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的语文还有没有救?” |高考语文的学习策略

一个高中生,高中三年的语文成绩会是什么样的?

无论你是学生、家长,无论是高一高二还是即将进高三,都可以想一想。

很多同学会说,从高一开始语文成绩就逐步下滑,然后停在一个100分多一点的阶段很长时间,最后是否能拉回来,那还看人。

经常有家长说,我孩子初中的时候、中考的时候语文成绩可好了,怎么一上高中,语文成绩一次考得比一次差?但如果你是学生的话,可以自己想一想,整个高一高二,时间都花在哪了?

有一些同学高一高二可能压根就没想到还有语文这个学科。反正考出来大家都差不多低,也不在意。往往要到高二下学期,一些数理化成绩已经非常不错的学生,会想起来我好像还有一科语文还不太好,然后开始补语文,语文的成绩才慢慢爬升到120分、125分甚至130分。

当然还有很多学生,要到高三甚至高三下学期,在其他学科分数基本稳定了,才想起来还有语文可不可以再提一提。这时候,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时候在数学、理综上发现已经没有多大空间了。

所以,每年高考前的四五月,我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的语文还有没有救?

之所以很多学生语文成绩的曲线是先往下掉,然后最后拉回来一点,这跟很多学生在语文上花的时间多寡也有很大关系。不花时间,却希望语文的分数自己好起来,这才是真正的难。

◆  ◆  ◆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语文一定考不好?

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在语文上多花时间?

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语文学科花时间但投入产出比不高。

比如有学生就说,课内老师花很大力气抓名篇默写、字音字形,但高考明明就不考这些,花了很大的力气去背默,结果却与考试无关。还有学校在高一的时候大力抓学生写记叙文,但有的学生看了高考卷发现,现在高考根本不考记叙文,于是抵触情绪就产生了。

当然,即便在高考考察的古诗词鉴赏、小说阅读、散文阅读上,课本中所学的知识也难以直接用在考试中,导致了语文学科的“学考分离”。

这跟理科的学习是有很大区别的。以数学为例,必修一学完函数,然后学必修四、必修五、必修二、必修三,每一本书都对应一个板块。你学完必修一,练习和考试的就是函数的题型。

学完选修的圆锥曲线、导数的内容,练习和考试就是小题和大题压轴的解析几何、导数的题型。你会发现,在数学当中,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在集中解决一个板块、高考中的一类题型。学生学完了数学一个模块以后去面对高考题,就会感觉比较得心应手,学什么考什么用什么。

但语文却不是这样的。语文的每本必修当中,既有古代诗歌、文言文,也有小说、散文、新闻时评和杂文。可能只有到选修板块,你才会比较系统地学习一个板块的内容。

在此之前,你的情况是每个板块都学了一点,好像都明白了一点,面对考题却还是只能凭借模模糊糊的经验去“碰运气”。

到最后学生可能觉得语文考的很多很杂,模模糊糊有一个印象考哪些题型,但是却没有一个像数理化一样明确的思维——知道题目考察哪些知识点,知道用什么术语、什么分析框架去答题,知道题目的采分点在哪里、失分点在哪里。

比如古诗词鉴赏中的“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果题目问你其中一个你该从哪一个“库”当中找你的答案?还是想来想去是不是只有比喻、拟人、情景交融?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在考什么、该答什么,要如何拿分呢?

在语文学科“学考分离”的模式下,每一个板块都是蜻蜓点水一样学了一部分,然后马上又进入到下一个板块了。结果高一上学期,学生在古诗词这里学了比喻拟人,高一下学了通感,每个学期都没学完全,没有形成一个像数学、物理一样完整的知识体系,拿到题目仍然无从下手。

最后学生就觉得,我认真地听课了,也认真地完成作业了,但分数出来跟在语文上不花时间的学生好像也差不了几分。

相反,其他学生可能在数学、物理上花了更多时间,一下就把语文上创造的优势给反超了。于是很多学生就觉得,语文是玄学,语文学科花时间性价比不高。

当然,教材如此设计自有其道理,比如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假如像数学一样模块化去讲,一整个学期都在读散文,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和作家的人生体悟,很多本身对语言文字兴趣不高的学生,就更难以坚持了,可能一上语文课就在下面做数学作业。

因此,要在语文上实现突破,仅靠学校的教学是很难解决的。学生需要在学校的教学之外,额外花时间进行分模块的梳理,逐一突破。

◆  ◆  ◆

高中语文分哪些模块,如何各个击破?

要如何给语文分模块?其实按高考的考题来分是最方便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学习方法和考察侧重的不同,再把语文的模块分四类。

◆ 第一类:古诗词、小说、散文

之所以把这三个模块分一类,是因为这三块都是套路比较强的板块。论是知识点,还是答题思路,都有章可循。

有些学生会选择把教辅或是课上的模板放在一起比较,或者把试卷中一类考题的参考答案放在一起,会发现答案的规律性是比较强的。

比如在古诗词中,一些思路分层的句子会经常出现,小说散文亦是如此,很多句子常常在不同的参考答案中重复出现。也有学生会从参考答案中总结反推出一个用得更顺手的模板,让自己的回答更贴近答案,其实原理是相通的。

当然很多学生会觉得自己去整理规律、归纳总结成模板既花时间,实际上难度也不小。很多学生意识到语文需要提升的时候,往往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了。我就会建议他们来报名我们的课程。比如这是我们古诗词鉴赏课程的框架。

我们希望学生先掌握知识框架,知道考点是什么,采分点是什么,分析思路是什么,然后再通过不断练习去验证所学,逐渐把知识框架和答题思路烂熟于心。

换句话说,先掌握,再练习验证,最后强化记忆。

有些学生跟我说,语文不好是不是刷题不够?可你连考什么、答什么、采分点是什么、失分点在哪里都不知道,再刷题也是多刷多错,不如不刷。

当然也有学生觉得,一道6分的题拿3分、4分就不错了。但你要知道,第一类的三个模块都是套路比较强的,甚至于说你拿到5分都不应该满足,应该很明确地去找到扣掉1分的原因,然后引以为戒。

要知道,语文这个学科,大多数的学生就是每道题扣两三分,看起来都不多,累积起来很容易就扣到120分甚至110分以下了。所以语文一定要在这两三分上较真。

◆  第二类:作文

和其他模块不同之处在于,作文是一道要求学生去发表自己观点的题。如果学生和家长有关注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的话,会发现这几年的作文不再强调文学性,而是更强调关注现实

比如今年高考,考前大家都在练疫情相关的题,结果不止一份卷子考疫情相关的热点。19年考五四运动100周年。18年考改革开放40周年。17年考恢复高考40周年。其他的作文题也都跟我们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青年人的思想状况和困惑密切相关。

这也是现在高考命卷的一个导向,并不是要让所有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去关注窗外的世界,学生不仅仅需要有文学的积累,也需要关注时事热点,关注自己所处的社会。

我高考的时候拿了陕西省唯一一个满分作文。我在后来复盘的时候,觉得自己能拿满分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我的立意是围绕如何让新闻舆论更少地影响事件当事人,是一个符合题目且有一定深度的立意。另一方面,我在行文过程中也有意识地选用了当年的新闻作为论据,既与立意结合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新颖。

当然,作文的另一关键在于审题立意。不会审题立意是我这几年教学生的过程中意识到学生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很多同学的立意很容易就让作文落到一个二类文的分数,但如果让学生去思考什么样的立意是最好的立意,反而是很难的。比如很多学生觉得练作文很花时间,但其实比起写800字的作文,更好的方法是练一道题目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之前我给学生的一篇作文做试卷分析,判分是48分(满分60分)。但这篇文章的行文又非常普通,因为所有的论据都在变着法儿复述题干,没有任何自己新的东西。

但这篇文章得48分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中心论点已经精准地踩到一类文的范畴了。再看这篇文章的结构,也是层层递进,起承转合的。这两点做到了,给48分完全是合理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议学生做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练习,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谋篇布局的能力。拿到一道题目,先写下自己确立的中心论点,再想想分几个层次、几个中心论点去论证,如何设计开头和结尾,最终形成一个好的写作逻辑。

一篇满分60分的作文,48分是第一个门槛,52分是第二个门槛。

很多学生作文的分数就长期停留在45分、46分。上了48分以后,52分又是一个门槛,这要求学生既要踩对踩准立意,又要形成一个好的行文思路。想要突破52分成为一类文,就必须在立意和论证结构上多下功夫。

◆  第三类: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是考察重点比较接近的题目。

他们的考察重点一般是一些文义理解常见出题陷阱。只不过实用类文本(传统人物传记、非连续性文本)会更注重考察文义理解,而论述类文本会更注重考察常见陷阱。

如果有同学看过今年新高考全国I卷(山东卷)的话,你会发现现代文阅读I就是一个把曾经的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合二为一进行考察。

对于这一类问题,最重要的是考点意识,知道出题人会从哪来考你。在做选择题时,你一定要勾画出来你认为选项中有问题的部分,同时就勾画出的这个部分,有目的地进行判断。

◆  第四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之所以把文言文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放在最后,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贯穿了你整个语文学习的始终,而且更多时候需要你用一些零散的课外时间去练习。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所有板块中,“学”和“考”相对统一的模块。文言文学的和考试考的,都是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因此,你在课内每一次学文言文的时候,就应该打起精神,认真地学习并掌握,然后总结归纳下来。

到这里,我们把高考语文各模块的学习方法都介绍了一遍。也希望大家可以回去稍微尝试一下,试一试,看老师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  ◆

如何对待语文的考试和错题?

在明白了每一个板块到底怎么考、怎么学之后,如果你决心接下来一段时间在语文上下功夫,那么你还要做一件事情:跟踪分析。

考了这么多考试,这么多的模块,如果你全部铺开来想一口气解决的话,你会发现自己好像哪哪都有问题,更加无从下手了。

建议学生连续几次考试下来,关注一下自己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的失分率是多少?从中选择一个接下来一两周要着重解决的模块,然后对每个模块逐个击破。

语文好就好在,不同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虽然你不能指望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你也可以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去解决,不会像物理一样,运动学没学好,连带着力学和电磁学都学不好。

如果你决定接下来一段时间解决论述类文本阅读,那么就更要关注这9分的题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得分率。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提升这个模块,那么就去看问题到底是什么?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的就是文义理解,但还要具体去看是概念理解、文义理解还是基于文本的推断,又或者出题人会设置一些陷阱。所以把自己每一个模块的失分率、出错点都进行细化,如果你发现连续几次考试都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那么你就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之前我班上的一个学生,他论述类文本的分数一直起伏不定,波动得很厉害。我让他把失分点和出错的原因做了一张表格,发现每次都在“张冠李戴”这一类的陷阱上栽跟头。考试如果没设这个陷阱就不会错,一出就连错三个。

也有学生问我每次错的都不一样怎么办?这说明你在不同的地方都有缺漏。而每次考试设的考点又不一样,所以每次考试都有不同的地方出错,如果一齐出了那就错上加错、分数暴跌。所以不要觉得自己语文分数虽然低,但是很稳定,有可能只是运气好而已。

所以总结和分析,一方面不要只看一两次考试,另一方面也需要细化到考点。

比如之前班上的另一个学生,论述类文本错一道,古诗词错一道,散文又错一道,看起来是不同的板块,但如果细看出错的点,都是出题人在选项中“无中生有”了一些推断。有些推断并非不合理,还需要选出错得最离谱的项。

每次带学生,我都会很强调这种跟踪分析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各学科通用的,不仅局限于语文。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段时间地理的分数波动特别剧烈。好在我的老师没有骂我,而是让我回去整理错题的知识点。结果发现,我一直在自然地理的一个章节反复栽跟头。如果一次考试出了特别多这个章节的知识点,我的分数就会特别低。

所以考完试以后,你要去看,要去想,不是做完了、判了对错、抄了答案就完了,而是要去分析到底出错的原因在哪里?丢分的点在哪里?下次能不能避免再犯。

很多同学的语文试卷,听完讲评仍然白白净净的一片,被扣分的地方除了用红笔写几个词、几个短句之外,甚至看不到一个订正好的完整回答。试问下一次遇到同样的考点,甚至完全一样的题目,你怎么确保自己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呢?

其实在高考之前你分数再差,影响都不大,有时候你要学会自我安慰:我的分数差意味着我的提升空间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问题。其实考得好你会放松警惕,考不好才会痛定思痛。

所以分数考得差根本不可怕,考砸真的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你会比别人更知道接下来一段时间,要去在哪些地方查漏补缺。

高考之前的考试的意义真的是分数吗?其实分数只会影响学生还有家长的心情,甚至可能会影响一段时间的家庭关系。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家长,请在每一次考试中看淡分数的数字,要去看分数背后的漏洞在哪里。

如果你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上出错,那就要引以为戒。如果你发现每一次的漏洞都补上了,但下次错的又是之前没有关注到的另一个点。这其实是好事,因为你在高考前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对知识的掌握。

语文这个学科,往往需要你反复去看高考真题、去看参考答案。想清楚答题思路对语文这个学科是格外重要的。

在改卷中,语文的主观题判分严还是判分松,体现在分数上往往会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不要把运气交给无法控制的因素,你怎么知道这一次改卷、这一个阅卷老师是松还是严?

很多学生经常跟我说,老师我觉得我的回答把所有的点都踩到了,跟答案其实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为什么不给我分?也有学生会说,我和答案想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是分析的思路不一样,为什么就不得分?

你还是需要去看参考答案和自己的答案之间的差距是什么。不要总把自己的答案像圆谎一样强行“圆”到标准答案的思路中去,在判卷的时候,你不可能站在旁边跟老师解释,这里我想写的其实是什么,那一句我是要表达什么意思。

这也是为什么我强调要看真题要看参考答案的原因。要看懂答案,还要看清楚答案的回答思路,想明白答案是怎么来的。实际上看明白答案的思路,比看懂答案更重要。你会发现语文其实并不是玄学,答案往往都是有迹可循的。

不可否认,语文考试势必有一些主观性在。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在答题时,语文考试的基本原则是遵从作者和出题人的意图。作为选拔性考试的语文,就一定有一个客观的评分标准在,哪怕判卷的时候会有一个宽严的尺度在,但仍然会有一个基准线,那就是作者和出题人的意图。

有时候很多学生是把考试给想难了,经常拿着题目来问我:这篇文章其实想表达的是那个观点,这里我觉得我的推理是很合理的。其实你已经超出了文本本身,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处理和演绎推理了。

语文的很多模块,考察的其实是最基本的一层能力,你有没有看清楚、看全面、看明白别人在说什么。

这跟很多学生在英语的阅读理解题中犯的问题是一样的。很多学生经常跟老师争辩,为什么这个选项不可能,那个选项也不能算错。这时候你已经超出了文本本身,进行“脑补”了。你想想,很多错误是不是就是想太多导致的?

如果你不把头倾下去仔细看一看,永远只停留在自己的脑回路中,永远只觉得我想的很合理、我想的也有可能,而忽略了作者和出题人的意图,你的语文,甚至是很多文科科目的成绩,都是很难有突破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  ◆

请给语文定一个高一点的目标

回到我们一开始说的语文成绩的曲线,在前期很多学生是放任语文成绩自由落体,然后后期,往往是到临高考了,才拼命地在语文上想抓一根救命稻草。

如果你才高一,要知道语文这个学科未必要花你很多的时间,而是需要用对的方法往对的方向去努力。

如果你现在已经高二高三了,那么请早点想起来你还有语文这个学科,别等到最后才想起来提升语文,往往已积重难返了。

语文的学习是有思路有方法的。不同的模块往往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创知路的课程也都是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去帮助大家逐一突破。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语文处处都有缺漏,不妨先从一个模块入手。比如先解决古诗词鉴赏或者议论文写作,然后再解决其他模块。

一个希望在语文学科上有所突破的学生,应当看到自己的语文成绩是逐步提高的。每解决一个模块,你的语文成绩就往上走一些。之前有学生告诉我,他高三这一年每考一次试,语文成绩就提高一点,最后高考的时候拿到了130多分。

你要给语文成绩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不是110多、120多就满足了,130是要想一想的。对于顶尖学生来说,不管是高考上最后分数的角逐,还是高二、高三你想要更高的年级排名锁定强基初审的评级、夏令营、冬令营的资格,语文的高分必不可少。

你要相信语文是有方法有迹可循的,不要浑浑噩噩地去学语文,也不要觉得语文就是玄学干脆放弃。要把自己的语文分数的目标定的高一点,然后细化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逐步去实现它。

希望各位同学的语文成绩都能有所突破。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