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家庭就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既是摇篮启蒙,幼儿教育,又是终生教育,非常重要。
我们之所以认为家庭教育重要,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走向社会,走向人生之前,能够在身体上、文化上、思想上、道德上做好充分准备,从而使孩子成为自信、健康而又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每一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谨就曾说过,很多父母往往看重孩子在学校所受的文化教育,而忽略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有些孩子的坏毛病和坏习惯,不单来自游戏与懒惰,还来自最亲的父母。
想要将孩子养育好,父母就必须了解并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遵循这些心理规律为孩子制造条件,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很讲究“家教”,不仅提倡“家风”“家规”,更注重自身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通常,那些教育子女教育的好的家庭,常被赞为“教子有方”“诗礼之家”;孩子教育得不好的家庭或家族,就会被人们斥之为“家教不严”“家风不正”。
虽然现在看来,这些教育思想有些以偏概全,但充分说明古人看重家庭教育,以及他们对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视。
中国式家庭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教育家巴哈特曾经说过:“一个好的父母,往往胜过一百个好的校长。”
严格来说,家庭教育既是一门心理科学,又是一门心理艺术。
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只有掌握这门科学,并且在实践中把这门艺术很好地运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才能把孩子真正培养成人,培养成才,让他们走向成功。
但是,纵观当下有些父母的家庭教育,却并不是这样。有些中国式家庭教育,更是令人遗憾。比如,社会调查中,孩子最为反感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有如下这些:
第一、 唠叨
家庭教育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唠叨,而唠叨排在第一位,足见孩子们对它的反感和不满。按照孩子的话来说就是:“很多事情明明讲一遍就够了,爸妈却一定要翻来覆去来回说,简直烦透了。”
从父母这个角度而言,唠叨是对孩子的高度关注和责任心,在高期望值的心理影响之下,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事事都能按照自己要去的方向去做,并做到最好。
但是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当孩子的想法与父母的期望相左,父母就会感到不顺心顺意,就会不停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去说教,并且批评多,抱怨多,分析问题少,甚至有时候会挖苦讽刺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到厌烦。
遇到这种情况,做家长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尤其要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同时学会尊重孩子,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让孩子从内心接受父母的建议或意见,而不是大事小事喋喋不休唠叨不停,引起孩子的反感。
第二、不问青红皂白,遇事就骂
在社会调查中,这种情况排在了第二位,也能看出孩子们对父母这种态度有多反感。
有些父母生活中、工作上遇到不痛快的事,回到家看到孩子犯了一丁点小错就开始破口大骂,不问缘由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等家长自己的烦闷消散了,也不会对孩子道歉,却还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
这类型的家长之所以被孩子们讨厌,主要是因为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随时发怒,从而让孩子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之下,在情绪管理上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作为家长,无论工作、生活上有哪些问题,回到家都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尽量去克制、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孩子的一丁点小事就大动肝火,更不要因此拿孩子作为发火借口。
即使孩子犯了错需要提醒、教育,家长也应该选择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遇事就骂,抬手就打。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下,孩子的教育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另外,父母对孩子家暴这个陋习原本就应该消失在家庭教育中,因为,打骂从来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相反,打骂式教育从来都是悲剧的源头和开始!
第三、总把自己和别人家孩子比
父母对子女,从来都抱有很高期望值。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心态,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下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现优秀,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不能接受孩子一丁点不如意,尤其是在其他孩子的比较之下。
正是基于这种攀比和面子心理,一些父母对于孩子的表现,总会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总喜欢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跟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
按照这些父母的心思,他们是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孩子,但这些爸妈们恰恰不知道,这样做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根本就达不到激励目的,相反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留下严重的伤害和心理阴影。
从心理学角度说,如果一个人总是被亲生父母挑剔、打击,那么,孩子从小就听惯了负面的评价,就丧失了对自己的认可和自信心,不仅人格会畸形发展发育,更不会产生自由成就感和成功的欲望。
所以,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孩子树立自信心、给孩子追求成功的欲望,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充满自信心。
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家长必须克服埋怨和拿其他孩子优点跟自己孩子缺点相比较的坏习惯;另一方面,要多对孩子进行一些正面指导与评价。
还要经常鼓励孩子的长效行为,充分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的心理和精神意识获得的健康成长。
第四、命令式教育
命令式教育是中国式父母最为常见的家庭教育管理方式。
这些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得特别严格、特别细致。但是,从个体身心发育角度而言,这些管理大多数却是不合理、十分有限制性的。
如作业做完也不许出去玩、不允许看电视、玩电脑、不让买自己喜欢的款式衣服、不让孩子剪自己喜欢的发型、不让孩子与同学交往……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但是客观而言,这也不让、那也不让,却会让孩子失去对外界的探索机会,失去自我人格舒展,从而感到反感和压抑。
所以,想要不毁掉孩子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就一定不要对孩子太过严厉苛责。既不管得太多,也不简单粗暴,并且至少要学会聆听与尊重孩子的心声。
少采取命令式,多一些协商,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健全的人格。
第五、只关心学习 不关心其他
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是所有家长的共性。只盯孩子的成绩,其他一概不关心,还美其名曰聚焦。
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这似乎是最为正确的做法,但其实,已经更有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对孩子在精神、道德、行为规范、心理健康上的教育与引导,最终只会培养出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一个只顾自己却罔顾国法、道德规范的“伪君子”、空心人。
因此,中国式家庭教育过程中,绝对不能忽略的,就是父母在道德、社会规范、心理素养等方面的亲身垂范和教养。
只有在家庭环境中得到过较为全面的熏陶与规范的孩子,才可能在社会磨砺中有所成就,否则,很容易因为高学历低情商而折戟人生、职场。
最亲的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人,是成长过程中的指路明灯。
当父母能够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的时候,游戏、懒惰、坏习惯、犯罪等负面影响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哪怕暂时出现,也会因为正面的家庭教养而迅速消弭。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