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重洗脑,这些家长成就了杨永信,害了孩子

杨永信有两个博客账号,昵称分别是“快乐使者杨永信”、“网瘾戒治专家”。

很多家长信任这位“专家”,有多信任呢?用“非常”、“十分”等词语是无法准确形容的。有一个词比较准确:救世主。

不过,我认为通过杨永信自封的头衔,以及家长的信任,是无法正确评价他的。

我们得听听“网戒中心”的“患者”内心发出来的声音。这才够客观。因为亲身经历者最有发言权。

“地狱之行”、“非人性”、“丧心病狂”,这就是那些饱受折磨的孩子的心声。

广大网友们得知这些孩子的非人经历后,纷纷站出来讽刺批判杨永信。

“羊叫兽”、“羊叔”、雷电法王”、“磁暴步兵”、“电击狂人”、“雷霆萨满”、“十万伏特”,是无比愤怒且脑洞大开的网友们送给杨永信的称号。

如果说亲身经历者和网友们的言论不够权威。那么国际公认的权威《科学》杂志,则用“最臭名昭著”来形容杨永信。

可就是这样一个最臭名昭著的人,成为了很多家长心目中的救世主,并且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子女送进“新时代的集中营”。

这是为什么呢?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这些家长至少接受了三重洗脑。

经过三重的洗脑,他们已经视网络游戏为洪水猛兽,他们夸张地放大了孩子上网玩游戏的行为。他们已经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

下面就让笔者深入的分析一下,这些家长们到底接受了哪三重的洗脑,才会主动把自己的孩子送进网戒中心。

在分析三重洗脑之前,我想先跟读者朋友科普一下“洗脑”一词。

什么是洗脑?

洗脑,是指用外部压力将特殊的思想灌输给他人,以达到“心灵、精神”上的控制。

洗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排他性、循环论证、利益承诺、咒语化、仪式化、重复性。

一般来说,实施洗脑有以下6个条件。

1、使人意识不到存在着一个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计划。

2、控制人的时间和生理环境(人际接触和信息)。

3、创造一种无能感、恐惧和依赖性。

4、压制个性化的行为与态度。

5、灌输新的行为与态度。

6、提出一套循环论证的理论。

这是笔者特意上网查的资料。这部分是摘抄下来的,基本没做改动。相信关于“洗脑”的科学解释是比较通俗易懂的。我就不再展开赘述了。

下面笔者将进入主题,深入分析家长们都受到了哪三重洗脑。

社会普遍认知的洗脑:网络刚兴起,社会大众还不了解,普遍认为网络游戏百害而无一益

当年网络还未普及,社会大众对这个新生事物一知半解。普通老百姓当中,最先接触网络的当属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的叛逆,加上网络游戏的新鲜感,让很多孩子都迷上了它。通宵达旦地去网吧上网,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现象。

可是这个普遍现象,在家长眼里就是个十分异常且难以接受的行为。

用一句话总结家长的感受就是,孩子不听话了,难以管教。

他们对网络游戏已经到了谈虎色变、杯弓蛇影的地步。他们认为网络游戏就像毒品一样,令孩子上了瘾。

其实,孩子们只是对网络游戏这个新生事物非常地感兴趣,并非像吸毒一样成了瘾。

就像现在智能手机普及了,已经进入到了全民上网的时代。就算是大人每天用在上网的时间也不比青少年短。我们能说大家都上了瘾吗?

可当时大家都认为上网百害而无一益,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大家一传十 十传百,很快大家心中就达成了共识:网络游戏害人不浅,它深深地毒害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这就是当时社会大众的普遍认识对家长们的洗脑。它奠定了家长们只关注网络游戏负面影响的强大基础。

这重洗脑的背后是一个错误的逻辑思维:大家都说不好,那这东西肯定是不好的,毋庸置疑。

家长们把孩子的不听话、难以管教的原因全部归咎于网络游戏。这导致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迷信专家:杨永信粉墨登场,用几本“著作”树立起了戒网瘾专家的形象

正当家长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杨永信携带他的几本“著作”粉墨登场了。

《让孩子告别网瘾》、《戒治网瘾重塑性格》、《用心戒网瘾》,这几本书一面试就迅速俘获了一大群家长们的芳心。

“救世主出现了,我的孩子还有救。”家长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希望重新拥有一个听话的孩子。现在不听话不要紧,我们可以改造他。

杨永信可以说是顺应时代而生。一方面他最了解家长们的内心想法;一方面当时“专家”一词远比现在有重量、有含金量,很多人都信专家,甚至迷信专家。

杨永信的书籍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他的戒网瘾中心则提供了改造孩子的条件场所。

“理论”加上“实验室”,再加上对专家的绝对信任,家长们趋之若鹜,开启了孩子们的“地狱之行”。

现在大家可能不会轻易相信所谓的“专家”,有时候还会调侃专家是“砖家”。

可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年代,专家的话语就是权威。

这里也包含着一个错误的思维逻辑:专家的话就都是正确的,值得信赖的。

面对专家,我们很容易忘记“专家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的道理。这些年陆续曝光出来的专家出错事件,就已经证明了专家不是绝对正确的。我们得抱有怀疑的态度。

杨永信这个所谓的“专家”,适时地跳了出来给家长们洗脑,并妖魔化网络游戏。

家长们结合自己的以往观念,很容易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你看专家都这么说,看来我们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网络游戏绝对是像毒品一样的存在。

来自杨永信的洗脑,使得家长的错误观念更加坚固。更何况杨永信还给家长们提供了“希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做实了“网络游戏猛如虎”的传言,确立了杨永信的江湖地位

杨永信的戒治中心是2006年建立的。两年后,杨永信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

2008年,有主流媒体盛赞杨永信,还拍了一部7集的电视纪录片《战网魔》。其他媒体也跟风报导。

媒体的推波助澜,迅速奠定了杨永信“救世主”的江湖地位。

这一举动也做实了“网络游戏猛如虎”的传言。

如果说光看杨永信的书籍,还不能让家长下定决心送孩子去戒网瘾的话,那么这次家长们再没理由怀疑了。

“你看电视台都报导了,看来网络游戏真是妖魔。它迷惑了我的孩子,害苦了我们。”

“杨永信是个值得信赖的专家,连电视台都承认,我们选择相信他。”

家长们忽略了时代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不只针对普通老百姓,就连主流媒体也会看不清真相。

还好反应最快的还是主流媒体。2009年,陆续有媒体对杨永信产生了质疑,也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错误看待网络游戏了”。

报导杨永信负面消息的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很多记者甚至冒着风险去戒治中心调查。

可是这时的家长们已经经过三重洗脑了,脑海中对网络游戏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很难再改变了。

杨永信抓住了“戒网瘾”这个巨大的商机,赚得盆满钵满。孩子们则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家长们却迟迟不肯醒悟。

我原以为戒网瘾和戒烟差不多,可谁能想到杨永信是把它当作精神疾病治疗的。这就超出了作为普通人的认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

这也是现在大家不断抨击杨永信的原因。

我们恨非人道的杨永信,我们痛惜被摧残的孩子,我们更同情被洗脑的家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写在最后:

这些家长把孩子送到杨永信那里,就是想让孩子听话,重新掌控孩子。

“戒网瘾”只是借口,“戒不听话”才是事实。

笔者认为,孩子不听话,家长首先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自己的家庭教育是不是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把原因简单地归咎于网络游戏,把希望寄托给一个你不熟悉的人。

家庭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抚养子女是极端复杂的事情,比把火箭送上天还要复杂。得掌握方适当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你自己都教不好孩子,还能指望别人帮你教吗?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作者简介:金针菜上的蜻蛉,吵杂马路边的大龄青年读者,用书籍和文字对抗喧嚣浮躁。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