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想说的话
寒假到了,看着号圈大V们纷纷解囊分享自家的寒假练功秘籍,我不禁有感而发:
十五年寒窗,十五个寒假。
寒假复暑假,长假不算多。
此假不努力,开学徒悲伤。
我本来实在不情愿把3年幼儿园也加进“寒窗岁月”里来。但看目前这大环境,谁也不敢不带着教育目标地完全“放羊”六年。
寒暑假对于朝九晚五上学的孩子来讲,确实弥足珍贵。
01
日本孩子的寒假
在谈“迷思”之前,我先发回一下当地的报道。在国内放寒假的前后,日本学校会放这么两个假:
一个叫冬假,从圣诞节开始大约两周的时间
一个叫春假,三月下旬再放个两周左右
看到国内大家都对“寒假”严阵以待,我挺好奇在日本的孩子会怎么过,就问了两个孩子已经上小学的华人朋友。
先问了一个刚上小学的小哥哥(的爸爸)。
呵呵,我还真不好意思管这些叫“作业”,主要都是切合时令的手工游戏类。不过,这会不会是因为年级低的缘故呢?
我又跑去问了一个上六年级的小姐姐(的妈妈),得到的回答依然也是——
看到日本小朋友要放寒假了,把专家吓得跳出来提醒家长:
放假期间,孩子在家打游戏的时间猛增。友情提示各位家长,要注重孩子的户外运动和精神健康。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日本孩子都没有寒假作业。如果想考个好大学,日本孩子的考学压力一点不比中国小。
只要你愿意,领着去私塾溜达一圈回来,肯定能抱着一堆作业满载而归。
日本的一个英语塾
但是更多的日本老师却主张(至少对于小学生的寒假,较暑假短很多):
假期是用来放松和调剂的,可以自由安排这段时间。
利用寒假在在外头玩儿、学习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坐在那里学习本身更重要。
比如很多兴趣俱乐部、冬/夏令营、科学馆都会特别举办假期活动,给孩子“放风”用。
日本某科学馆的寒假活动
就我自己来讲,虽然在日本养娃,还有一个拖后腿的“ins风”佛系队友。但肯定见不得小7吃吃喝喝看看电视打打游戏,傻呵呵的混一个寒假。
不管怎样,即使学校放了假,学习还是孩子们的主业。
除了排名第一的在想怎样保住江山之外;剩下排名第2-99的,都会想着利用长假搞个逆袭。
至少在放假前,大家都是这样期望。至于开学以后嘛......
别说逆袭了,只要能保持队形跟上大部队,没被其他同学逆袭(反被逆袭)就已经是胜利了!
02
我的逆袭经历
老实讲,我自己的“假期逆袭”经验一点也不丰富。
上小学时,早一年入学的我已认命自己就是反应慢半拍。不掉出前十就好,从没痴心妄想要去搞逆袭。
(端出一碗去年的毒鸡汤,我相信星座影响命运,因为开学月份卡在那啊!)
写完学校发的寒暑假作业,就看看《新白娘子传奇》,《小龙人》,打打小霸王48合1,读读郑渊洁、《十万个为什么》啥的。
上了初中,我也从没想过要去逆什么袭,因为我就是那个第一名啊!
然而,有一年的暑假......(也可能是刚开学,记不清了)
老师说,校舞蹈队的小朋友可以报名参加与日本姊妹小学校的国际交流,费用3600块!没出过国门的爸妈咬咬牙,借来了这笔钱。
1992年,我九岁。雄赳赳气昂昂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日本晃悠了两周。
在日本,第一次坐私人轿车。
我看到方向盘旁边只要亮起方向箭头,车一会儿就照着拐弯了。回国后我逢人就说:“日本车好高级,提前知道要往哪里走!”
在日本,第一次泡浴缸。
进了浴室我没一个小时不出来,在里面跳水、游泳、撒欢,就是不好好洗澡。还弄出了不小的动静,惹得人家日本人过来问怎么回事。
在日本,第一次见到自动贩卖机,
第一次看见立体停车场,
第一次坐气垫船和新干线。
第一次看到日本人鞠90°大躬,觉得好好笑;
第一次吃昂贵的生鲑鱼籽,觉得好难吃......
那也是我第一次对着外国人说外语(扣你七娃);第一次走进日本的小学,和日本娃一起做手工,上台表演,一起踢球。
那更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打上自己的旅行大背包,第一次自由支配几千日元的巨款!
我还记得出发前,老师特别嘱咐家长:
“你们给孩子的小内裤上都缝上个小口袋,把钱装里面不会丢。”
03
逆袭的真相
那个暑假过去,我的成绩也没从前十窜进前三,但却完成了一次心理上的逆袭。
去大观园转了一圈回来,刘姥姥还是那个刘姥姥。但不一样的是:
我觉得自己与更高逼格的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点联系,一点可能,一点憧憬。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要利用假期带孩子出去旅游看世界,我真正想表达的是:
一个长假,也许没法弯道超车,但却可以用来埋下一个新的可能!
这个新可能,可以是一次旅行、一本书、一个新朋友、一次新尝试、一次新挑战,或者仅仅是一次深入的思考。
因为真正可以让一个人完成逆袭的,绝不是自顾自的埋头努力。
想要真正逆袭,除了“努力”之外,还需要配合很多其他的要素。比如,
对自己一次透彻的认知
对兴趣一次深入的探究
对内驱力一次突发的引燃
对新事物一次偶然的尝鲜
......
聪明的逆袭者,会为未来埋下更多可能!
因为真正的逆袭,从不走寻常路。
我怀小7时的“艺术”作品
更具体地说,我会这样教小7按这个加法公式来安排自己的假期:
保持旧系统+孵化新可能
保持旧系统
假期是用来“承上启下”的,所以最好不要和开学之间,产生“断崖式”的分裂感。
所以即使放假了,也一定要保持开学期间“旧”的一部分。比如,
旧的作息规律(控制晚睡晚起在一小时之内)
旧的学习内容(照常写的作业,看该看的书)
如果学校没有安排什么假期作业,那就自己给安排上。只不过要注意两点:
在量上,假期作业不要和平常差别太大(当然在数量和形式上可以有小幅调整);
在内容上,不要过于单一(比如只管语数外,不管音美体)。
虽然作业量跟平常差不多,但因为时间更充裕了,所以孩子可以不用像平常一样抓紧做完了事。可以有时间放慢消化的过程,咀嚼学习的内容。
说不定还真正发现了对某个学科的兴趣呢!
如果是像小这样学龄前的孩子,我会这样来安排:
或者找一套成体系的思维训练或语言学习的套书,结合实操开展成系统的学习;
或者在周一到周五安排几个必须完成的小项目,像认字、英语、思维游戏等等。
因为孩子突然脱离了朝九晚五的幼儿园生活,很容易一下就懒散掉。
虽然小朋友还是应该以“不成系统”的玩为主,但我仍然希望她在家里保持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
只是学龄前小朋友坐在那学习时间的比例,肯定会比上学以后少很多。比如三岁半小7,每天“语数外”加一起不会超过一个小时。
孵化新可能
如果只是完成课业,大多只是停留在“反被逆袭”的阶段。想要真正逆袭,还得给孩子发现自我和不断学习的新机会。
难得假期,你敢不敢跟孩子约定:
做三件以前从来没做过的事?三件太多,一件也行。
大到新学一种棋类,新学一个乐器,新学一个运动等等;小到新去一个地方,新学一首歌曲,尝试新学一道菜谱,新立一个挑战。
你真的不知道孩子(或者我们)的哪根神经,在哪个场合,被哪个瞬间刺激到了。
只有广泛找刺激,才有对自己刮目相看的可能。而漫长的寒暑假,是不可错过的绝佳时机呀!
保持旧系统,孵化新可能。
不懈怠,也有留白。
再往深说一点:
整个学期,孩子都只能被大流裹挟着往前走。只有到了假期,他们才有丁点可能喘口气,做一回时间和自己的主人。
尊重和鼓励孩子,在假期孵化属于自己的新可能。这会让他们逐渐感知到:
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像我们会想利用有钱有时间的假期,成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人一样。
Cheers,
小7妈
猜你还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