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忆
回忆就像一把刀,一刀一刀的凌迟着你的心;回忆就像一杯水,总会在你不经意摇晃间泛起涟漪。
——琴弦世界
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因为可以吃好吃的,炸糕,酥鸡,炸鸡蛋泡泡,白面馍馍,那几天我告别了最讨厌的钱钱饭(那时候钱钱饭每天至少吃一顿顿或者两顿,农村没有吃早点的习惯,所以每天只吃两顿饭,那时候放学总是饥肠辘辘地回家,每次回家都满怀期待妈妈能做下好吃的,每次放学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妈妈,吃什么啦?妈妈回答:“钱钱饭”于是我肯定皱眉:“怎么又是钱钱饭呀”后来发展到,我只要一到家里的院子,我就能闻到钱钱饭的味道,然后立马吊脸,怪妈妈又做的是钱钱饭。小时候我很馊,体弱多病,但是一者鉴于农村的经济落后,二者是我们家姊妹兄弟四个,所以家里对子女的小毛小病不是特别上心,一天只要你吃点,不是病倒躺床上,头疼肚子疼之类的,就给你吃半颗去痛片和四环素之类的解决问题,实在难受躺床上了,就会请赤脚医生(农村的保健员)。
一、“银锁,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了”
说到赤脚医生,也不得不跑偏一下,随后在讲钱钱饭的故事,那时候我们家四个孩子,如果谁生病躺床上,总是会把村里唯一一个赤脚医生请到家,妈妈会跑到后街畔(应该是土字旁,打不出来了)上大声地喊着村医家孩子的名字,叫答应后,就问你爸爸在不在,如果在就告诉说我们家孩子生病了,让他下来看看,村医到家后,妈妈总是给人家好招好待。
说起叫人,又让我不得不再次跑偏下,那时候的小村庄到了过年和放假,人总是很多的,一家三口是最小的单位,最大家的会有七八十来个人,所以孩子也会有四五个,一到吃饭的时候,总会此起彼伏地响起爸爸妈妈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名字。叫法各异,最简单的就是:“臭蛋,臭蛋……”喊到答应时,就会换成:“饭熟了,吃饭了……”有的孩子比较顽皮,到邻居家玩到热火朝天,听到爸爸妈妈喊还是偷偷的不答应,叫到爸爸妈妈烦躁时就会大声地骂,妈妈就会这样喊:“二娃,二娃,快给老子回家献饭了,日你先人的。一出去就不着家,回家老娘撕烂你的b嘴头子。”爸爸总是这样喊:“金锁,金锁,快给老子回家了,再不回来老子打断你的狗腿,快回来,不回来,老子两脚就把你踏死。”爷爷奶奶们喊到:“转娃,转娃,你个坏怂,回家吃饭了,再不吃冷了。”从小听到大,听多了,于是也就会知道出自某家叔叔,某家大婶的口中,到了这个时候,在家玩的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总会催促在家玩的孩子:“快快回家,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再不会,你狗的要挨打了。”于是一般听话的孩子总是第一时间跑回家吃饭,不太听话的也摄于家人的威胁和叔叔阿姨们的催促尽快回家,特不听话的有时会循着喊叫大声地问:“吃什么呢?”对面的回复如果是好饭,于是也就乐呵呵的跑回家了,如果是“钱钱饭”之类,那总会惹来抱怨或者是托三拉四地回家或者换一家邻居玩,后来晚上回家总会又找来父母的辱骂和殴打,我们那时候最多听到的就是妈妈给我们四个孩子说:看看,**又不听话挨打了,你们怎么怎么。总之我们兄弟姊妹四个还算乖巧,没有因为吃饭和干特别坏的事惹的爸妈打我们。偶尔的小打也是因为不想上学和作业没有完成换来的,跑偏了很多,改归位了。
二、赤脚医生
回到赤脚医生的话题,医生一来,爸爸总是说:“树起,赶快上炕可。”这时家里人会让医生坐到锅头,然后爸爸妈妈跟村医聊着我们的病,医生总是进行一个简单的检查后,然后和爸爸妈妈拉着家常,然后拿出他医用箱里面的小盒子,小盒子里面放着针头,消毒的过程就是用我们家做饭的大锅,把放针头和针管的铝盒子放到大锅里面用开水煮,煮上几分钟后拿出来,用酒精棉球简单的消下毒,然后上药,然后在我们屁股上打针,打完针,医生不会马上走的,这时候妈妈总是会用刚给针管和针头消过毒的大锅单独给村医做好吃的饭,村医也等着把饭吃了,嘱咐爸妈把病人盖的严严(陕北土话有安的儿化音)好好出身水之类的话,然后结账走人。
这个针管和针头是重复N次使用的,从我记事以来,它几乎扎遍了我们全村人的屁股,包括我爷爷奶奶辈、叔叔阿姨辈以及和我同龄以及比我小的小孩。现在想起来也感觉怕怕,还好那个年代的人比较保守和勤劳质朴,没有过分的传染病之类,否则后果真不堪设想呀。
三、厌食症和割皮
我讨厌吃钱钱饭,但是喜欢吃碳(煤),那时候总偷偷的在我家墙角抓来一把碳,然后一颗颗的咬在嘴里面,听着清脆的声音,感觉特别好听,而且吃的很上瘾,也是农村人说的是“舔土吃碳”。为了我的厌食症和吃碳的毛病,妈妈也比较惆怅,开始是谴责和呵斥,后来我就偷偷吃,妈妈自有发现的办法,吃完碳,妈妈发现我嘴角有黑,总会问我,是不是又吃碳了,我说没吃,结果妈妈一检查我的作案工具:口袋和手。发现手是黑的,而口袋里会有几颗小碳丁,这时候我总感觉特别委屈。心里想着:“碳很好吃了,为什么不让我吃?”妈妈告诉我吃了碳肚子疼,对身体不好,姐姐们也总是笑我吃碳娃。
鉴于我克制不住吃碳的怪病和面黄肌瘦的身体,肚子经常疼,一疼就老让妈妈揉,在村医的无能为力的情况之下,奶奶、爸爸妈妈商量了下,让我去乡上医院检查下,爸爸的农活是丢不下的,于是妈妈在繁忙的农活和家庭琐事中,抽出赶集的时间带我去了一趟公社医院,让给老中医瞧了一下,老中医说我是厌食症,是要割皮子的(以前的土方法,也好像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吧,就是小儿如果厌食,不好好吃饭,就用手术刀到小孩手掌大拇指根部靠近那条斜线的位置的皮肤下面会有一条红线,医生用手术刀片挑断,然后狠劲挤,挤出来的是白糊状的东西。)于是妈妈让医生给我做了个小手术“割皮”,离开时给我开了两包打蛔虫的药:“花塔边(儿)”(此割皮非“割包皮”是在手上,大家别跑偏呀)。
吃碳和讨厌钱钱饭的事我记忆的很清楚,而割皮子的事记忆的已经不太清楚了,主要是听我妈妈三番五次的提起,从儿时到现在,谁有零碎的记忆中汇集起来的,于是我记忆也非常的深刻了,妈妈说我自从割皮子后,就再也没吃过碳,也肯吃饭了,然后每年按时吃点花塔边儿(去蛔虫的药,像花儿、宝塔和小喇叭一样的东东,1厘米左右,味道很甜,像糖。)就会安安稳稳的。但我讨厌吃“钱钱饭”的事实还没有改变。
四、花塔边(儿)和蛔虫的故事
“花塔边儿”是农村人的俗称吧,不像我们现在的蛔虫药,吃了后蛔虫就会化成水。一袋“花塔边儿”里面有十几个,每次吃四五个,如果肚子里面有蛔虫,吃完后就会拉出很多蛔虫,但是毒不死蛔虫,而且会一拉几天,最尴尬的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屁股会感觉痒痒的,小蛔虫就从你屁股里面游出来,于是迫不及待等到下课,第一个抢出教室,跑到厕所,开始拉,但是又拉不出来,迫于被其他后来厕所的同学发现尴尬,最后只好用手把跑出来1厘米多的蛔虫用手拽出来,看到还没有同学来,偷偷的瞄上一眼,不到十厘米,还扭来扭去的,于是立即丢到茅坑,现在想起都心有余悸呀。后来这个事和最要好的小伙伴们分享,结果他们也都有我相同的经历,后来也就不羞于出口了,到后来都成为小伙伴们茶余饭后炫耀的资本,说自己从屁股里拽出来的蛔虫有多长多长,有的说是5厘米,10厘米,更有离奇的说是20厘米,还有的小伙伴们说他的蛔虫直接从胃里面翻腾,然后直接从嘴里吐出来了,至少我没有吐出来过,但是我想这是真的,因为常听大人们说,严重的直接进入心脏,人也将会死的,想想孩子比蛔虫的长短和是从屁股里出来还是从嘴里出来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聊的游戏啊,这个话题一直持续到小学4年级后,大家逐渐大了也就戛然而止了,一起玩的时候在也不在提这样恶心的事,而提到更多的是谁和谁好,那个女孩怎么这么的事了。
80年代初,鉴于那时候不注意卫生和整天在土疙瘩里打滚,所以小孩们容易引发蛔虫病,引发厌食症或者面黄肌瘦等等的症状,而我那时候吃碳,那就是碳虫在作怪,这样会导致自己肚子鼓鼓的硬硬的不好好吃饭,面黄肌瘦,大人们凭借经验就会知道孩子有蛔虫了,赶快要吃“华特边(儿)”了,后来很多次到百度上搜索这三个字,都没有找到,我想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大概都知道吧!)自动割皮儿后和按时吃“华特边(儿)”后,我的食量也慢慢变得好起来,后来上小学三年级后就没有什么小病了,但是讨厌吃钱钱饭的心情依然没有改变。
五、什么叫钱钱饭(选自百度百科)
钱钱饭是一种稀饭,用黑豆压制形似铜钱,和小米同煮,或配以其他原料。原是陕北人家缺粮的一种度荒饭,多和米糠、秕谷同煮,借以充饥;现已成为粗粮细做的风味饮食。黑豆经浸泡,膨圆胀大,放在碾上压成片,形如铜钱,所以百姓称"钱钱饭"。钱钱饭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夏有止渴消暑作用,冬有保温驱寒功效。
1、概述
提起陕北的钱钱饭,那在陕北可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家庭主妇人人会做,在陕北生活过的人也都吃过。
2、做法
一般“钱钱饭”的原料为小米和黑豆,做法比较简单。首先制作钱钱,豆子用水浸泡一两天,或是把黑豆用开水煮过,煮到膨胀即可,凉后置于石头上,用铁锤捣,捣成铜钱厚薄为宜;或是涝出淋去水后放在碾子上压,压时豆子应该一颗颗,慢慢洒在碾骨碌的前边,这样压过后的豆子就成了一个个扁平的铜钱一般。收拢,凉干待用。把泡过的豆子一颗颗的捣成扁平状即可。
将小米用凉水淘过后下锅,再把钱钱煮进去,约二十分钟即可,即可食用。爱吃稠而糊者,尚需继续熬煮,此为纯钱钱饭。
也有将蔬菜混入钱钱米中熬煮,诸如红薯钱钱饭,土豆钱钱饭。红薯钱钱饭是从农历九月收获红薯到次年夏前。百姓以红薯代替粮食做餐,先将水烧开,然后放进红薯,待水沸后,再放小米,钱钱煮熬成稀状或稍稠状即可食用。熬煮时不要去掉皮子,将压好的豆钱钱直接凉水下锅,注意观察开锅时千万不要让它溢出锅外,这样会流失营养,调节火候的同时用勺子不停翻搅,十多分钟后下入洗好的小米,继续煮至稠粥状即可食用。
由于豆钱钱和小米都含油性,又都属于未轧出油性类芡状物,混合与水加热后,形成许多胶状小泡,不断向上翻滚就形成溢锅了。当加入植物油后,起到了压制和储温的效果,使亲油性物质更亲油,省时省火,煮出的钱钱饭会更好吃。
3、来历
钱钱饭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十六国时期,石勒与牧马元帅汲桑起兵反晋,汲桑兵败被晋军士杀死,石勒因为兵败后,军士伤亡严重,无奈引兵投降了汉王刘元海。汉王平时得知石勒善用兵,且英勇善战,遂亲自召见,盛情款待,封石勒为安东大将。石勒受封后,统领大军,转战于并冀,与王弥、王波形成割据势力。光初二年(公元319年)称王建立后赵。光初十年(公元327年)石勒大败刘耀,刘耀带领残兵败将逃跑,石勒率领三军奋勇直追,追到离石西北(今临县境内),在紫金山间安营扎寨。
是时,临县久旱,加之兵祸连年,百姓饥寒交迫,到公元328年,远近亢旱,赤地千里,石勒军士饥肠辘轳,无以为食有的士兵偷窃、抢掠百姓财物。石勒整动军纪,命士兵采集榆钱饱腹。把钱钱用水掏静,掺小米熬成“钱钱饭”充饥。石勒还命士兵带上“钱钱饭”赈救灾民。使当地人度过了灾荒。后百姓为纪念石勒赈救灾民,在紫山修建应候庙,亦名石勒寺,俗称大王庙。每逢忌祀,总要供奉“钱钱饭”。无榆钱季节,以黑豆捣扁而代之。后逐渐流传下来,延续至今。
4、传说
早在南宋时间,金兵犯乱中原,爱国将领岳飞奉命讨伐,从河南一路追逼到陕北的米脂、清涧一带。时至深秋,阴雨连绵,金军只顾北蹿逃命,哪还顾的上负重粮草,任其秋雨淋着。牲口草料中的豆颗被雨水浸泡发胀后,撑破口袋,在青石板上洒落了一路,又被马踩车辙挤压,成了一个个扁扁的小豆饼。
宋军跟着路标直直杀到大夏国边城,才鸣金收兵安营扎寨。负责军需粮草的士卒由于战事紧促,沿途难以征购粮草,看看地上洒下的小豆饼,便一路仔细扫起收拢,用水洗净,倒入锅中煮熟,再加以青菜草根,犒劳三军。
岳云将此事禀报父亲岳飞后,岳飞让快快盛上一碗来。管事不敢慢待,重新洗锅换水,下入豆饼加入小米,熬至粥稠状,凉至温热,方才端上。岳飞捧起老磁碗,一眨眼功夫,碗中食物已下肚,才想起看个究竟,问个其名。
待管事端来第二碗,他仔细品味,慢慢咀嚼,反复观察。觉得那一颗颗小豆饼饼犹如一个个小铜钱似的,很是有些形制。便问管事此粥何名?管事哪里知道他叫何名,又不敢直说这些豆子是金兵用来喂牲口的料儿,只因没了别的办法,才捡来果腹。支吾半会儿也答不上来,傻傻的呆站在那里,可这时他分明听到岳元帅笑着大声说,那就叫它“钱钱饭”吧。
六、岁月流逝 儿时不在
怀着讨厌钱钱饭的忐忑心情,一直持续到我上初中后才结束,因为上初中住校了,在学校里吃的是大锅饭,每个班为一个单位,有一个主管打饭的,学校里面的老盆(像瓮一样的大老盆)放学后每班一个大老盆,一字摆开,同学们排队打饭,这也许又是一段美丽的回忆吧,每个同学都看着老盆中的油汤,希望打饭干事给自己碗里多打一点,因为那个油汤特别的香,馒头蘸一下油汤,吃到嘴里特别香,所以平时跟打饭干事搞好关系也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俗话说,吃口喝口也就看他的手轻手重了,自从不在家里吃饭,于是我也就告别了每天一顿或者两顿的钱钱饭,告别了厌食症,告别了童年,但是钱钱饭的故事还是会继续......
结果就是,我现在很喜欢吃钱钱饭,感觉特别香,而且能吃好几碗。
儿时的记忆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from《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