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得起,养不起”的育儿吐槽声,是一浪高过一浪,更有网友根据大数据统计而做出总结,得出“养娃等于消费一个百万富翁”的结论。
但个别不能代表整体,成功人士毕竟是“小众派”,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无法负担孩子的高消费。
[故事分享]
阿娟和老公都是电子厂的普通工人,拿着3千块出头的工资,过着平平凡凡的生活。
再过几天就是儿子球球的生日,阿娟跟老公商量,打算给儿子买一双他心仪已久的球鞋。球鞋的价格在300元左右,对阿娟这样的大众家庭来说算得上是“高消费”。
老公起初还有点犹豫,但想到儿子过生日,还是点头同意了。
球鞋买回来了,儿子特别兴奋,当晚就兴高采烈穿着新鞋子跟小区的孩子去踢足球。
没想到一双鞋子激起了“千层浪”。
邻居们见到球球穿“高价鞋”而议论纷纷,大意是“没这么大的头别带那么大的帽子”。更有楼下“好心”的邻居,当面数落阿娟是穷讲究、伪精致。
气不打一处来的阿娟忍不住回怼:“我用自己赚的钱给孩子买球鞋,怎轮到别人说三道四?咱们不偷不抢,用的每一分都是血汗钱,难道给孩子买一双好的鞋子作为生日礼物也不行?咱们不算大富之家,也不至于一双高价点的鞋子也买不起,非要让孩子穿得破破烂烂才符合身份吗?”
[分析]
育儿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穷养和富养”都成了颇具争议性的话题,甚至还出现了很多“畸形”的育儿理论——有钱人富养孩子被认为有“炫富”的嫌疑,穷人富养孩子则被批是“做作”。
其实穷养和富养并没有明显的“经济界限”,只要“量力而行”都是合理存在的。一如:对有钱人而言,一双数千元的鞋子是微不足道;对普通家庭而言,300元的球鞋若然能够在合理承担范围之内,也是无可厚非。
可见,穷养和富养两种教育方式本身都是没错的,真正错误的是教育方式走向极端:
第一种:寒门养贵子,家长打肿脸充胖子
寒门养贵子的事件,近些年层出不穷被爆出。一如:早前网络爆料,某学生花费十几万打赏女主播,结果深扒之下才发现此人并非传说中的“富二代”,拥有显赫的身世,而是出身于下岗工人家庭的“贫困生”。
是谁给了孩子任性的资本?很大程度上,孩子缺乏正确的金钱观,都是早期家长疏于家庭教育的结果。一些父母,不顾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宁可对自己节衣缩食,也对孩子出手阔绰,为他们提供“锦衣玉食”的富二代生活。
家长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并不是真正开阔孩子的眼界。相反,养尊处优的孩子,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他们沉迷于享受,感受不到父母的辛苦和付出,更别说回报和感恩,时间一长,迷失了本心的孩子,在“幻想富二代”的生活中越走越远。
2、太子变狸猫,家长刻意装穷诉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千百年来的古训,因此很多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一马当先以“穷”为根本。
一些经济条件本不错的家长,为了杜绝孩子养成奢靡浪费的坏习惯,不惜将孩子“太子变狸猫”,在物质条件上极力地“苛待”孩子。同龄孩子没有的,家长拒绝给予,同龄孩子有的,家长也拒绝提供。
家长“一毛不拔”的行为,并不能对孩子达到“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穷教育效果。相反,时间一长,孩子可能因此而产生自卑感,认为父母不爱自己,有凡事低人一等的感觉。
[结语]:
穷养也罢,富养也好,都是建立在自身家庭经济条件上,各位家长应该合理掌握好尺度。一旦过了火,那么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形成教育的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