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行行出状元,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这九门基础科目同样也适用这个道理。
虽说我们中国古代有不少神童,但是正如伟人所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国现在的神童也不少,可有一位数学天才却与平常的神童不一样。
他叫柳智宇,从小成绩优异,罕见的数学奇才,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即使是在人才辈出的学校里他也不甘下风。就在开挂的人生中,毕业后的他竟然选择出家当和尚,如今现状如何?
喜欢数学却渐渐对学习感到迷茫
学霸的诞生总是缺不了对学习的兴趣,有的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条件从而对学习产生渴望才诞生了学习兴趣,有的是因为家里有学习的风气或者是有条件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而柳智宇就属于后者。
柳智宇的父母都是人才,一个是物理老师,一个是工程师,从小柳智宇就能接触学习,再加上自身的天赋逐渐的,他喜欢上了数学。
然而,除了学习之外,他开始对其他的事物失去兴趣。太早接触学习的他,逐渐与其他人拉开距离,他眼中的世界渐渐变得和其他同龄人不一样,到后来连身体状况都出了问题。
先不提他独自沉醉于数学世界,就他那种忍耐的、压抑自己正常欲望的、清淡的性子都会让他身体出现“内伤”。
并不否认忍耐的好处,但忍耐太久导致身心不能得到及时的需求时,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总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
尤其是后期他被发现之后,进入国家集训队,为了竞赛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机械刷题后,不仅身体质量被刷下去,对数学的喜好也被刷了下去,那份探究数学的奥秘的喜悦与成就感被日复一日的刷题吞噬,慢慢地不见了踪影,只余下数学题和数学题之外的空荡。
这个时候,他离失明已经不远了。直到有一天他被母亲带去看医生,可是没过多久还是回到了那张桌子前面,应该不会有人就为这张桌子而活着的,那我现在活着的原因应该也不在这里,迷茫的柳智宇想放弃,但是老师的一句话让他重回竞赛。虽然这次他选择回归,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会继续走下去。
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还是更喜欢佛教
真正踏进北大的那一刻、在北大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在大学的开始,他仍有心去学习数学,但是那个时候埋下的种子破土而出了。
他的眼疾加重了,但他不愿意向身边的同龄人寻求帮助;他对数学已经丧失感觉了,他的朋友也亦然,因为数学太深奥了,打破以往他们对数学的观念;他的成绩和责任感仍存,但是他不知道这些能给社会或者身边的人带来些什么。
他心里的疑惑不再是数学能解决的问题,他寻求解决的道路,于是他找到了学校里的禅学社和耕读社。
正是这个两个社团给了他出家的途径、思想和决心。在这个迷茫时期,谁给予他解脱的方式,他就会根据这个方式寻找未来的出路,这不仅适用于柳智宇,这还适用于各个处于迷茫时期的众人。
但是一般情况下,也仅仅是根据而已,做不到反超的情况。显然,柳智宇这个情况是特殊的,禅学社给予他方法,而耕读社就是他证明自己的舞台。
之前的他因为出众的成绩和内向的性格导致他的责任感反倒没有地方伸展拳脚,现在有了佛教的指引才能让他的成绩和责任感同时展现出来,在学校这个社团里他将自身的特性发展到极致,甚至有些狂热,但同时他也将耕读社的最好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也许这就是他的道路吧,于是后面一直乖巧的他选择了抵抗自己的父母,先是沟通,沟通无效后也不打算妥协,表面上支持父母,听从父母的话,考证、申请出国一个不落,最终没跨进MIT大门,而是遁入空门。
无论是什么选择都是净化自我的道路
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不出所料,他的父母、老师、同学和记者都争先恐后地联系他,但还是改变不了他的做法,令人绝望而又令人惊叹。
即使父母已经不远万里过来与他讲道理,即使他们已经争吵到最后只能强行带走他,即使父母已经为他准备好行李箱和机票,他还是不惜找理由离开、不接父母电话,一心一意只想出家,遇上这样的情况,谁人不为这对父母揪心。
可是儿子终归只是儿子,他是独立的一个人,到最后他的父母也只能接受自己向来优秀、向来乖巧的儿子不惜一切代价,出家了。
寺庙里的生活在众人眼中是显而易见的枯燥乏味,但是柳智宇却乐在其中,他觉得这里就是他的“心灵归宿”。
可是后面又逐渐怀疑自己的选择,再加上母亲锲而不舍的情况下选择继续和母亲保持联系,现在的他身体状况虽好,但眼中的迷茫并没有完全散去。他们两母子相见的时候,他已经出家五年。下山的时候还是听从了父母和自己的内心的话,修读心理学。
虽然在山里没有学习,但学习技巧仍存,较快修读速度和在山里修到的感悟结合起来足以让他在这个领域当上老师,只是已失以往光芒罢了。
小结:
回望柳智宇的童年和青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句话“数学王国里有座天才云集的疯人院。”,究竟疯子与天才之间是不是只有一线相隔,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但是从这件事情来看,也许是正确的也说不定。
古有伤仲永,今有伤智宇,其实也有不少神童后来泯然众人的,至于原因,也许是性格,也许是意外,也许是选择,但是能确定的是,我们要尽量减少人才的流失。不要给予过大压力,永远是一个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