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中国基础教育扎实,那么为什么如此扎实的基础教育在高中结束后的优势却一下子变得不那么明显了。
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国际上是有目共睹的,华裔学生称霸奥数比赛,外国人需要计算器才能计算出的题目,中国学生心算立刻得到答案,中国孩子化学课第一件事就是全部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而同龄的外国学生还不知道化学是个啥。那扎实的基础教育最终有没有很高效的转化成为科技创新,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中国应试教育和西方职业教育的培养人才目的是不尽相同的。一个是为了上大学应对高考的应试教育,一个是职业化教育。所以两个教育体系放在一起作比较是不公平的。中国应试教育就像储殷教授说的,它虽然有它的缺陷,但是是最公平的教育体系,让教育资源贫瘠地区的孩子也可以通过高考有机会读大学。 那么如果你的孩子不需要这样“公平”的教育机会去上大学,你是更希望把它培养成“会考试,会读书”的应试型人才,还是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下做自己热爱的事业。前者是最保险的选择,而后者的发展上限是前者无法比拟的。
何谓最保险的选择,就是学的再不济也能混个大学读读,弄一张本科文凭。公立教育的目的是在统一的起跑线上,让所有的参赛者相对公平的竞争进入大学的名额和名次,每名参加这场竞赛的学生和家长都要接受这样的竞赛规则。虽然规则相同,但竞赛过程中有钱的家长可以聘用经验更丰富的教练和使用高昂的训练设备,孩子们则需要付出童年和青少年的所有时间为快速达到终点而努力。
那么终点在哪呢?
终点就是高考。但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们却明明都知道,高考结束对于人生来说连起点都谈不上。家长,老师们竟真的相信“高考完了就结束”这样的悖论。所以上大学之后出现“报复性”玩乐也就不稀奇了,最可怜的也是这些孩子们,本该在大学这个对人生职业道路影响最大的阶段奋发图强的时候,很多人却当作了放松交友游戏混文凭的地方。
国内国际学校,双语学校的等民办小学,初中,高中如雨后春笋般在一二线城市纷纷开门招生,很多家长决定让孩子跳出既有的教育体系。但国际学校进入中国后受到家长们“名校情节”和“唯结果论”的严重影响,国际学校削减素质教育课程预算和师资,增加投入在“见效快”的科目上,毕竟在中国学生家长不一定会因为学校出了钢琴天才而买单,但绝对会因为常青藤高校录取率而大撒钞票的,中国国际学校应该是“具有中国应试教育体系特色的国际课程”。
与其在国内花着高昂的国际学校学费学着“畸形的”国际课程,为什么不直接让孩子直接接受纯正的西方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