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9月正值开学季,各大高校陆续开学,一名叫蔡文泰的学生到华中科技大学报到,正式和父母成为了校友。
31年前,父母在这里学医;31年后,儿子被录取为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
在医生家庭长大,蔡文泰从小就对这个职业不陌生。
“这是一份虽然辛苦,但令人自豪的工作,可以帮助很多人。”蔡文泰记得,从初中开始,父母就多次劝自己去学医。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蔡文泰的父母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5月,这个三口之家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抗疫最美家庭”。
蔡文泰说:“疫情让我看到了父母的另一面,之前我对职业选择还有些‘摇摆’,但经过这次疫情,我明确了自己的志向。”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大到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亲影响力》中曾说过:单纯的“教”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因为“教”只能是一时一事,而无法做到一生一世。
所以,家长不能仅仅想着如何改变孩子,而是应该尝试着改变自己。
因此,与其费尽心力,寻找很多教育方法,教导孩子,不如,家长自己先变优秀,用自己的优秀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用自己优秀的行为去影响孩子。
2、父母的言行为什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这些简单的模仿甚至影响着孩子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而孩子小时候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家人了,所以孩子的模仿对象自然而然就会放到家人身上。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在该实验中,班杜拉选取了年龄为3-6岁的儿童,首先把这些孩子带进一个游戏室,在那里模特展示出不同的行为。
实验员把一个成人模特带进房间,让他(她)坐在凳子上,然后参与孩子们的活动。10分钟过后,让他们开始玩一套套零件玩具。
在非攻击性一组中,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摆弄玩具,完全忽视了波波玩偶。在攻击性一组,成人模特则猛烈地攻击波波玩偶。
之后,每个儿童都分别被带进最后一个实验室。这间房子里有几样“攻击性”玩具,房间里也有一些非攻击性玩具。
孩子们被允许在这个房间玩20分钟,实验的评价人从镜子里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并给出每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等级。
最后发现:
1、观看有暴力行为成人榜样那组的孩子们都倾向于表现出更具有攻击性,而且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
2、观看了无暴力行为成人榜样的那组孩子,比没有成人榜样出场的对照组,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表现出了更少的攻击行为。
由此,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和强化的概念。
观察学习的学说认为,因为人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个体可以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这样就使得他减少了不必要的尝试错误。
所以,在孩子们小时候,由于缺少亲身体验的实践经验,更倾向于学习身边的人的行为,把身边的人当作一个榜样。
强化学说认为,个体并不模仿他们所学习的每一件事。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予以强化,比如惩罚或者奖励,孩子就会加深对这件事的印象,从而得到学习。
所以,家长看到孩子犯错,一定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并对孩子进行警示。同样,看到孩子做了正确的事,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另一种强化行为是,孩子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如果看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赞扬,就会增强产出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他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这就要警示家长要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如果家长做错了事,但没有受到惩罚,孩子潜意识也会认为错误的行为是允许的。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孩子,不只是教导孩子该怎么做,家长还要以身示行,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3、父母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近来,有越来越多熊孩子的新闻事件,这些熊孩子做出了一系列破坏事件,很多人表示又气愤又无奈。“熊孩子”也成为了不懂事的孩子的代名词,甚至有个段子说:熊孩子出没,寸草不生。
但是,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熊家长。熊孩子的一系列错误行为不是突然出现的,肯定是由一些小的错误行为发展而来的。
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的错误行为逐渐发展成更大的错误行为,但是,孩子并没有受到惩罚,或是惩罚不足以引起孩子的重视,就会使他(她)觉得自己错误的行为是可以实施的。
之前就发生过一个令人气愤的新闻事件,熊孩子的行为间接逼死一个女医生。起因是在泳池里,安医生遭到了一个13岁的男孩摸屁股的骚扰,让他道歉,非但不道歉,还对安医生吐口水,做鬼脸,还说很多侮辱性的话,于是,安医生的丈夫教训了这个孩子。
结果,这个孩子告诉了他的家长,他的家长带了一群人到安医生的更衣室进行殴打,安医生无奈报警了,之后安医生和他的丈夫对这个男孩道歉了。
但是该男孩的家长变本加厉,带了一群人到安医生的单位大吵大闹,还要求领导开除安医生。
之后,该家长还把这件事恶意歪曲扩散到网上,对安医生一家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引发了网络舆论的争议。
安医生每日都在遭受着网络暴力,长此已久,不堪其扰,最后为了不影响家人的生活,她选择吃药自杀。
这个事件真正诠释了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是什么样子的。熊孩子的家长不仅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还逼死了无辜的安医生。在这样的成长的环境中,不敢相信这个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
前有熊孩子家长逼死无辜女医生,后就有优秀的孩子和家人一起考上硕士。优秀的孩子背后也一定有优秀的父母。
上海交通大学一位49岁的宿管阿姨,2018年12月和儿子一同考研,儿子考上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她考上了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这位阿姨名叫原梦园,正式工作是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公寓的一名前台。原梦园曾是一位陪在儿子身边盯着作业的母亲,但效果不甚理想。
“儿子三年级时,我发现儿子很是焦虑,于是我改变了陪读的状态,拿起书坐在他旁边看书,而不是看着他写作业,来排遣他的焦虑。“原阿姨谈起了她读书的起因。
久而久之,读书成了原阿姨生活的最重要部分,陪读也成了和儿子一起读书。2016年,原梦园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她报考了复旦大学。
原梦园说,儿子在大学期间,流露出去想复旦读研的念头,但是儿子很不自信。“我说,我要给他做榜样。我要到复旦等你,如果我都考上了,你看着办吧”。
原梦园如愿考上了复旦大学的成人本科,成为了儿子的“学姐”。两年后,到了儿子考研的时候,原梦园又做出一个决定:陪孩子一起考研。
“我爱学习,也想让儿子有学习的氛围。”
虽然养成了学习读书的习惯,但要考研之前还是没想过的;后来她儿子想考研,原阿姨就决定陪着儿子一起考研,相互督促,给儿子以鼓励。
孩子的爸爸也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先后读了电大大专、自考本科,2002年考取了郑州大学的硕士,2005年又考取上海交大的博士,之后在上海工作至今。
孩子在这样一个爱学习的氛围里学习,想不爱学习都难。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有人说,对孩子最有用的教育,就是让他们看见你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身教胜过言传,单纯的说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有限的,教育孩子,不如先从自身做起,先去努力做一个优秀的父母。
然后,你会发现,你变优秀的过程也是孩子变优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