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人生四大喜事,最后一件事“金榜题名”可以排在首位。所谓金榜题名就是指考中进士,因为金榜是科举最后一道关卡“殿试”揭晓答案的皇榜,荣登进士,通常就意味着前途无量。
进士的前三名,一是状元,二是榜眼,三是探花。民间戏剧中常有古代男主角高中状元的故事,让人以为在古代考个状元很容易,这真是天大的误会。考状元的难度,绝不亚于翻越蜀道,因为状元是从进士里面产生的,而考中进士,已经是无数人花一辈子也没达成的梦想。
而且,科举考试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要做状元先中进士,要中进士先做贡士,要做贡士先成举人,要成举人先当秀才。这和现代人先小学、再初中、再高中、再大学、甚至达到更高学历的过程非常相似,那么,在古代是初级选手的“秀才”,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呢?
答案可能有点意想不到。首先我们捋一捋,秀才究竟是怎么炼成的。根据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想做秀才也得先打下基础,十年寒窗苦读不必多说,这些人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他们读了足够的书后,第一步并非直接变身秀才,而是先从“童生”、也称“孺子”做起。
所谓“童生”,指的是还没有考取生员(秀才)资格的读书人,跟年龄无关,哪怕你活到了70岁,只要还没考中秀才,照样是“童生”。童生是从县试、府试两场考核里产生的,是广大学子们获得的最小号名头,也是将来参加秀才考试——院试的资格证书。
拿着这张通行证,童生们就可以参加院试了。院试是各省学政(学道)主持的考试,因为学政还有个名字叫提督学院,所以才取了这么个称呼。大家参加院试的时候,必须先报名,然后填写自己的履历,再由当地廪生(先前名列一等的吃官粮秀才)作保,证明你身家清白。
入场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帖诗、还有默写一些圣贤典籍。别小看了这些科目,它包含的内容绝对超出你的想象,各种典籍加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中型书库,也就是说,想考中秀才的人,首先必须熟读四书五经,背下无数经史子集,并且能根据这些内容自由发挥。
书上的知识,随便摘取一句,就要能写出一篇符合时代需求的文章(命题作文),如果我们现在看不懂高考作文题目,那穿越到古代,没有庞大的知识系统积累,也一定看不懂院试的作文题目。而且,参加院试的人数很多,院试每3年考2次,分初试、复试两场。
且不说那时候大大小小的县有多少,光是前几场、前十几场、前几十场没能考中秀才的“老童生”来凑热闹,就足够让人数充盈了。秀才的录取几率在10%左右,比现代一本的录取率还要低!考中秀才,在古代几乎只等同于考中了现代博士,颠覆认知!你说读书重要不?不好好读书,还不如古代一落第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