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娜
一个单亲妈妈的来信。
『问』
娜姐,见字如面。
我离婚10年,一个人带着儿子。
这10年,孩子就是我拼命努力的动力,我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家庭和工作两头都要顾,时常有被压力干掉的崩溃感。
但看到儿子乖巧懂事,努力上进,我又觉得“压力算什么,老娘不能倒”。
但我一直没有告诉孩子,我和他爸爸已经离婚了。
为维持这个谎言的圆满性,我和身边所有亲朋给孩子的理由都是“爸爸在外地工作,回不来”。
我同时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都很爱你,你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和妈妈说,妈妈是妈妈,也是爸爸。”
孩子对此深信不疑,遇到很多问题都会和我分享。
我的初心是,父亲缺席,但爱不能缺席,我要用所有的爱,让孩子活在幸福里。
伴随孩子来到青春期,我也隐隐觉得不安:
担心孩子早晚知道真相,担心孩子知道后变得叛逆,担心他叛逆后去找爸爸。
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天来得如此突然。
疫情反弹,我们这里全员核酸检测,我带孩子去检测的路上,他抢走了我手里的户口本,看见了婚姻状态那一栏,赫然印着“离婚”两个字。
他红着眼睛问我:“是不是真的?”
我不知道怎么圆谎,一开始否认,然后又承认。
儿子哭了,站在大马路上眼里含着泪说:“你骗我,你骗我,你一直骗我……”
我也哭了,在零下几度的寒风里,边哭边给儿子擦泪:“对不起,对不起,妈妈错了……”
核酸检测回来,儿子对我说,这些年,他不是没有怀疑过,但还是选择相信我。
他说,我应该早点告诉他,他对爸爸印象其实很模糊,这10年只见过几次面,但我不该这么骗他。
我再次道歉。
儿子起身回他的房间,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妈妈,离婚已是事实了,但你要答应我不能再找男朋友。”
我承诺他,他18岁之前我不会找男朋友,会一个人把他好好养大。
他再次强调“我不想有后爸”。
我给他解释,爸爸永远是爸爸,只有一个。就算你成年后,妈妈找男朋友,也是妈妈的爱人,不是你的后爸。
他不置可否。
几天过去了,我们都没有再提这件事儿。
他表现得很平静,但我能感觉到,他对我有些抗拒和排斥,我非常担心这件事儿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其实,我和他爸离婚的原因,是他爸嗜赌,赌掉了好多钱,包括我们的婚房,欠下很多高利贷。
我被逼无奈,和他离婚后,带着孩子来到省会,好在有学历能吃苦,娘家人也很帮我,我才买了房买了车,活了过来。
这些年,工作和养育,是我生活的全部。
我没空找男朋友,更没有约过会,很多时候公司聚餐都没空参加,因为不是要陪孩子学习,就是要送他去辅导班。
即便如此,我也没有在孩子面前抱怨过,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要负责。
但自从我在离婚这件事儿上骗孩子暴露后,我的心态就崩了。
我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怎么进一步和他解释这个问题,怎么和他修复关系,像从前那样。
望娜姐深度剖析,让我看清自己。
我愿意公开来信,也期待同样处境的妈妈们,给我指点。
谢谢。
『答』
“当你想给一个母亲或父亲建议时,你最好的方法不是说服他们,而是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一堂有关亲子关系的课上,老师这样说。
所以,老规矩,回答你的问题之前,先讲一个孩子的故事。
有个13岁的女孩,患上了抑郁症。
“我病了。”她一开口,就开始流泪,“我之所以病了,是因为我的幸福,被他们一手粉碎了。”
他们,指女孩的父母。
这个早慧且优秀的孩子,无意间得知,她那经常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父亲,早已和她妈妈分居,在外和情妇生了一个孩子,过着家外有家的生活。
她无法接受,在公众场合侃侃而谈的父亲,背过人群做出如此不堪的事情。
她无法接受,天天教导她要善良、要诚信、要感恩的父亲,自己却言行不一。
她更无法接受的是,为了欺骗她,她妈妈联手她爸爸,制造了家庭圆满的童话,在每个周末她从寄宿学校回来时,配合爸爸演戏,把她一个人蒙在鼓里。
所以,她恨爸爸,也恨妈妈。
这种对父母的恨,让她痛苦分裂,跌落抑郁,产生厌学情绪:
对最亲爱最信赖之人的恨,才是对一个人最痛的惩罚。
亲爱的,愿这样一个来自孩子视角的故事,有助于你理解儿子,并由此看清单亲妈妈的第一个大忌——
1.
你和孩子仅仅因为欺骗吗?
不,是你理所当然的不尊重。
压力巨大,情绪崩溃,指责抱怨,每天都活在受害者情结里,动不动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不活了”或“我的今天,都是你爸害的”……
很多人将这些,视为单亲妈妈的标签。
其实,这些只是皮表的症候,而不是深层的问题。
单亲妈妈的大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认为自己竭尽全力养育的孩子,自己拼死拼活争回抚养权的孩子,自己牺牲一切也要捧在手心去爱的孩子,是属于自己的。
这种“你是我的”的共生思维,会导致“你要听我的”的控制,会产生“我说了算”的强势,会引发“我们不分彼此”的无边界,会导致“只有我最爱你”的情感绑架……
而忘记了,孩子是一个需要被独立对待的人。
你和前夫离婚后,一直给孩子搭建一个“爸爸妈妈一直在一起”的城堡。
尽管,城堡里,爸爸是不存在的,但你通过言语和行动,一直灌输给孩子“爸爸只是在外赚钱”的幻觉。
为让这个城堡看起来美丽坚固,你还动员所有亲朋,都成为你的帮凶。
孩子在这座城堡里,以为自己是幸福的王子。
他或许也怀疑过,但孩子的单纯,还有对“离婚”二字的逃避,让他自动性选择了屏蔽。
直到有天,城堡轰然倒塌,他才知道一切都建立在谎言之上。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却是他最爱的妈妈。
亲爱的,相比知道你们离婚的事实,更让孩子心伤的,是他长久以来对你毫无保留的信赖和亲密,你却暗地里对他隐瞒了这么大的秘密。
你们之间不对等的信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那么,勇敢离婚的你,辛苦养育的你,努力打拼的你,为什么要10年如一日地编织这个谎言呢?
仅仅因为,害怕孩子活在父母离婚的破碎感里吗?
不。
更因为,你自己对完满的执念。
是你在这执念的支配下,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孩子心愿的想当然。
是这种想当然,让你忽略孩子是一个有判断有分辨的独立人,而不是永远活在妈妈童话里的乖巧王子。
仔细想想,就算你一直欺骗孩子这是一个完整的家,孩子不照样生活在父爱缺席的实况里吗?
就算你没有告诉孩子离婚的事实,你独自扛下一切的疲惫,真相不依然是你过着守寡的日子?
亲爱的,抱歉我说出这样的真相:
相比孩子,你才是最不愿意接受离婚真相的那个人。
这样的自欺,也隐藏着单亲妈妈和孩子的另一个秘密——
2.
孩子为什么不愿你再婚?
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很多文章,都在讲控制型的妈妈,如何在溺爱或打压中,让孩子变成废物。
却鲜有人穿越思维的屏风,看见因果:
被妈妈控制的孩子,也在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控制着妈妈。
被溺爱喂养的孩子,以巨婴控制着妈妈。
被嫌恶指责的孩子,以讨好控制着妈妈。
和妈妈的边界不清的孩子,以妈宝男的悲剧控制着着妈妈……
妈妈,尤其是单亲妈妈,要看见这样的真相:
当我们不愿给孩子自由和信赖,试图把他培育成一个工具人时,孩子也会用依附和索取,让我们不堪重负。
亲爱的,我相信,这些年,你倾尽所能,来爱孩子。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你活得没有了自己,你对他的爱,也就成了变相的控制:
一个自我萎缩的妈妈,会让孩子在心疼中,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你10多岁的儿子,或许早通过与同龄人的对比,猜到了你和他爸爸离婚的事实。
他一直没有揭穿你,除了没有证据,更因为,在他看来:
假装不知,会让你更好受一些。
他已悄然长大,已懂得你为他在苦苦支撑,所以也在不自觉中,活在成全你的讨好里。
直到,他忍无可忍,借核酸检测的机会,抢走户口本,打破这个摇摇欲坠的谎言,并在信赖彻底崩塌后,也开始控制你:
不许谈男朋友,不许给他找后爸。
他为什么要这样要求你?
相比爸爸习以为常的缺席,他更恐惧的,是相依为命的妈妈,也背叛自己。
这是一个少年信赖的城堡坍塌后的恐慌,也是一个和妈妈共生太久的孩子,不自觉的反控制。
看清这一点,你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知道真相后的难过:
他是你的果,你要为隐藏10年的因,去担责。
但,你不必过分内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每个单亲妈妈,早晚都要走上的治愈之路——
3.
你想取得孩子的信赖吗?
那就在他面前做真实的自己。
不要害怕暴露,不要害怕冲突,不要逃避问题。
因为越是激烈的冲突,越是成长和修复的契机。
这是正面教育的核心理念:
凡是麻烦问题,皆为治愈时机。
其实,经常会有读者问我,离婚后,要不要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说比较合适?
我的答案是:
当然要。
在孩子能听懂的任何时候。
以现在小孩的聪慧,我觉得6岁以后,他基本会对离婚有常识性的理解:
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意味着爸爸和妈妈不像别人家那样生活在一起了。
这是因为他们不再相爱,但他们仍是我的父母。
这些朴素的道理,只要你客观且坦然地反复和孩子说,他一定会明白,并学会调整自己的心。
这么做的好处,第一,让孩子在接受真相中,感受到大人的诚意和尊重;第二,让孩子在不断成长中,去理解父母和关系。
鉴于此,我也有3个建议,想和你分享:
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谈。
寒假马上到来,孩子和你共处的时间会增多,抽个时间,好好和孩子谈谈,从你为什么要带着他离开他爸爸开始。
还有你为什么10年不告诉他真相的忧虑。
说真话,说实话,孩子会理解你,毕竟你们相依为命这么多年。
何况,孩子远远比我们大人想象的宽容且大度。
回到朋友的角色里爱他。
和青春期的孩子做朋友,不要高高在上的好为人师,或者攥紧不放地拖他后腿。
这是青春期家长成长手册的序言。
你的孩子现在读初中,将来会读高中,以后还要读大学。
他的世界里,不该只有学习和妈妈。
当还有友情和兴趣,也将会有爱情和其他。
今后,不管是你自己遇到问题,家庭遇到难题,还是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看法,你都可以邀请他参与,听听他的看法。
这是求助,也是尊重。
同时,伴随孩子长大,也希望你去拓展自己生活的边界和半径,该交友交友,该恋爱恋爱,该旅行旅行。
孩子也希望你快乐,而不是你们活成彼此的枷锁。
当你从“我是你妈妈”的忍辱负重里,退回到“我有个事儿要和你商量”的平等相待里,你们之间的关系才会在边界清晰中,变成深度的亲密。
不要阻止他和父亲的见面。
10年中,他只和父亲见了几次面,我不知道这是客观原因所致,还是你故意为之。
根据我和很多孩子沟通的感受,不管爸爸是劳改犯、赌博鬼还是出轨者,在孩子们心中:
爸爸就是爸爸,是他血脉中流淌的一部分基因,是哪怕再失败都是他想靠近的人。
作为妈妈,女人们不必把自己对男人的认知,强加给孩子,而是尽量客观地告诉孩子事实,让他自己去选择。
毕竟,我们可以把一头羊圈在圈里,却没法让一个孩子永远待在襁褓里。
这封长信的最后,很想和你,还有更多妈妈们,分享这么一句话:
你想让你的孩子怎么对你,那就先用你期待的那种方式,去待他。
祝好。
看完了文章咱不发个朋友圈吗?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