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凡事走向都和利益有关,为了让刚接触世界不久的孩子,将来能快速适应,且能在利益世界中在拔得头筹,成为少数上流社会的人,父母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竞争的核心实力。
给孩子打鸡血,不断让孩子学习,去拼搏去奋斗,父母望子成龙盘女成风的行为下下教育出来的孩子被称为“鸡娃”。
“鸡娃”是一个双向极端的词,一方面它代表着父母对孩子的无限期望和负责任;另一方面它代表着孩子承受不符合年龄的巨大压力,唯一的童年都被学习、拼搏、向上占据了,没有自己的时间,也没有孩童的玩闹。
那么双重极端下,是正向战胜反向还是反向压倒正向呢?通过一个实例来一探究竟吧。
杭州一中产家庭“鸡娃”的一天
在一档综艺节目《告诉世界我可以》中,出现了一个杭州中产家庭,虽然杭州跟北上广深来比,不算是一线城市,但近些年来发展的非常不错,电商产业的崛起,让杭州成为科技发展的龙头城市,城市快速发展,也涌现出了不少力争培养“鸡娃”的父母。
节目中6岁女孩甜心,从早上8点就开始做数学题,期间妈妈不不停地在女儿旁边打转,时不时讽刺两句“这题目都做不出来?你坐姿有问题、快点,再过5分钟我们就要走了”,一天小甜心就在妈妈不断的“鸡”下开始了。
之后小甜心辗转在各个兴趣班之间,有主播、模特、英语、滑冰、画画、舞蹈等等,预估总有有10个,可以看到无论在上哪个兴趣班,甜心的兴趣都不高,往往在其他小朋友兴高采烈跟老师互动的时候,她也只是呆若木鸡的一言不发。
奔波了一天好不容易停下来跟爸爸玩乐高,但目的却还不是玩,而是培养专注力,爸爸把甜心好不容易拼好的乐高拆掉,告诉孩子是不小心碰掉的,这时孩子伤心的眼神让节目嘉宾直呼受不了,但父母却不以为然。
在一个树洞环节中,甜心管妈妈叫假妈妈,还说真妈妈丢了,觉得爸爸妈妈是不好的人。
分析:
节目中,杭州父母认为孩子学什么都不上心,是缺少专注力,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孩子是情绪出了问题,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满脸都是闷闷不乐,这就是抑郁症的前兆—内驱力消失。
父母一心培养鸡娃,殊不知已经让孩子产生了眼中的坏情绪,近年来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学习成绩优异,平时懂事听话的孩子,却莫名换上了抑郁症,父母也很不理解,“我努力培养的鸡娃,怎么就抑郁了呢?”
笔者想说: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否考虑孩子能不能接受得了呢?
鸡娃盛行,社会上各种辅导班泛滥,父母少给孩子报一种都感觉愧对于孩子,但你看哪个画家、舞蹈家、音乐家是通过筛选发现天赋的?都是发现天赋后加以专门的培养,最后才能“精”,补课班也是如此,在精不在多。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表示,3种兴趣班不要给孩子报
教学资质不全的辅导班
社会上的各类辅导班鱼龙混杂,也让家长眼花缭乱,而有些辅导班资质不全,上课的老师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就敢开班教学,比如说“速度班”“心算班”,笔者认为这些开班人都是在偷换概念,他们不一定有严格的开班资质,而且学了也用不上,完全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耐性。
学校能教的科目
孩子的学习专注度是有限的,如果在课外辅导班学了,到了学校老师又讲一遍,很难再听下去,而上课才应该是正经学习知识的时间,花着时间和金钱,去学习重复的内容,不是得不偿失吗?所以学校教的内容不要提前让孩子去学,反倒是不如等到学不会那天,再想办法好辅导班重新学一遍,效果会更好。
孩子不感兴趣的辅导班
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你上10个辅导班,不如别人上一个,父母努力培养鸡娃有时候只不过是在自我感动,对孩子成长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兴趣班不在多在精,只选择让孩子感兴趣的,不要强求。
总结:
大数据表明,“鸡娃”到了高中比正常孩子更容易抑郁,他们从小被父母规划好路线,到了真正拥有自己思想的时候,发现一切都无法改变了,然后对生活失去兴趣,坏情绪随之而来。
看了上述杭州中产家庭孩子的一天,生活在996工作制的成年人都感觉到喘不过来气,更何况是一个孩子,父母仍在打鸡血,孩子眼里却没了光。
你对“鸡娃”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专注教育那些事!每天分享小、初、高、大学生的日常,解读教育中遇到的点滴琐事,如果你也对教育那些事感兴趣,请关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给更多喜欢研究教育的人,一起探索教育的秘密。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