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殿试试卷是什么样的?日本一大学图书馆里保存了雍正二年一考生的殿试试卷,我们可以一睹该试卷的整体布局和内容安排。
最近,在日本一大学图书馆古籍典藏库搜寻到雍正二年一考生的原版殿试试卷,保存清晰完整,很是罕见,在此分享给大家。该试卷为原版翻拍版,非常清晰,泛黄的纸张留下时代烙印,因时代久远也留下了大小不同的污渍和黄色斑痕。但是,试卷的污渍斑点丝毫不影响试卷布局和内容的辨识,原始试卷格式和答题内容字字清晰。
该试卷一共19页,空白页虽未使用,也原封不动地保存在影印版中,以向大家展示完整的殿试试卷的原始状态。
下面我们就逐一把该试卷的图片展示于下:
殿试卷面
上图为殿试卷面,可见卷面正中有汉满合璧礼部之印,因为殿试对策所用的试卷正本为礼部制备。试卷用白宣纸裱四层,至乾隆四十八年加至七层。上图除了礼部的大印,还有"应殿试举人臣包涛"字样,这是试卷卷面基本格式要求,格式为"应殿试举人臣某某某"。
内页第一页
上图为内页第一开的前半页,这一页由考生写下履历三代,其格式为"应殿试举人臣某某某、年多少岁、系某某省某某府县人,由附生应某某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某某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列于后。"这里的"脚色"就是指一个人的出身履历,宋代赵昇在《朝野类要·入仕》中对"脚色"阐述如下:"初入仕,必具乡贯、户头、三代名衔、家口、年齿、出身履历。若注授转官,则又加举主有无过犯。"清代虽有"履历"之说,但是"脚色"一词仍保留在科举殿试考卷中。
上图包涛的脚色如下:
应殿试举人臣包涛,年四十四岁,系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由附学生应康熙五十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雍正二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并所习经书开具于后。
之后便把曾祖、祖父和父亲的姓名写于后,而且要交代已仕或未仕的情况。据上图,包涛的三代情况如下:
曾祖震翼不仕故,祖启仍不仕故,父绍穀不仕故。习《诗经》。
下面四页为空白页,清朝初年试卷为15开,前面六开为素页,后来素页有所变化,嘉庆以后卷前的素页只有两页。素页大致就是现在的空白纸,主要是写脚色后密封。但是素页绝不是现在考试的草稿纸,只能写脚色不能随便写,草稿纸会另发一本,比较小,供士子草拟策文。
素页空白页
后面九开有红色竖线,每开有十二竖行,此页开始学生可以撰写对策。
撰写对策页
从上图可看,每开有十二竖行,每行没有字书限制。但是,总体字数是有要求的,殿试的对策全文不能少于一千字,否则就是不合格试卷。考生为了好成绩,常常会多写,不少考生往往会写两千字左右。
对策页二
对策页三
对策页四
对策页五
对策最后一页
从以上对策书写可见,殿试对策不用写题目,也没有句读(标点),不能涂画修改。基本格式是:以"臣对臣闻"开启,结尾要写"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清初结尾处写"臣茅草新进",后来到了嘉庆八年改为"臣末学新进"。
至于,对策里面的撰写要求和固定格式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以上也只是包涛对策内容的一部分,不再一一上传原图。
包涛的试卷还有一开为空白,他并没有用完对策答题纸。但是,他所写字书已经足够,大概有1500字左右。以下为未使用空白纸张:
空白页
最后是试卷的后面,加盖有朱文大木印章,其格式为"印卷官礼部某司某官某某"。该试卷印章如下:
印卷官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臣邓葵友;仪制清吏司郎中加三级臣罗丹;祠祭清吏司主事加一级臣汪见祺。
最后一页只有加盖的印章,此为交卷后弥封之后所加弥封关防,上下各一方。另外,卷背面与卷面同样也有礼部满汉大印。
卷背
包涛的考试成绩在卷首,采用顶天朱书撰写:第二甲第六十三名。此处当为雍正皇帝御笔。按照包涛的殿试成绩,当赐进士出身。
包涛殿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