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豆豆
“孩子,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爸爸妈妈在外面挣到钱了,过年回家给你买你最喜欢的零食和玩具。”
这一句话,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听过;这一份对过年的热切期待,不仅仅是期待热闹、期待长大,更是期待自己和父母难得一次的团聚。
可是这样的期待在2021年的春节怕是要落空——因为害怕疫情的反复,多地发出就地过年的政策。
一过十二月份,小丽每当放学时,总要站在回家的山坡上向山下的公路上看看,特别是有大巴车经过时,她都会驻足看几分钟。虽然她知道爸爸妈妈这个时候不会回来,但依然会等到大巴车在扬起的灰尘中渐行渐远。
这是贵州毕节县的一个小山村,同大多数孩子一样,十岁的小丽从她记事起就成了留守儿童。每当快到过年时,平常寂静的村子就会热闹起来,外出打工的年青人都回来了,那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穿着新衣,口袋里塞满了零食,互相追逐、打闹,俨然成了欢乐的海洋。
小丽的父母外出打工已经六年多了,小丽由爷爷奶奶照看。前两年又给小丽生了个弟弟,小丽平常还要帮着照看弟弟。往年,小丽天天盼望着过年,过年能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那二十多天是小丽感到最开心的日子。
这两年,小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并不希望父母出去打工。放学回到家里,写完作业还要帮着照看弟弟,小丽变得沉默寡言,跟爷爷奶奶也没什么话说。晚上做梦经常笑醒,梦里爸爸妈妈带着她在游乐场里玩耍,可一醒来,看着黑黢黢的四周,捂着被子哭了好多回。
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小丽很想和他们说说话,可除了那些老套的“好好学习或者帮着干些家务活之类的话外”,小丽就再也听不见只言片语的关心话了。快过年了,小丽希望爸爸妈妈能早点儿回来,能看见他们,自己心里也不会空落落的。
其实,小丽需要的只是爸妈能陪在自己身边,哪怕话不多,也会感到很幸福。但小丽知道,她的想法多么“奢侈”,爸妈不出去打工,光靠种地是不行的。
李继甜今年12岁了,是一位留守儿童。从她四岁开始,她的爸爸妈妈就外出到广东打工,都是每年春节才回来一次,平时她都跟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放寒假的当天,她看到同学都有爸爸妈妈来接,而自己却只能独自回去,满眼流露的尽是期待爸爸妈妈来接的强烈渴望。
“我已经有一年没有见到我的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他们打电话来说,回来陪我过春节,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只有到过年我才能见到我的爸爸妈妈,我的爸爸妈妈在广东打工,眼看就要到春节了,爸爸妈妈打电话回来,说再过两天就回来过春节了,我非常高兴,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不再是留守儿童。”
比起李继甜,在县第二小学就读的冯莹莹就要稍微幸运一些。冯莹莹是一位勤奋好学,乖巧听话的孩子,在她2岁开始她的妈妈就出去打工,直到她8岁以后才有妈妈在身边陪伴她成长。在她妈妈出去打工的这段时间里,都是每年过春节才能见到自己的妈妈一次,她回忆起那段时光感觉都还心有余悸。
春节是我们最为重要的节日,也是留守儿童最为盼望的节日,春节意味着一家人的团聚,代表着喜悦和幸福。距离春节越来越近,孩子们都希望能早点见到父母,他们稚嫩的心理,背负了太多的重量,急需和父母一起诉说与分享。
作为留守儿童,他们最羡慕的人不是千万富翁,不是明星流量,而是那些有父母陪伴的小朋友,他们的父母就像一座大山一样让他们去依靠,他们可以任性的撒娇、玩闹、耍小脾气,他们好像天不怕地不怕,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天塌了,还有自己的父母去顶着。
现在国家也推出了一些人性化的政策去帮扶留守儿童,譬如春节前,对父母双方均就地过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排查摸底,确保每名留守儿童都有明确的委托监护人照料,统筹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寒假补课等服务;帮助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电话视频等。
希望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们也能在这个春节留下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