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的高校教授庹【tuǒ,音同“妥”】继光以无奈而惨淡的方式划上生命的句号,让人们深感痛惜。
这或许是成功被现实打败的结果。
别看结果,要看过程!
结果往往只能看到一面, 而过程或许能够透视多面。
结果背后,这位任职四川师大文学院的骨干专家级教授通过不懈学习与努力奋进,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有才华的记者,而后经过深造,转身当上高校教师并成功过考做上律师,成为了一个复合型的知识分子。
特别是庹教授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启示与感悟。
作为成果丰硕的文学博士,这位70后社会精英集新闻传播学与法学双博士后及执业律师于一体,他身上罕见地保留并继承了真正学者的清高风骨、赤子之心,在求学、工作各阶段都熠熠发光,其身上的闪现出勤、学、异、专、正等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
01
勤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这位张家界人,本是生于湘西、长于湖湘,却自称是“巴人后裔”,生来继承了先辈勤恳苦干的作风。
身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他从小就深知天道酬勤。
他年少得志,不断在求学路上坚定了志向。
17岁时,那时“活在圈外”的他便与传媒结缘,当时以一篇小通讯摘得湖南省地/州市报纸好新闻评比二等奖。
高中毕业后,他考上大学,在武汉就读。
而他真正成为新闻从业人员,是在南宁攻读广西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后。
自那时开始,他先是从事传媒工作,辗转粤、湘、京、成、渝多地,做了近十年的职业记者,前后在多家报社任职,大部分时间主攻体育新闻。
笔下有乾坤,行游知天下。
在久经磨砺的年岁中,他勤奋执笔,以“马知远”为笔名,发表三千多篇新闻作品,多种新闻体裁都有涉及,几乎做到了日均发表近一篇的高效。
值得称道的是,他不光产量高,而且质量也高,不少作品斩获各种大、小新闻奖项。
据前同事透露,还在一家大报社做体育记者时,他是当时一群人中“写稿量是最多的”,可以说在圈内也是以勤著称、才华出众。
尽管记者的工作异常辛苦、十分忙碌,但他并没有给自己找借口、找理由来休息或应酬,很少参加同事、朋友间的聚会活动。
正是在休息的时间里舍弃享乐而勤奋耕耘,他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
作为新闻传播学领域别具一格的专家,他勤奋工作,即使在川师大担任主要教职,却并不嫌累,还曾兼任复旦、川大、郑大等多所985大学学术职务,并担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及省社科院的学术兼职。
正所谓:能者多劳,才者勤为。
02
学
学为成就之本。
立业当学,庹教授自参加工作以来,就始终不忘终身学习、完善自己。
他一心研学,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了数十年。
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多年后,已读完硕士的他仍然漫步在学海中,以学无止境而自勉。
虽然记者被人誉为“无冕之王”,他却并不满足于这一安逸稳当的职业与外人羡慕的身份,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的学习范围从之前的学校、专业书本转向社会、转向工作实务、转向与传播相关的多个领域。
也许是其不爱玩乐的个性使然,他就经常是废寝忘食,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投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白天忙完了晚上还学习专业课程,在职攻读文艺学专业文化与传媒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30岁时,他攻读川大的博士研究生;33岁时,身为记者的他读完了博士课程,毕业后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随后,他做出人生事业中的重大转型,转而去大学当教师。
实际上,令他下定决心从事传播理论研究的当属于其在传媒实务中所体味到的种种不足。
于是,这位有着丰富实操经验的传媒人进入四川师范大学工作,乐此不疲地过着与教学与学术研究为伴的生活。
在教中学,在学中研,他很快就成了一名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此后,他连续几年实现了学人进阶,35岁被聘为科研教授,36岁被聘为硕导,39岁被评定为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他平常醉心研读法律知识,并在38岁时以412分的优良成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用好学的态度、务实的行动极大地充实了自身有趣的灵魂。
别人把中年当成了危机,而他却将中年化作了转机。
少年善学,青年肯学,中年好学,这就是他的为学之道。
03
异
除了其姓与平常人不一样外,他的学术生命中还大写着一个“异”字。
他的“异”不是另类,而是不同。
无论是报道写稿,还是钻研学术、著书立文,他都以自己的才智做出了丰硕的成果,做到了与众不同。
而他在学术事业上的创新与不凡,离不开其卓越的跨界探索与交叉性研究能力。
由于做体育新闻出身的个人经历,他比常人多了一种复合型思维方式的思考与视角。
对学术产生浓厚兴趣后,他先是将体育与传播学相结合,由精而广,研究了不少体育传媒范畴的专题、课题,而后他进一步跨界,将文化、文化产业与传媒及传播学进行结合,经过复合研究后产出一些别具洞见的学术成果,再后来他大胆创新,勇于摸索,以法治、法制的独特视角,在传播学与法学知识体系之间编织起一条纽带,取得了一系列新闻传播学跨界的灿烂果实。
而这些创新立异的努力,似乎也证明了其收获的不易——
34岁时,他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成为四川省第一位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由于在为期一年九个月的博士后工作中成绩出色,他被评为复旦大学年度优秀博士后(新闻传播学流动站);
35岁那年,因为学术成绩突出,他被评为2006年度文科"科研十佳";
36岁时,进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一年九个月后出站,这一期间的他曾获得西南政法大学年度优秀博士后(法学流动站)称号;
……
有了丰满的知识羽翼后,他俨然进入学界飞翔的跑道。
在师大任秘书学专业教授的他,不仅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还成为川师大251重点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该校新闻传播学学科唯一人选)。
多一个视角,多一种思维来看待学术问题,这也许就是庹教授异于常人且开启成就之门的钥匙。
04
专
在诱惑横流的时代,专注力注定是一种被珍视的美德。
庹教授认真治学,在专业中成就了一番事业。
他长期致力于传播理论、文艺与传媒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钦佩的学术成就。
虽不是著作等身,但也是硕果齐身。
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在国内众多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各种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论文超过130篇,以一作或独作身份在权威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超过60篇,占总篇数的30%以上。
自34岁以来,他曾出版专著、合著和编著了至少十五部著作,他独著并出版了多部专著,并以第一作者身份、第二作者身份与人合著了数部专著,其著作获得了省级、厅级哲学社科成果奖以及国家级学会论文奖多项。
他的著述大多令人眼前一亮,包括:《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法律传播导论》、《奥林匹克传播论》、《转型期中国西部报业发展研究》、《法治视野下的司法传媒和谐论》、《公正审判权视阈下的传媒介入监督研究》、《文化产业法律服务导论》、《土风巴韵:土家族传播研究》、《突发事件手机舆情的生成与应对》、《网络文艺传播研究》、《武术精准传播研究——基于“文化走出去”视角的考察》、《都市报全媒体转型研究:掣肘与进路》、《体育与城市互动提升论:基于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文化产业和文化走出去法律服务指南》和《体育传播论》等。
这些倾注其充沛精力与非常智慧的著作中,不仅洋溢着洞见的芳香,也盛载着博闻强识式的专业养分。
05
正
艺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位生肖属猪的高知生性善良,品行正直,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间,自始至终秉持着一颗学者的良心。
朋友、同事眼中的他,不仅“为人耿直,富有正义感”,而且“机智风趣,与人为善”,还“专心治学术,具有深切的社会关怀与使命”,是一个非常正派的文化人。
在学校,他兢兢业业,堂堂正正地为人师表。
在课堂上,他悉心投身教学,以身作则,尽职尽责为学生传播学业正道。
在学界,他潜心研究,钻进学问殿堂,追根寻底,注重原创,严谨著述,以端正的姿态坚守着学术圣地的纯洁。
尽管他和家人长期被十年来的一件难事所困住,出身记者、身为律师、作为大学教授的他仍然是秉承正义,避走不当路、避开关系网,坦然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去面对,通过正当途径去解决问题。
后记
正直无法突破现实,学力终究敌不过权力。
遗憾不时填入,悲痛甚是无力。
如果能从具体事务中超脱出来,他也许会活得更长久、更精彩。
不过,他身上迸发出来的无限正能量,会时刻激励着广大奋斗者。
以他为荣的这代学人脚步不停,其高尚品质必将继往开来、光芒长存。
参考资料:
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官网>>师资队伍>> 教师详情
2、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导师介绍-四川师范大学-考研网/2016-01-04
3、综合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