐惧患者起码有4200万之多。华西医院心理中心的数据显示,在成都,社交恐惧患病率高达8.7%。
大多数人都对社交恐惧有误解,轻描淡写地将其形容为"胆小、害羞、内向"等,但实际上社交恐惧会影响到日常的生活,有的人也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问题,想要从中解脱,但就是做不到。
小泽今年23岁,从初中时,他发现自己患有社交恐惧,不敢和其他人对视,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会面红耳赤,有的时候还会口吃,在教室、食堂和宿舍等场合待着十分难受,就像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一样,会不断地发抖冒冷汗。这样的状态显然是无法好好学习的,于是高二那年他就辍了学,但是学历不高、性格存在缺陷,走上社会的他,很难找到靠谱的好工作。
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他找了一份不用和太多人接触的夜班工作,先养活了自己,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他也尽量不去看对方的眼睛,力求能够和其他人正常交流。慢慢地,变得自信了很多。
想要帮助社交恐惧患者走出心理困境,先要正视这个问题,这并非是性格层面上的内向胆小,和抑郁症一样,有的社交恐惧也存在着生理方面的因素。要鼓励这些人去看专业的心理医生,让心理医生找出症结所在,然后用脱敏等治疗方法,一步步地让他们解脱。
对于社恐患者来说,一时间无法彻底好转也不用太过于着急,要一步步慢慢来。现如今的社会其实还是相对比较友好的,就算是长期一个人宅在家里边,也不会被非议。可以先参加一些小规模的社交活动,比如说和家里人一起去餐厅吃个饭之类的,发现在这样的场合中,自己完全没有不适感了以后,再去参加有很多陌生人的社交活动。
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新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