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在如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长孩子中,被怎样安排和怎样看待的,众所周知。
而在三十多年前,85岁高龄的叶圣陶老先生就说过: “考试不仅是考学生,同时也是教师考自己了,恐怕未必人人想得到吧。”这样的话语,在今天看来还很具有启发性。
今天与大家一起,跟随叶老 “为什么学校要考试”的发问,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吧。
学校里为什么要考试?
自然为了要知道学生学习的成绩怎么样。学生学了一段时期,对于所学的东西理解得透不透,练习得熟不熟,教师要在心中有个数,所以要考试。
这样回答当然不错。可是教师天天跟学生在一起,课堂里时常向他们提问题,让他们作练习,课外除了给他们安排适当又适量的作业,还在共同生活中经常跟他们接触,因此,他们对于所学的东西理解得透不透,练习得熟不熟,教师心中应该早就有数,不待考试而知。那么为什么还要考试呢?
那只能这样回答:在教了较长一段时期之后,要更明确地知道学生学得怎么样,所以要考试。假如这样的回答可以满意,那么有个期终考试,或者加个期中考试,就够了,再不用有别的考试了。
考试光是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吗? 是不是还有一个目的,教师对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也要通过考试使自己心中有个数呢?
我想,这等于说考试不仅是考学生,同时也是教师考自己了,恐怕未必人人想得到吧。但是我又料想,总有一部分教师一向这么想的。
他们从经验中知道设想跟实践往往不一致,估计和准备往往会疏忽,因而经常边教边省察,见到成效固然可喜可慰,见到错失就赶紧用心钻研,谋求改进,以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这样认真负责的教师一定会把考试看作同时也是考自己的。
考试过后,教师知道学生学得怎么样了,谁谁谁“优”“良”“中”“可”“劣”或者谁谁谁各得多少分数评出来了,事情是不是就此完了呢?
事情并没有完,还有非干不可的。对于“中”以下的或者六十分以下的学生,总得多动些脑筋,多花些工夫,使他们下一届考试的成绩不再在“以下”之列呀。学校固然没有标榜“本校培养出来的一定是优等学生”,但是就教育事业的全局而言,或者就学生个人的发展而言,学校都得保证学生的成绩不在“以下”之列。
假如拿工厂里的成品检查来比学校里的考试,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是可以借此说明问题。考试跟成品检查不一样。成品检查查出了次品,只要设法处理这些次品,并注意往后不再出次品就成了。
考试考出了次品可不能同样办理,必得把次品本身转化为非次品才行,决不能说个“往后不再”了事。那怎么办呢?如果是期终考试查出来的,可以在下一个学期对他特别注意;如果是毕业考试查出来的,就比较为难,可是总得想些补救办法才对得起他呀。
无论特别注意或者想些补救办法,总得深入研究,耐心诱导,让他们凭自己的能动性取得进步,如果仿效饲养北京鸭的方法,那是决不会见效的。
以上只就通常的考试而言。考试还有种种新花样,摸底考试,模拟考试,分片会考,全区会考,可能还有我不知道的其他名目。这些考试目的何在,要考查什么,我完全不清楚,只好不谈了。
再说,按照我在前文里所说, 考试是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并非学生的需要。学校和教师要知道学生学得怎么样和教师教得怎么样,发现学得不怎么好的学生还有想方设法使他转好,所以要考试。
而在学生呢,按大道理小道理说,学习的目的可以列出好些个,可是谁也不会提出“为考试而学习”的怪口号。因此,如果说应该把考试放在心头,那也只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事。 放在心头已经够了,挂在口头却大可不必,非但大可不必,而且会起很不好的作用。
考得好,分数多,固然是学习得好的证明, 可是决不该把考试认作学习的目的。如果把考试认作学习的目的,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我想,那就会在学生心头形成压迫之感,好像欠了还不清的债,总不得轻松舒坦,这是一。我希望心理学者研究并测验,这种压迫之感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损害?如果有,有多大?
其次,可能使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看做敲门砖。假如真看做敲门砖,那么不管门敲得开敲不开,手里的砖总是要丢掉的。
第三,可能有极少数的学生存着顺利过关的想头,采取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应付考试。那更是有关品德的问题了。
所有我老在心头祝愿,学校和老师期望学生全都学习得好,这种期望是非常值得铭感的, 但是千万不可拿考试和分数来做鼓励学习的手段。
鼓励学习,无须外求,就在指导学习中使学生受到鼓励,可能最有实效。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学生如坐春风,如入胜境,自然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思考问题,试作实验,老师只给简要的提示,学生须作艰辛的努力才能解决;当解决的时候,学生的欢快好比爬上了峨嵋的金顶,正是继续努力的推动力。
我料想,这样的佳况在好些学校里已经实现;而在不远的将来,由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勤勉,将会普遍实现。
那时候当然还是要考试,还是要计算分数,但是大家绝不把考试和分数挂在口头了。学生将会把考试看得稀松平常,今天考也好,明天考也好,不藐视也不重视,只是个我行我素。为什么能够如此? 因为他们越是认真学习,越能明白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