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夫妻在科研领域和教育领域并少见,而且还有年龄差距比较大的“忘年夫妻”和“师生夫妻”。这些类似于传奇一般的科研夫妻组合在学术界留下了许多故事,故事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而所有的声音都在随着时间变得平静。
在生命科学专业领域有一对学术夫妻,他们的年龄相差16岁,丈夫原本是妻子的老师,因为机缘与志向,两个人经历数年的学术生涯相伴,走到了一起,这两个人就是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和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王延轶。提起这对学术夫妻,关心疫情期间学者动态的人们并不陌生。
饶毅教授在疫情防控之中的“双黄连”之事,与舒红兵、王延轶夫妇经常出现在不同文章之中,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往事跨过岁月山河,所有的争论都会随着时间给出答案。
如果从“学术界鲁迅”饶毅教授的视角来看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和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王延轶,年轻一方的真才实学仍然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充分检验。如果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舒红兵和王延轶,不免会有落差感,明显感觉学术夫妻组合之后,年轻的一方在事业赛道上,直接跨入快车道,10年之间超越了诸多学者。
学术夫妻结成人生的伴侣,在学术上相辅相成,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因为有些事情的出现,就会受到相应的质疑。凡事有利有弊,曾经拥有的人生优势,或早或晚,都需要在余生接受时光考验,因为人生万事从整体上看都是公平的。
舒红兵教授在走上武汉大学副校长的岗位前,已经是生命科学专业领域的院士。当年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中科院生命科学学院的高福教授一同参加院士候选活动,作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舒红兵教授脱颖而出,竞争过另外三位学者,成为生命科学专业领域的院士。
就在同一年,舒红兵的妻子王延轶从武汉大学副教授转到武汉病毒研究所之后,成为了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分子免疫学学科组的组长,夫妻两人可以说是携手并进,一起成长。说起两人的不解之缘,还要从王延轶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读书的时候讲起。
王延轶以优秀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当时年轻的舒红兵教授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是归国学者之中的青年才俊。一个是北大的学生,一个是北大老师,两人就此相识。
从北大拿到本科学士学位之后,王延轶前往舒红兵教授原来任教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攻读免疫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而此时的舒红兵也离开了北京大学,来到武汉大学担任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优秀学者在不同学术平台转换的时候,通常会带来头衔的提升,当然随之而来的影响力也会产生。
三年之后,拿到硕士研究生学位的王延轶,并没有像大多数学术型留学生一样,选择继续在国外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而是选择回到舒红兵教授任教的武汉大学,转而攻读微生物学博士学位。
经历四年时间,王延轶一边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在武汉大学担任讲师。等到王延轶毕业不久,她拿到了优秀博士论文的奖状,也快速成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副教授。在求学和职位变迁上,有自己的先生作为领路人,顺遂程度快于常人也是命运的必然。
在武汉大学担任两年副教授之后,王延轶的人生再次出现转折,她进入了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用了六年的时间就成为了这个世界顶尖病毒研究所的所长。此时的王延轶才39岁。
从快速提升的学术生涯中,能够看到王延轶与舒红兵合作的成果,核心期刊上也常有两位学者的名字。但是学术夫妻奔走在漫漫征程中,绕不开外界的独立评论。往事回味,如果独立成长至今,两人能否成就今天的成果与头衔呢?
往日终究不可追,答案只能等待未来的时间来验证,相信真才实学总会经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