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山市教育志》记载:1977年9月,全县的高考考生多达11000多人,而被录取入大学的确只有86人,中专136人,合计222人。
尽管在1977年,上山下乡工作停止,然而广大青年的人生出路却还是只有高考一条。
刘学红:高考“女状元”
高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青春奋斗岁月。1977年时,废止了10年的高等学校入学招生考试恢复了。而这一年也成为了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难忘岁月。
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意味着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春天。
这一年的高考无疑是深刻难忘的,在这一年,还有最出名的两名北京高考学生。分别是一男一女,男生叫郭方,女生叫刘学红。
其中,更为出名的是刘学红。一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女生若是想要成为高考状元,便要付出比男子更大的努力。
二则是因为,但是她的高考成绩还没出来,而她的作文就已经上了《人民日报》。
刘学红所写的高考作文题目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塞北的寒冬,北风刺骨,寒气逼人,我这个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女孩子,还是头一次度过这山村的寒冬......今番却是别样景象:站在高高的山头上,放眼四望,水平条田平平整整,从脚下一直延伸到那田野边,整齐如切,真是壮丽!山的一面是一片花果园,艳丽的花朵已经开满枝头,远处望去,真是一片红云。”
这篇文章正是因为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由于她对自己的真实生活的刻画与描写,最终而被选登在了人民日报之上,并且引起了一时的轰动。
改变命运的唯一转折
实际上,刘学红也算不上是高考女状元,因为时至今日,也没有人知道她的高考分数到底是多少。
之所以会说她是高考状元,只是因为她的高考作文登上了《人民日报》,因此很多媒体在报道时都称她为高考状元。
在参加高考之前,刘学红是一名知识青年。但是在恢复高考决策出台之前,她当时只是在北京密云插队。
若是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也许刘学红会永远待在那个小村子里,只能依靠劳力来衡量她的人生价值。
当1977年10月,可以参加高考的消息传到她耳朵时,她突然有了能够完成自己梦想的机会。
勤奋努力,不负苦心人
时隔10年的高考是冬天举行的,即是12月10日~12月12日。而当时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10月份了,这意味着留给她的复习时间将会非常短。
因此她复习非常刻苦,因为白天要干活,只有晚上才能够进行复习。就算是在干活的间隙,她也争分夺秒地复习着。
除了时间紧迫之外,教材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当时并没有什么复习教材,只能够是看到什么就复习什么,有时候也只能够靠“抄试卷”复习。
在考前的半个月时间,刘学红和她的队友们集体请假,回家准备备考。
因为是恢复的第一年高考,很多人都不知道会考什么。彼时,听说有户人家拿到了10年前的高考历史试卷,但是不允许转借和抄写,于是,刘学红就跑到人家与其他小孩一起做试卷。
在备考的最后几天中,为了不让她受到任何干扰,母亲还将其反锁在了屋中,让她得以全心全意准备高考。
幸运的是,由于她自己小学和初中良好的学科基础知识,使得她在复习中还是比较轻松的。
最终,刘学红以99分的作文,当时北京作文满分是100分。乃是北京市文科的第一名,最终得以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
1978年的3月4日,刘学红正式成为了一名北大的学生,并且在此后的四年里她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毕业后,刘学红分配到了中国青年报工作,从事的是网络方面的报道工作,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多年后接受记者的采访中,她说道:“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还只是太密云那个小村子中挖树。”
对于高考,刘学红记忆犹新,而回忆高考时,刘学红只用两个字来概括那一场经历。此二字便是字:幸运。
小结
毋庸置疑,高考是一把公平秤,中国的高考制度让中国青年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无论是从小城市走进大城市,还是底层走上高层,高考都足以称得上是中国青年人一个改变命运的正当方式。
参考资料:《中山市教育志》、《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