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凭借教育改变阶层的时代正在远去。教育正在成为最为烧钱的一个家庭的事业,所有改善生活的行为,到头来都是在为教育服务。20年前竞争的是高考,而现在竞争已经完全下放到中考、小升初以及幼儿园入园。曾经的高考被视为普通家庭改变层级的唯一出路,但如今在没有充裕的资本支持下的普通家庭,教育将越来越层级化,家长只能是难上加难。
1、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只要愿意拼,上个211问题不大。
除去头部1%的天才少年,大多成功的教育先例多是:家长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个人自立性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非常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一个思想先进的老师,除了灌输学术之外,更早地给孩子灌输了人生规划以及书本上没有的“学习方法”。
以上是曾经,而现在如果单纯依赖家长和学校的付出去争取头部教育资源,已经难上加难。首先学区的划分第一时间将教育层级化,虽然国家也在努力打破学区划分带来的资源不等,但这是一个长久过程,具体多少年能实习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般人都等不了。
优质的学区带来的并不单是校园氛围、师资力量的优势。更多的是周边配套的辅助资源,君不见高端学区的小饭桌老板都会说几句英文,更别提其它的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班老师,都是曾经的“金牌”选手或是某奖得主。在这里,孩子能拿到各大高端“赛事”的门票,开拓眼界。但是对比普通学区的兴趣班,更多的是一种相互融洽,甚至有种找个地方呆着,只要不是在家闲置的状态。
2、自幼儿园开始(尤其是经济发达的超1线及1线城市),便会增加各种入学门槛。
单纯依赖成绩优秀入学机会已经越发渺茫。因为大家成绩都不会太差,而附加的演讲、音乐、体育、美术等才艺,才会真正保证拿到一张名校门票。
艺术源于生活,电视剧里学生入学的面试画面绝非虚构,本人就曾经见识过这样类似的场景,背景是勉强算2线城市的某重点小学,班级竞选班干部现场:上一位参加竞选的同学刚激情演讲完,下面一位同学吹着萨克斯就上来了,再后面还有直接翻着跟头上来武术表演的.......
3、以前家长坐一起谈股票是时尚,现在坐一起除了孩子还会谈到学区房,当然出发点都是教育。
教育已经成为代表一个家庭真正实力的写照,在普通家庭中,工作、资产完全沦陷为教育的基层建筑。
4、作为家长心态要比十几年前更加浮躁。
内部因素:家长的工作辛苦、不顺,总结为当年吃了不好好读书的亏,因此完全将子女教育作为实现个人梦想,改变个人现状的寄托。这种寄托的是与非暂且不论,最难的是无法把控好“度”,过多的寄托就像铅块一样,浸泡在子女的血液里。
外部因素:繁荣发展的“兴趣培养产业”让很多家长难以自拔,每天下班,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出入小区各种培训机构,回家再跟另一半唠叨下,大概率是缩减其它开支,给孩子再上一个“加强型火箭班”。
5、应试教育,其结构相当清晰简单,因此并未繁衍出过多的兴趣辅导产业。
而素质教育,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就像股市里收割韭菜一样凶残,因为普通家庭的家长个人能力所限,并无法完全理解真正的“素质教育”,只是在别人“报班”的情况下,加剧了家长个人的“心理恐慌”。孩子究竟是什么“材”,将来想成为什么“料”,这种问题都没来得及思考,只是赶鸭子上架一样,抱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更多的心态”,做着曾经自己都接受不了的事情。
6、以上所有现象,逐一下放到2、3、4线城市的时候,教育成本会再次高垒。
真正活不起的时代还在后面,光脚的兄弟姐妹只能加快脚步,永不停歇地“劳作”着,因为时代的巨轮永远不会为谁而停。
写在后面:以前的我们可以自学成才,而自学成才对于现在的孩子和家庭而言,已经越来越奢侈,乃至不可能。原因无他,教育成绩的考核科目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端化,越来越付费化。培训班、学区房、陪读接送等成本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只会越来越高。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当时轰动全国的高考事件:2019年,北大劝退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理工类招生计划的一名考生。北大给出的理由是:“高考成绩过低,根据我校教学强度,若录取该生,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被退学。
所以,以后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单纯依赖“努力、刻苦”真的很难追得上处在教育资源头部的孩子。
通过教育改变阶层的方式永远不会改变,变的只是教育成本问题,当优质教育对应的成本高过一般家庭承受能力后,对于孩子而言,就不是“我能吃苦就能高分”那么简单了。
文章如果读到这里,希望给个关注,我是普通人,我站在普通人角度上畅谈观点。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