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原来只需要做到这几点即可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在不断更新,认识世界的领域在不断拓宽,认识世界的渠道在不断增多。就如著名的教育学家江微所言:在大数据时代里,人人都是老师,人人都是学生。互联网的普及,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教师的教学内容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一定极时转变;教学方法一定要及时更新;教学手段丰富多样。传统下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教学的需求,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由原来的传授知识转变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觉得可以从下几方面来设计课堂教学。

1、必须重新定位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充当听众。教师简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堂课的成败与否是看教师的自我设计,讲解的是否流畅、衔接、无误;而不是以学生掌握多少和动手能力如何为评价标准,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要转换师生角色,教师由台前转向幕后,学生则由幕后转为台前。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为我要学。例如在化学课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亲自感受化学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如果学生只是在听老师讲,不亲自动手,是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非被动接受和记忆知识的能力。

2、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把学生推向主角舞台

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体现在将原来的“教案”变为现在的“学案”。从而能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案例导入

如何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开篇是十分重要的,案例导入是目前公认的具有良好效果的导入模式。例如在化学课程中微观粒子本身就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导入的方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习的乐趣。案例导入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以往知识的认知程度,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

(2)任务驱动导入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的开篇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组织讨论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程度和效果进行总结,学生可以以简单的任务为切入点,进行新课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活动。任务驱动导入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很关键,必须要起到对前一节课知识的复习,又要体现本堂课的学习任务。任务的难易要控制在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完成百分十九十左右,另外百分之十是学生无法完成的。学生任务的完成可以让学生获得部分成就感,另外疑难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也是教育学家通常强调的“一定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甚至跳起来也无法摘到桃子”教学理念。

(3)动听的故事导入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教的学生能够越来越聪明,他们都在无数次尝试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为何不可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呢?故事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合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教学,因为很多小孩子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他们对故事有着很深的情节。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把学生带入学习的状态中;通过故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4)实验导入

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或模拟实验的方式来导入新课,这样可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比如在讲化学课程中的酸碱的性质,老师可以事先准备酚酞试剂和两个分别装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的烧杯。新课前,教师向学生展示两烧杯,问大家能否有什么方法来鉴别出这两杯无色溶液中哪个是氢氧化钠?哪个是稀硫酸?学生的回答是不能,此时教师可以向两杯无色溶液中加入无色试剂(酚酞试剂遇碱变红色),同时告诉学生哪个是氢氧化钠,哪个是稀硫酸。学生也许对结果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对“为什么在无色溶液中滴加无色溶液会变红感兴趣”,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这个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最终的效果肯定比直接跟学生讲解新知识要好很多。

3、优化课堂互动,把学生引入讨论中

(1)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在讨论中探索新的知识

传统的教学是按照“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进行,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将“教师问学生答”转变成为“学生问教师答”。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难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知识不懂,哪些地方要学习,从而实现“教师要学生学习什么”转变为“学生想学习什么”。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成长,个性得到发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设置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

对于数理化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往往自主学习的兴趣不高,求知欲望不强;同时也很难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讨论来获得认知和情感满足。比如化学中的抽象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很难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准备一瓶酒作为教学道具,新课前打开酒瓶盖,学生就会闻到酒散发出发的浓浓香味,同时学生还会发现离讲台越近香味越浓,越远越淡。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虽然分子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它们的真实存在,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4、精心设计课堂结尾,留有悬念,让学习的领域得到拓展

教学中,精神的课堂结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一堂成功的课,结尾占重要地位。如何能够给本节课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又能够引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呢?课堂的结尾特别重要。首先,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本堂课掌握的程度和不足,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补缺。其次,教师要在总结中渗透下一节课内容的信息,以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标签: 教学 教师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