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职称的江湖,无疑将是更加江湖的江湖……
职称这个东西在很多行业一直都存在,而且客观讲其本身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极少会有像教师这个职业因为职称问题而引发诸多矛盾。
焦作的一位姚姓老师因为对学校的高级职称评审公平性不满而在网上进行实名举报,关于这件事情相信大多数人都已经看过相关的报道,所以我这里就不再做赘述事件的经过了。
本来并不想写这些话题,只是今天看到有一位自媒体作者在网上用数据非常理性地分析了姚老师并没有她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优秀,所以想聊几句我个人的看法。
这位自媒体作者分析的依据是因为评选中有一个环节是“民主测评”,而民主测评方式由三个环节组成,按先后投票顺序分别为:
教师投票,231名教师只给姚老师投了56票;
专家投票,11名评委只有一人投给姚老师;
处室负责人(年级组长)及校领导,15位领导投给姚老师6票。
对此这位作者表示:
无规矩不成方圆,定了规矩就要遵守,既然当初同意方案的时候举了手,没评上就不要舆论绑架,非得给你评上高级。
对此结论我个人不做评价,我只想说另外一个问题——民主测评对评职称的影响是否有必要?
我个人的观点是并不重要。
说到这个问题到时候我想提一下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很多地方都会搞一个家长给老师打分或者是学生给老师打分这样的活动,并以此数据来评价老师。
我一直以来都非常的不认同这样的操作。
尽管说教育教学,这件事情并不像某些领域的科研一样那么的专业那么的令很多人不明所以,但是教育本身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件事情。
尽管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家长对于教育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而且有些见解也确确实实是得到很广泛认可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所谓的见解其实只是针对某个点的见解,它只是在逻辑上可行或者说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才有可能实现。
事实上就连说这话的人本身往往也不得不承认这点。
比如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从信念、职业道德等等角度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说法是对的,但是在实践中呢?
对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不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几乎是绝无可能有如此强专业性的。
比如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什么是教学好的老师?
有两位老师,一位老师他注重的是应试教育,那么他教的学生考试成绩在基础教育阶段通常是比较高的,而另外一个老师他采取的是启发式引导式等等更为科学的教育方式。
我们就以英语为例好了,前者通过大量的背诵、刷题等方式是很容易提高学生成绩的,而后者更多从兴趣、思维、视野等更侧重“语言学习”的方式入手。
这两位老师教出来的班级考试成绩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有差距的,那么你会如何评价这两位老师?你认为这两位老师谁更优秀?
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不能结合一下?”
其实也会的,只是后者再怎么结合在短时间内几乎是绝无可能考得过前者的。而且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后者所教的班级即便是那些认可老师这种教学方式的家长,也会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够突出而给孩子增加一些课外的英式英语补充学习……
所以教育教学这件事情在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教育方式是更好、更对的,但是由于它并不能很快体现在成绩上,所以往往不被人们所接受。而一旦过于重视以成绩为导向的教学,无疑又会让另外一部分人无法接受、认可。
所以让家长、学生来评价老师教学水平这本身就很有问题——明显属于外行评价/指导内行的行为。
但是这种行为却可以标榜很多的意义,比如“让家长满意的教育”,比如“更民主”……
姚老师学校的民主测评我认为很没有价值。
你一位老师能够做到让200多位同学校的老师别说都认可了,就算都认识的可能性我认为都不大——除非他有一些特殊的荣誉或者做过什么比较出彩或者出格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你都不熟悉他,却让你为他投票,这种投票的意义在哪?
有的老师天生喜欢热闹,他们可以八面玲珑,不能让学生喜欢,也能让同事们喜欢还能让领导认可,而有的人天生内敛,他们只是默默无闻做好自己事情,但是你别指望“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认可可能真的抵不过“一杯酒”的交情……
而最关键的是,“职称”是为对你社交能力的认可吗?
搞得花样如此之多看似更加公平,实际上却给了一些“硬件”本身不太行但却可以通过这些“软件”来提分的人创造了“投机”的机会,不是吗?
我不认识姚老师,也不知道她自身的能力是否如他所说的确实那样出色,但是我认为一位老师能够有如此勇气站出来说这些话的本身我就挺佩服她的——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网络上依旧是支持她的人更多,而且我认为这种支持更重要的是期待更公平、更公正的对待。
作为老师,如果也被逼这八面玲珑,我认为是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