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受欺负还手却被罚,宝妈给了老师一耳光:校园暴力为何频发?

生活中,小孩子发生打闹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因为人们都会以“孩子不懂事”将大事化小。而林女士的儿子却在上一年级时与同学闹了不愉快,产生了斗争。

原来,林女士的儿子个头小,总是会受到那些同学欺负,这一次,他选择了奋力抗争。事后,老师让孩子写下检讨以作惩罚,被林女士得知后,当众给了老师一记耳光。

校园暴力

近些年来,校园暴力的题材热议声越来越大,我们很难想象原本青春年少的孩子,在脱离父母和学校的监管后,会变得如此不堪。

校园欺凌发生的年纪也不仅仅是青春期,很多孩子打小就存在霸凌他人的行为。

很明显,每个霸凌者的背后都存在不美满的家庭,有的是因为自己曾是受虐者,不愉快的经历使得他们的内心变得无法明辨是非,只能将积压在内心的愤怒转移到更弱小的人身上。

这在心理学中叫作移情,是自我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很多人总是容易犯同样的错误,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时畏手畏脚,产生恐惧心理。

遭受了不平等待遇后,又希望排解内心的不悦,于是,那些弱小者便成为了霸凌的对象,他们的价值观是完全扭曲的,只想将自己的不痛快经历传递出去。

还有些人,因为从小便看到亲人有施暴行为,并且养育者会经常给其灌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思想,还特别喜欢夸赞那些勇猛的孩子。

如果孩子能够表现出他们心目中的强者行为,还会及时地物质奖励,鼓舞孩子的行为,这也直接促成了孩子暴力倾向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有些家庭过于关注孩子,整个家庭的运作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也让孩子养成了自我中心主义,从小便习惯了以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王子”自居。

当离开家庭,去到跟自己同样年纪的孩子中央时,他们的自我认知会遇到初次冲击。

因为学校里的老师不再像父母一样以自己为中心,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会给孩子带来焦虑,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他们便会成为施暴者,证明自己仍旧是世界中心。

成为校园暴力霸凌对象的孩子,大多为人忠厚老实,言语不多,性格也是造成悲剧的源头。

每一场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都掩藏着两个家庭的教育悲伤。

施暴者的家庭过于关注或不关注孩子,给他们造成自我中心主义的假象,助长了他们威风与不尊重他人的劣气。

被欺凌的对象因为从小生活在不被宠爱的家庭,没有人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他们感受不到尊严与价值,所以在面临欺凌时才那么孤立无援和被动。

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阶段

孩子的不懂事大都源于周围环境的失职,校园暴力之所以频发,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阶段,性格与三观都是不稳定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们从原则上来说,没有系统的道德判断标准,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道德感(超我),都是来自于父母。

他们既希望拥有异性父母的专属宠爱,又害怕自己的想法受到惩罚,最终形成的愧疚感,让他们变得有道德。

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了三水平六阶段的模式,即孩子的道德评判标准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他们会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养成属于自己的道德模式。

所以说,家长不仅只负责给予孩子生命,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在这个世界活成一道光。

在孩子的道德观不明确时,家长应该承担起引路人的角色,教会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明确行为界限;而学校是个体的人生第二站,也应该承担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发现校园暴力存在时,及时公正地处理,不包庇任何一方,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小孩子打架虽然很正常,可处理方式不当只会模糊孩子本就不全的三观。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参考资料:

Sorce J, Emde RN. Mother’s presence is not enough: Effect of emotional availability on infant explor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1; 17:737–745.10.1037/0012-1649.17.6.737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