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会同人社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视觉中国/图)
工资八千,忙于发表论文、申请基金,盯着职称评定的考核标准——2020年博士毕业,被北京某部属211高校预聘为讲师,这成了田亮的日常,也是大多数“青椒”的日常。
“青椒”,大学青年教师的别称。他们初入职场,年龄小于35岁,只有中初级职称,“要一步一步往上爬(职称)”。
预聘,即国内高校近年广泛采用的新进教师聘用制。聘期三年,聘期内考核合格者可转为长期聘用,否则不再续聘。
近日,教育部会同人社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强调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以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021年1月27日,教育部发布并解读了这份《意见》。田亮看到《意见》后,喜忧参半。在他看来,措施提供了一个方向,真正落实起来还面临诸多困难。
避免“一刀切”评价
近年来,“青椒”的聘用、薪酬待遇、住房等问题广受关注,但现实中很难一概而论。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端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据他研究观察,在很多一二线城市,青年教师只有十余万元的年收入,很难保障基本体面的生活,解决住房问题更是遥遥无期。
而且,高校教师的职称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的不良倾向带来高校职业“内卷化”,近年颇受诟病。
《意见》甫一发布,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指出,《意见》把细化落实教师评价改革作为关键路径,明确4项举措。这四项举措,也是“破”“立”并举:破“五唯”,破“SCI至上”;建立考核评价结果分级反馈机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评价标准问题可以说是我们职称评价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说,这次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教师职称评审当中的重点难点提出举措。接下来,两部将指导各地、各高校密切协作,尽快制定具体措施。
刘冬梅介绍,这次改革中明确,不以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评价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论文发表数量、引用情况、期刊影响因子等仅作为评价的一个参考,核心是要评价研究本身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意见》还提出,不得在职称评审中简单规定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
那么,破“五唯”后,《意见》将如何落地,高校教师职称怎么评?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在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原则上,《意见》提出落实高校用人自主权,政府各有关部门不统一组织高校人员聘用考试,高校自主制定教师聘用条件,自主公开招聘教师。明确不得将出国(境)的学习经历、获得人才称号情况等作为限制性条件。目的就是要避免将某一个条件或者指标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
职称评审权将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组织评审、按岗聘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分类设置评价指标,确定评审标准和办法。
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意见》提出,高校应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强化教学业绩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
张端鸿分析,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生产具有多样性,分类分层评价才是更加适应学术生产规律的评价方式,有助于避免“一刀切”的量化评价给学术生产带来各种破坏性的影响。
同行评议难在“人情”
评审制度既属于高校学术评价制度,也是人事制度。实际上,职称评审制度本身就是一个高校的遴选机制,它包括了三个要点:一是职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二是各个等级都有人员数量限制,并且人数与职称等级成正相关;三是各职称等级具有相应的具体资格标准和条件。
入职半年后,田亮感慨“青椒”的焦虑确实很大。“评上副高会好一些吧,工资能从原本的八千涨到将近一万,而且有资格申请更多的项目,也可以做横向(课题),选择会多很多。科研经费也更充裕。”
田亮是被预聘为“3+3”讲师。所谓“3+3”,是国内高校比较流行的一种聘任制度,也称“非升即走”。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设置目标对“青椒”进行考核,只有在周期结束前完成考核任务才能留在高校,成为长聘教师。
他所在的高校,分别在两个三年周期中各设置了一个目标,入职后的第三年,必须拿到国家青年基金,第六年结束前,必须评上副高职称,即副教授或副研究员。
在这些关卡下,田亮想要参评副高职称,必须具备的资质有两项——一是上述拿国家青年基金,另一项是发够六七篇论文。如果是教学型岗位,则还会要求教学工作量和相关奖项,达到了这些要求,才能获得评选资格,教授委员会会在所有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中通过材料审核和答辩,进行优中选优,确定副高职称的获评人选。
这一优中选优的过程,过去比的是论文数量和重大科研项目。此次《意见》还强调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鼓励探索引入外部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并且强调要给评审专家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评鉴,引导评审专家负责任地提供客观公正的专业评议意见。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在现有各高校的职称评审制度中,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同行评议、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灵活评价方式,在现实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使用。张端鸿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无论如何使用这些方式,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和省部级以上项目为主的简单量化评价都会主导一切,将其他评价都边缘化。
在他看来,同行评价最大的难点在于我国同行评议制度的不成熟,各种人情、人为因素很容易对评价产生影响。“同行评议制度不是发一个文件就能建立的,其发育和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演化周期。”张端鸿说。
此外,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中,同行对彼此的研究都很熟悉,学术层面的双盲评议也很难真正落实。田亮认为,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较容易辨识,“即使把作者隐去,他(评审人)也很快就能知道这篇论文是谁的”。
不过,另一方面,破“五唯”后,多位青椒却向南方周末记者表达了同一种困惑:“实际上就是没有标准了。”例如田亮反而担心,这样评审决定权都在教授委员会,对于一些舞弊行为,空间会更大。
在规范评审专家的评审行为方面,刘冬梅也强调,要建立评审专家的诚信记录、履职尽责评价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尽可能地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南方周末记者 贺佳雯 南方周末实习生 王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