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于微信公众号 “教育科学站‘,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
2021年1月23-25日,新高考八省(市)(广东、江苏、河北、湖南、辽宁、湖北、重庆、福建)举行了第一次高考前模拟考试联考,这也是新高考在考试、录取等方面进行首轮“预演”。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教育科学站”同步发布,内容整理自全网
这八个省、市2020年高考总人数是331万多人,约占全国高考人数1071万人的31%,即约占1/3。因此,新高考不可小视。而这次统一联考,估计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模拟联考。
在这场考试中,各地最顶尖中学的学子同台竞技,可谓强手如林,规模空前。
这场八省联考是新高考的适应性考试,也是2021“3+1+2”模式新高考的一场预演,可以说本次考试如何考、命题特点、命题风格都极具参考价值。
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新高考命题会有哪些重大变化?题型会有哪些新形式?高考直通车整理了八省联考各科试题解读,供各位考生参考!
教育部命题:语数外
语文
2021年8省语文联考试卷难度与2020年的全国一、二、三卷和山东卷相比,有的题变难了,有的题变容易了,总体上说难度不相上下。但其中新意是明显的,其一新在题型,其二新在考查语文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2021年8省联考试卷推测8省2021年高考试卷,可以引发种种联想。
1.篇幅字数:8000多字固化成定势,还是另有变化?减少篇幅不可能,但是增加篇幅的可能性有没有?好像没有。
2.现代文阅读II《国文教员》出现双文本阅读(文本一、文本二),会不会成规律?很难说,笔者认为不会。文学作品的篇幅一般都大于其他文本,两小篇幅文本入题不现实。
3.主观题增多,会不会演变成趋势?这倒有可能,别忘了新课标提示命题“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4.多年来文本人文内涵挖掘不足,今年试卷也不例外。《汉书•霍光传》中人物光彩夺目,故事启人深思,但是文后各个客观题、主观题都着眼于基础训练,因循于往年命题套路,为什么不涉及人文精神的考查?
数学
这次模拟演练试卷命题质量高,创新点多,亮点多,在多角度、多层次考查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了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及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展示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了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创新型和综合性,以及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
可以说,命题理念从原来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充分发挥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同时也考查了大多数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了考试的引导作用。
亮点1:立体几何只考初步知识,没有涉及空间向量。
新高考的最大特点就是文理不分科,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利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课标里针对原文科也增加了这部分内容。
亮点2:新题型:结论开放性试题出现。
新高考数学学科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多新题型,这次出了一道结论开放的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数学积累。
亮点3:新题型:逻辑题推理出现。
新高考新课标里明确了删除推理和证明,但这次出了一道逻辑推理题,进一步明确了逻辑推理这个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亮点4:函数、导数与不等式的综合题有一定的规律。
2020年的高考,不管是新高考还是老高考,全国3套卷都出现了在选择题的压轴题考查函数、导数与不等式综合题的规律,这次考试也继承了这个特色。
亮点5:出现了学科综合性题。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中明确了高考考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而综合性就有学科之间的综合和数学模块之间的综合性。此次考试中出现了导函数和三角函数的综合题。
英语
来源:学而思网校
地方命题:物化生政史地
物理
1. 考试时间和试卷结构改变
考试时间和试卷结构与传统高考相比变化较大。新高考模拟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而全国高考为理综,物理占分110分,时间大约60分钟,江苏卷原自主命题考试时间100分钟。
2.考查的考点增加。
3.创新性和开放性考查更明显;实验题都与教材原型实验明显不同,都来自教材原型实验改编,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一道计算题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
4.难度要素改变。与传统高考不同的是,模拟卷在数学的应用上有所降低,难度主要体现在过程分析、模型构建、学科思维上。
化学
1.试卷结构对比
2.试卷分类特点
第一类:单选题+三道必做题+二选一选做题(包含广东和重庆)
该类试卷结构的共同点是:选择题只有单选题,没有不定项选择题,主观题三道必做题分别从无机实验综合、化学工艺流程综合和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命题,两道二选一题分别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去命题。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考点只在选做题中出现,其他部分不涉及。
突出特点:广东卷的单选题分2分题和4分题两类题,体现出命题的层次性。而重庆卷的单选题都是3分一道。
第二类:单选题+不定项选题+三道必做题+二选一选做题(包含湖南和河北)
该类试卷结构的共同点是:选择题难度增加,既有单选题又有不定项选择题。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考点只在选做题中出现,其他部分不涉及。
突出特点:
湖南单选题比重比不定项选择要大(单选30分,不定项选16分),河北不定项选择和单选题比重一样,各占20分。
河北卷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在选择题加大考查,而该模块在主观题没有过多涉及。以往的主观题中反应原理综合题被电化学综合题取代。凸显试题命题的灵活性,引导老师学生在复习备考时不要定势,要善于变通来应对各种变化。
第三类:单选题+四道必做题(包含湖北、辽宁和江苏)
该类试卷结构的共同点是:客观题只有单选题,没有不定项选择题,主观题只有4道必做题,没有选做题。
突出特点:
湖北和江苏卷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考点主要在客观题选择题部分渗入考查,而在主观题中,四道主观必做题涉及的是实验综合、有机综合、原理综合和工艺流程综合,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没有在主观题中涉及考查。辽宁卷在客观选择题和主观必做题中都涉及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考点,这是辽宁卷独有的特点,体现出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考查的特点。
对结构与性质模块考查比例,湖北卷相对偏多点,而江苏则相对偏少。湖北卷有向山东卷靠拢的趋势。
江苏卷出现了围绕同一阅读资料设计多道题的题型,体现江苏试题独有的特色。
生物
一、试卷整体结构分析
二、试题解析
本次考试生物命题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注重高考育人功能的发挥。情境设计贴近考生实际,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注重体育、美育、劳动精神的考查和引导,继承了考试中心的命题特点,注重时代特点,引导中学生物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1.关注传统文化和科技前沿,树立健康生活及生态文明观,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1)试题不仅引导考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还聚焦现代科技工作者取得的巨大成就,渗透劳动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如广东卷19题。
(2)试题引导考生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尊重和热爱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江苏卷24题。
(3)试题引导考生从系统的视角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考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积极情感。比如辽宁卷24题研究保护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情境丰富,贴近学习生活和生产实践,引导考生学以致用,促进考生全面发展。
情境是试题的载体,生物科有三类试题情境:
一是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指学生日常生活中或社会实践中常见的生物学相关现象或问题,利用这些熟悉的生物学现象或事实作为试题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热爱自然、崇尚科学的意识;
二是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主要来自于真实的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由这些内容进行知识迁移设定的情境或提出的问题,利用这些学生学习过的现象或问题作为试题情境,在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有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是生命科学史情境,生命科学史是一部人类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独特的社会价值,用生命科学史中的重要事件作为试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科学研究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到启迪,学会继承、借鉴和创新。
政治
八省联考对后续高考备考的启示:
1、引导考生及时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重视知识但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注重对学科重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首先要全面掌握规定的考点,突出重点内容和高频考点。
在一轮复习后期和假期复习中,要全面掌握课内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在此基础上突出如价格、供求关系、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政府等在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知识,突出如市场经济、公民政治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联系观、价值观等高频考点。
其次,要理清教材没有或不清晰的考点。要联系教材已有内容分析考纲要求,对于教材中没有出现或呈现不清晰的考点进行分类处理,理解掌握其中有价值的知识。
再次,要关注知识拓展延伸,注意新知学习。高考试题经常会引入一些新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包括时事热词、人文知识和学科新知,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拓展与迁移能力。最后,要理清知识内在联系,注重逻辑关系。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按学科逻辑关系构建知识体系,使以往掌握的一个个零散孤立的知识点变为体系化的知识系统。
仅仅只是一张图表,要求考生读懂图表信息,抓住增长,扩大,专业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扩大进口引进高新技术和产品服务,提高国内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国内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扩大内需以及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角度进行分析。
2、高考试题重视学科素养考核,关注学科关键能力的运用和思维方法的渗透。
因此,在二轮复习过程中要进行能力专题训练,精选针对性强的试题,通过演练提高学科能力。尤其是解读和获取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这两项基本能力的训练。
3、以高考题型分析训练为抓手,进行必要的题型训练,提高实际答题能力。
接下来的二轮复习,抓好专题训练和题型专练,切实提高解题能力。一方面要突出主观题训练,以少而精的经典题例,训练审题技巧和答题方法。在审题训练中重点关注素材解读,明确材料主旨和关键词句,做好知识定位、指向定位和主体定位,以此为基础进行答题构思、组织答案,学会事理交融的答题方式,关注答案的条理性、结构的逻辑性和语言的规范性。
另一方面要突出训练讲评,做到少考多讲,老师要讲清试题立意、构题形式、答题思路、易犯错误等,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切实提高答题能力。
历史
八个省市历史试卷都按照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八个省市历史试卷都由各省市自主命题,虽然都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但在试卷结构和题型题量等方面各具特色、百花齐放。
一、整体结构分析
二、试题的创新点
(一)湖北
1.落实课标要求,体现核心素养
仔细分析和研究这次湖北模考历史试题会发现,全卷处处体现着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如选择题第3题,要求考生结合“唐宋时期今湖北境内县级治所的分布状况”,分析“变化反映出”的信息和结论。解答此题,需要考生会读图、用图,具备时空观念,把该题锁定在“唐宋时期”;还需要考生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如“县级治所”“高产作物”“土地兼并”等,具备独立的历史解释能力。
又如非选择题第18题,要求考生“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任一时段,概括该时段的教育成就并分析其原因”,这既要求考生对新中国某一时期教育成就有所了解,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成就取得的原因做出分析,进而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这既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考查了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该题也体现了历史学科应该发挥其特有的“学科育人”功能,发挥好“课堂思政”的作用,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2.重视基础知识,指导高中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也是这次湖北省模考历史试题一个突出特色,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强调对必备知识考查的要求。
从第一部分所列表格可以发现,试卷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如诸子百家、近代习俗变迁、民族工业发展、中共革命探索等,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其次,尤其重视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的考查,如“科举制”“太平天国运动”“现代国企改革”“经济全球化”等,如果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要想得高分很难。同时,还注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全卷共使用图表7处,其中地图2幅,还有表格、统计图、漫画、书法作品、展板等,这要求考生会读图、用图,并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3.创新试题情景,考查关键能力
如第20题,选用生活情境——“小楚同学”“展板设计任务”,提供素材,要求考生“提供建议,提炼主题,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设问要求开放,既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又有效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三项关键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历史试题,是为今年湖北省首届新课标高考练兵,也是继山东等省之后对新课标下历史学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一次有益探索,有不少新举措、新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对于正在使用或即将要使用统编新教材地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有重大启示意义。
(二)辽宁
1.落实课标要求,体现核心素养
仔细分析和研究这次辽宁模考历史试题会发现,全卷处处体现着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如选择题第6题,要求考生结合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分析漫画作者的用意。解答此题,需要考生会读图、用图,具备时空观念,把该题锁定到“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还需要考生对所给的四个序号进行归纳概括,要求学生具备独立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选择题第16题也是序号题目,这是多年后又一次出现序号题目。
又如非选择题第18题,要求考生“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公路交通发展的成就并分析其意义”,这要求考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公路交通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成就取得的历史意义做出分析,进而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这既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考查了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该题也体现了历史学科应该发挥其特有的“学科育人”功能,发挥好“课堂思政”的作用,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2.重视基础知识,指导高中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也是这次辽宁省模考历史试题一个突出特色,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强调对必备知识考查的要求。
从第一部分所列表格可以发现,试卷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如诸子百家、近代习俗变迁、近代民主政权建设、现代工业发展等,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其次,尤其重视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的考查,如“国有企业改革”“经济全球化”等,如果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要想得高分很难。同时,还注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全卷共使用图表4处,其中绘画2幅、表格2幅,这要求考生会读图、用图,并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3.创新试题情景,考查关键能力
如第20题,选用生活情境——我国部分全运会主题(宣传)口号,要求考生“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设问要求开放,既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又有效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三项关键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历史试题,是为今年辽宁省首届新课标高考练兵,也是继山东等省之后对新课标下历史学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一次有益探索,有不少新举措、新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对于正在使用或即将要使用统编新教材地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有重大启示意义。
(三)重庆
1.落实课标要求,体现核心素养
如选择题第1题,要求考生结合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等信息,分析这些信息对研究当时历史的意义。解答此题,需要考生会读图、用图,具备时空观念,把该题锁定在“西周”并结合相关信息,独立解释历史材料的能力。又如非选择题第18题,要求学生在评价西方关于“鸦片战争”的观点时,要有清楚的立场设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重视基础知识,指导高中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也是历史试题一个突出特色,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强调对必备知识考查的要求。从所列设问可以发现,试卷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如“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这件大事……这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是”等都依托于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要把基础知识夯实。
3.创新试题情景,考查关键能力
如第8题,选用生活情境——“几年前人民追求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 现在这些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满足需要了。人民开始追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等高级耐用消费品。不论老三大件(主要是手表)还是新三大件,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提供素材,生活化的情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中外关联,相互渗透
如第18题,虽然是西方人的观点,但实际上考察的仍然是对鸦片战争的看法,要求学生在评价西方关于“鸦片战争”的观点时,要有清楚的立场设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此类试题在本次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类似的还有第4、7题等题目。
5.不足之处
(1)选择题第2题完全是文言文阅读,加大了阅读的难度,不符合近年来高考考查的趋势。
(2)选择题第14题,材料阅读量过大,也不符合近年来高考考查的趋势。
(3)出现组合型选择题。
(四)湖南
1.落实课标要求,体现核心素养
注重5大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题,考查分封制(图),时空概念考查明显。如选择题第2题,列表呈现史料,史料实证考查凸显。如选择题第4题,展现钱币图,重在考查历史解释。又如非选择题第18题,要求考生呈现中法近代文化相互借鉴,考查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另外,也有对湖南地方史的考查,如第8题湖南率先建立培养新式官僚的课吏馆。
2.重视基础知识,指导高中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也是这次湖南省模考历史试题一个突出特色,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强调对必备知识考查的要求。
从第一部分所列表格可以发现,试卷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如分封制、近代习俗变迁、民族工业发展、近代探索救国道路等,这也是全国卷高考的高频考点;其次,尤其重视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的考查,如分封制、九品中正制、工业革命的影响、冷战等,如果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要想得高分很难。同时,还注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其中地图、表格、图片、漫画占有相当比例,这要求考生会读图、用图,并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3.创新试题情景,考查关键能力
如第4题,通过提供唐代墓葬出土的波斯、阿拉伯、东罗马的钱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湖南省试题总体上沿袭了全国卷的风格,只是题量、分值变化了,但考查的方向、题型的特点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历史试题,是为今年湖北省首届新课标高考练兵,也是继山东等省之后对新课标下历史学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一次有益探索,有不少新举措、新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对于正在使用或即将要使用统编新教材地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有重大启示意义。
(五)广东
1.试题结构与题型保持了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
试题结构采用了16+3+3的结构,与老高考全国卷相比,除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数量不同,试题的结构和类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相比,开放性试题明显减少,试题体现了相对的延续性。
2.模块考查比重发生变化
老高考全国卷中,政治模块的比重,特别是在选择题中比重较大,而广东模拟卷政治模块的比重明显下降,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模块比重明显上升。
3.非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布稳定
第17题考查古代史(中西古代文化交流);第18题考查近代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19题考查近现代史(近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经济)。
4.试题呈现形式打破常规。
如选择题出现两道先秦时期的选择题;选择题中图表类试题明显减少,只有一道图表型选择题;选做题的分布也打破常规,之前的选做题一般是两道中国史、一道世界史,而这次广东模拟卷的选做题则是一道中国史、两道世界史。
5.试题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
非选择题第17题第(2)问关于史实的补充和第19题关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纺织业的发展,重视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史学探究能力。第18题通过考查中国共产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注意培养、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6.试题注重与时事的联系
第9题、第10题、第18题和第20题均可以与时事热点相联系。
(六)河北
1.反其道而行之,突破了考生对教材及史学素养试题固化的认识。
(1)突破了考生对教材的常态认识,综合信息非常丰富:如第1题,这道题是很有特色的。此道题把分封制中各诸侯国的分类(王室贵族、先代贵族、功臣)、商代的“兄终弟及”及教材中提到的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糅合在一起考查,得到的结论是与考生顺向思维相反的结论,此题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考查知识也非常隐秘。
(2)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但逆向而行之:如第16题,这道试题是其他省份没有的题型。其他省份有一材两问的(选做题较多),有一材一问的(论述题较多),也有两材两问的(常规材料题),但像这种三材一问的,很少见,可以说绝无仅有,其设问也较为独特。“材料中划线部分有两处不符合宋朝史实,请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这个设问与通过材料来补充信息的试题不太一样,而是指出材料中的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反其道而行之,考查考生甄别史料真伪的功力,是很有创新的一道试题。
2.注重对时代热点进行回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如第18题,通过我国中医发展的两则史料,一是回应时代热点(新冠疫情),二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医,三是唤起考生对中医学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加强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考查
如第4题。这道试题伪装得较好,通过“畿辅之地”这四个字,可以判断是河北。
(七)福建:
持续更新中……
(八)江苏
1.题量减少,适应新高考模式。
本次模拟卷历史试题的巨大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考综合改革模式的不同,本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是75分钟,满分100分,这与2020年江苏高考卷(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有较大不同。75分钟给江苏省未来的题型留下了很多值得想象的空间,如选择题可能采用15-16题(1题3分)或者24题(一题两分)的模式,非选择题沿用全国卷52分模式
2.“教考分离”“教考结合”,平稳过渡。
对于试题中的必修或者选修模块,2020江苏高考卷和2021年江苏模拟卷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教考分离”和“教考结合”的趋势。一方面“教考分离”体现的是教育公平和对关键学科的考查,另一方面“教考结合”则是对历史本质的回归。2021年江苏模拟卷运用了新材料、新形式,如大量的表格、地图、漫画。选修大题直接选用课本部分,延续去年的风格,分别考查了福泽谕吉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秦始皇修建直道、良渚文化、佛罗伦萨大教堂,这些在2021届的复习中值得重视。
3.体现学科素养和时代特征
同时,教考结合还体现在对于时代特征的理解,时代特征源自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如第7题对武昌起义的理解,就应该结合不同时期的史料和史学家的立场。又如第17题,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体现出不仅注重对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还渗透家国情怀、人文关怀。在材料十分陌生的情况下,教材基础知识是进入题目思路的钥匙,不论未来江苏省题型是否延续稳定风格,其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一定是不变的。
地理
1.知识点分布:
2.辽宁地理试卷评析
本次测试为辽宁省新课程改革后的首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地理试卷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对接课程标准,注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时代特征鲜明的真实情境,考核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彰显育人价值。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宜
一、重视素养考查、实现进中求稳
试卷结合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和辽宁省考生特点,在题型设计、命题风格、信息呈现等方面,延续了近年来全国卷的命题特点,进中求稳。试卷知识结构合理,自然地理52分,人文地理48分。涉及地球运动、大气、水、内外力作用、城镇化、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工业区位、农业区位、生态环境问题等知识,覆盖比较全面,实现了新课标、旧教材必备知识的完美结合。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图文分析过程,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设计有高度,难度适中,科学地表达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精髓,且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在稳与进的权衡中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和平衡点。
试题强调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与习惯。第1、12、15、19题强调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在区域认知中隐含着综合思维的考查。第2、5题考查的解释、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则是思维的延续,设计的恰到好处。
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充分体现。第7关于黄土塬的变化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体现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第10题关于岸上电力提供能源的主要目的,体现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方式、强度差异。第17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
试卷问题的设计有梯度、有深度,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组织语言作答,通过表达的条理和层次,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落实考查要求、突出学科特色
试卷准确把握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标准,对学生地理学科认知水平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水平进行科学测评。试卷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素材构建问题情境,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在试题和情境创设、设问等环节做到自然、贴切,突出地理学科的独特思维、分析方法,实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优化组合。
试题注重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题目设计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快速、准确地从试题材料中将关键地理信息提取出来,提炼、整合后建立地理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理解地理事物特征、过程与联系。信息呈现包括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文字信息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的基础材料,还包含考查意图、内容和方法。试卷第5、6题弱筋小麦的材料,引导信息表达清晰,言简意赅。第13、14题材料中关于侧碛垄的说明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描述,通俗易懂,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学术语言。第17题关于农村合作社苎麻生产的描述内容详尽、语言质朴,将考查内容与“五育”结合,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查。
图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试卷中七组图共19幅小图,涉及等高线图、等压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原理示意图等,形式多样、图像清晰,承载地理信息量较大,很好的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全面解读,从而获得深入分析路径的能力。第18题通过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反映实际天气过程,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探索原理。在图像的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能力水平,图例、注记准确规范,设计美观,提升试卷美感,增加亲切感。
试题通过图文资料和题干设问,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能力认识和说明问题,包括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和能力进行做答,地理思维链条完整,学科特色浓郁。
三、体现区分功能、引领一线教学
试题总体难度适中,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试卷区分度比较明显。试卷围绕地理环境的特点与性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多视角、多维度地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如第17题(3)和19题(3)要求学生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正确运用地理观念,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第17题(1)、(2),第18题(2)、(3),第19题(2)要求学生能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术语进行比较、判断、分析、阐述地理基本原理、过程和规律。第18题(1)和第19题(1)要求学生能用地理术语对地理事物概念、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特征进行客观描述,尤其强调对地理事物时间、空间变化特点或规律的描述能力。第11题、12题的时间轴线,第13题、14题的南北坡空间差异等则提供丰富的带有探究意图的实践案例,考查学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并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声明:“教育科学站”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创作者所有,本站尊重版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为了不让您最关心的内容被湮没
防止我们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教育科学站”设置为星标吧★
只需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