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涉黄”被举报从语文课本中删除?

较真要点:

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八个字,“专家和家长建议删除《荷塘月色》”,这是自媒体生造出来的说法。这一说法搏得眼球,与历史上《荷塘月色》确实曾被频繁删改过可能有关系。

查证者:李填 | 社科学术编辑

前不久,一篇涉及《荷塘月色》的自媒体文章,引发部分读者关注。这篇文章宣称,有家长和专家建议将《荷塘月色》从语文课本中删除,原因是认为“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八个字“涉黄”。这个“建议”引发了网友的一致反对,文章引述的专家代表、著名诗人余光中也遭到抨击。不过,这个建议真的存在吗?

1、“专家和家长建议删除荷塘月色”不实,是自媒体生造的说法

以“建议删除”和“荷塘月色”作为关键字在搜索引擎中检索,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结果指向的是《家长建议教材删除,只因文中8个字》(8个字即“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类似标题的文章。点开可以发现,这些都是典型的自媒体文,没有一篇是新闻报道——所谓的“家长建议”,完全没有提何时何地哪位家长提了这个建议。例如,检索到的这一说法的最早母本文章,于2020年2月18日刊在某网站,只是非常笼统地说“因为这八个字,不少家长甚至建议将这篇文章移出课本”。而在此前的日期中,完全检索不到这个说法。

那么余光中建议删除这篇文章是不是真的呢?其实也是讹传,最初的母本自媒体文章,虽然提到了余光中,但也没说余光中建议将其从课本中删除,是传着传着,“建议删除”的发起者除“家长”外又添加了“专家”,而余光中成为了专家代表。事实上,余光中于1977年写成、1992年在大陆发表的那篇《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虽然对《荷塘月色》批评非常严厉乃至称得上刻薄、偏激,但并没有认为或建议中学课本该删除这篇文章。仔细读网传自媒体文章可以发现,自媒体作者是知道这一事实的,但故意混淆视听,借余光中的名头夸大了对《荷塘月色》的非议。

所以结论就是,至少在近期,并没有什么家长或专家“建议删除荷塘月色”的说法,纯属自媒体生造了一个说法,搏取眼球。

2、历史上,《荷塘月色》确实曾被频繁删改过

“建议删除《荷塘月色》”这一说法之所以能在自媒体平台辗转传抄,搏得眼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近些年,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鲁迅的部分文章被删了,岳飞也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而被改称为“英雄岳飞”。朱自清的文章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比如北外副教授丁启阵2010年曾说,《背影》里的父亲横穿铁路去买橘子是不遵守交通规则,对小学生是种不好的示范,因此呼吁删除。

而更大的背景是,《荷塘月色》历史上确实曾遭到过删改。从民国时期开始,《荷塘月色》就开始入选语文课本,并因为各种形形色色的理由被删来改去的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首发于《小说月报》1927年第7期,作者署名是“佩弦”。不久,文章凭借对景物出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艺术世界”,因此成为了白话文散文的典范,在国内脍炙人口。

1931年开始,陆续有各种国文教科书将《荷塘月色》选作课文,最早的是1931年1月出版的《新学制中学教科书初中国文》。据统计,民国时期有不下21种国文教科书将其选作课文,比如《创造国文读本》《初中国文教科书》《朱氏初中国文》等等。而这21种课本里,只有1934年之前的9种,对《荷塘月色》的原文原封不动地纳入,剩下的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删改。

民国当时的教材选编标准,包括“思想纯正,组织完备”“不致发生恶影响”“内容以合于青年心理和青年境遇为准”“无浮薄淫靡或消极厌世之色彩”等。而《荷塘月色》根据这些标准,并非完美无缺。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包括最近被家长投诉的“涉黄内容”:说白色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引用的六朝江南梁元帝的《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在民国时期,大多数语文课本也都将“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八个字用省略号代替,至于《采莲赋》,则连同其上下的作者联想,都一并被删掉了。

在民国时期的教材编者看来,《荷塘月色》的缺点不仅是“淫靡”,还包括“提倡迷信”,甚至还包括“传播负能量”。

1930到1940年代,对《荷塘月色》的删改,除了以上内容外还有两处。一处是描写月下灌木丛影子的比喻:“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因为提到了鬼,涉嫌“提倡迷信”。

另一处居然是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大概是编书者认为,给学生看的文章一开头就垂头丧气的,显得萎靡不振,更严重点说,甚至可能另有所指,所以有的版本把这句也给删掉了。

而集这四处删改之大成的教材版本,应该就是1947年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初级中学国文(修订本)甲编》了,这一版教材是奉蒋介石手令编写的,这一版创造了对《荷塘月色》删改幅度的记录。

既然《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有这么多问题,那不要了行不行?当时有这样一种逻辑:“一般志力未定的青年……虽然你禁止他读,他偏要读。”所以当时对这类有问题的好文章,认为还是要选进来,然后再加以“整理”,整理就是删改。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叶圣陶等诸多专家推荐和社会认可,阅读朱自清的热度仍然不减。1979年,随着教育恢复正常,语文课本中也恢复了《荷塘月色》,但是选编时做了大幅删改,多达6处,一共1600多字的文章,共删掉270多字。除了上面提到的地方外,还包括“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以及“这就是独处的妙处”。或许当时的编者认为这两处是在提倡懒惰和孤僻的生活方式。

3、《荷塘月色》“顽固”地以原貌留在教材中,这是一件好事

《荷塘月色》在课本中恢复原貌,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1997年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当时就有人对人教版《荷塘月色》的删节提出了批评。因此在1998年版的语文教科书试验本中,对《荷塘月色》进行了全文收录,没有做任何删改,这种做法一直保留到了现在。经过长期探索,语文教育界越来越认同这样一个原则:既然决定选入课本,就要尊重作者和尊重原文。

2019年,由国家教材委员会(2017年成立)审核通过的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中,《荷塘月色》被移到了上册的第七章,唯一的区别是从必读篇目变成了选读。虽然《荷塘月色》地位有所下降,但可以说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仍然“顽固”地以原貌留在教材中。

无论是在民国还是现在,对《荷塘月色》的各处细节都有不同的看法。总体上来说,今天课本中的《荷塘月色》能够恢复原貌是一件好事。“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只是寻常的比喻;《采莲赋》虽然艳丽,但是表达的是对爱情大胆的、健康的态度,这些对高中生来说已经算不上很不妥的内容。

另外,从文章整体艺术性角度来说,恢复《荷塘月色》的原貌也是一件好事。还记得《荷塘月色》内容的人会发现,朱自清试图在写景中找到审美快感和情绪出口,但是这种尝试失败了,所以作者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然后才有了文章下半部分对江南和南朝诗词的联想,正是因为这种联想,才让《荷塘月色》变得丰富动人。

本文编辑:ryanding

点击腾讯新闻APP搜索框,查看【较真榜】,每日最热辟谣科普一网打尽。参考文献详见本文微信版本。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