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伤孩子的10大行为曝光:养废一个孩子,有多简单?

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很爱孩子,但有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却并不一定是爱。

——鹿妈

◆ ◆

作者 | 麦小麦

来源 | 女儿派原创

有了孩子后,父母一起聊天,常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叛逆不听话。”

可真是孩子难管么?

心理专家陈默说:

“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可父母还停在原地,没跟上步伐。”

当我们昂着头,看孩子的一切都那么“吵闹”、“不顺眼”。

我们看不懂他脑海里的奇思妙想;

我们听不见他情绪中的潜台词;

我们读不出他微表情中的深意;

中国现代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曾用漫画点出过这些教育的“病因”,但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没能治愈。

细细品味他的画,会发现曾经我们是画中的孩子,现在我们成了画中的父母。

孩子的人生,没办法“催熟”

画中的母亲,用火棍对着孩子的肚脐眼吹气,全然不顾孩子眉头紧锁、疼痛万分,只盼着孩子能一夜长大。

听起来荒谬、残忍,但我们都曾这样做过。

孩子还在蹒跚学步,我们就急切地拉着他开始跑;

到5年级他才能理解的题,我们恨不得他幼儿园就会…

从孩子出生,我们就焦急地希望他快点长大,却忘了成长本来就是个“慢”过程。

看过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那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用五岁的手指,从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他自己的时间轨迹。

相信孩子,允许他们慢慢来,所有的等待都不会被辜负。

孩子,不是一条流水线上的“产品”

当教育开始有统一模板和标准答案,这离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便不远了。

曾听过一句话:

“好的教育是用50个方法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1个方法教50个孩子。”

可事实上,我们多成了后者。

孩子的世界里,天空可以是粉色、向日葵可以是方形、猫和老鼠可以是好朋友…

但在标准答案里,这些统统是错的。

成人的标准答案,常把孩子的想象力打入冷宫。

当我们把孩子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来培养,成品“花色”统一,固然和谐美观,却失去了他们本该拥有的百花齐放的精彩。

教育若不能因材施教,那孩子最终都失去了“姓名”,只剩下统一代号。

教育最大的悲哀

是把孩子培养成学习机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漫画中的那位母亲,压着孩子的头,让他拼命学习,逼着他多考点分。

孩子表面看似努力,但实际上却像一块被牵引的浮木,只知道方向在那里,却不知为何要去那里。

曾看过一个采访视频,主持人问一个小学生:“你觉得学习重要吗?”

学生说:“我妈觉得重要。”

从孩子无奈的眼神中,能看出他对学习根本没有激情和渴望,有的只是应付式地完成任务,以此满足父母的期待。

当孩子做一件事,只是遵循别人的意愿,在逼迫和打压下被迫接受时,他多半不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填鸭式的教育、压迫式的教育,看似把孩子的脑袋塞满了知识,事实上却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曾听过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燃起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孩子的潜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你的催促,逼得孩子偏离了赛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妈妈快速前进,催促孩子:“你能不能快点!”

事实上,被妈妈拖着走的孩子,早已跑得满头大汗。

孩子明明已经身心俱疲,父母却依然觉得是孩子没努力。

曾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初三的孩子,一次月考成绩下滑,被父母说了几句,最后跳楼自杀了。

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父母最后的那几句话,而是曾经重复的无数句“你快点跑,别落后”。

我们以成人的速度牵引孩子,却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和极限。

只按照自己的标准给他们铺路,最后很可能逼得孩子偏离赛道。

不断“拔高”的要求,孩子永远够不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总是“欲壑难填”。

孩子考98分,我们会问:“怎么没考到100?”

孩子考100,我们会说:“一次100有什么用,每次都100才优秀。”

于是,孩子那期待被肯定的眼神,在打压中,变得暗淡无光。

曾看过一个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竟然伪造了“清华录取通知书”,事情败露后,羞愧万分,离家出走。

当我们的期待一次比一次高,孩子要么在打击中,停止前进,要么“剑走偏锋”,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奖励式教育,最终“惩罚”了父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现如今,“奖励式教育”越来越风靡,为了激起孩子的学习欲望,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承诺:“考100零花钱给1000块,考98零花钱只给500块。”

物质的奖励,短期看似“双赢”。

孩子为了获得零花钱,拼命学习,家长看到孩子的优异成绩,给得也开心。

但将学习和金钱挂钩,潜移默化中便会让孩子觉得:“学习就是为了钱,没有钱,没有奖励,我就不学了。”

长此以往,孩子无论做什么事,哪怕是分内的事,也会以“要报酬”来挟,最后很容易养成索求过度的恶习。

没有规则感的教育,是最毒的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生活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要买玩具,明明家里有一大堆,但孩子就是撒泼打滚地非缠着要买,多半的父母在孩子的“眼泪”中败下阵来。

“好吧,就这一次哦,下次不许再要了。”

而事实上,一旦父母开始妥协,孩子的哭闹便会更加变本加厉,他们会一步一步试探父母的底线。

孩子的是非观和规则感从不是与生俱来的,父母的底线在哪里,孩子的界限就在哪里。

父母坚持原则,孩子便会遵守规则。

李玫瑾教授就曾分享过一个案例,有次女儿吵着要东西,一哭二闹三上吊,她没有妥协,看着孩子哭闹,孩子见妈妈丝毫没妥协,最后只能作罢。

做父母,有时心就得“狠心”。

如果是对孩子好的事,那就坚守原则,别被轻易“击垮”。

教育不需要跟风

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唏嘘不已。

女孩一直想学文学,但父母觉得文科就业难,非逼着孩子改志愿,填了当时“大热”的计算机专业。

可女儿根本不是学这个的料,最终学习压力过大,几门考试不及格,因拿不到毕业证,抑郁了。

父母后悔为时已晚。

父母以为,大家都选择的,那就一定是最好的。

就像草原上漫无目的行走的羊群,永远看着同伴怎么选择,跟着走,就行了。

明明孩子没有学钢琴的天赋,看着大家都学,硬是逼着孩子也学;

听别人说,跳舞更能培养气质,就逼着孩子学跳舞,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欢。

大家都选择的,也许是对的,但未必是适合孩子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无法跟着别人的脚步,去复制成功。

对孩子来说,适合他的,才是最好的。

“都是为你好”

是压在孩子身上的“五指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曾看到网上一个话题投票,“你觉得亲人哪些话最伤人?”

“我都是为了你好”以压倒式的优势,最终胜出。

“我打你骂你,是为你好。”

“每天必须吃一个苹果,不喜欢也要吃,是为你好。”

“别挑了,赶紧找个人嫁了吧,是为你好。”

当父母、亲人所有对你的关心和付出,甚至责骂、打压,都冠以“为你好”之名时,孩子便会被这样的情感勒索压得喘不过气。

真正的为孩子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把我们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请允许孩子,成为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下雨天,孩子想出门踩水,我们会说:“宝宝,脏,不可以。”

孩子因娃娃丢了哭泣,我们会说:“一个假娃娃,没了重买,哭什么?”

孩子乱涂乱画,我们会说:“你得按着线条,你要按着标准。”

可我们在说这些话时,忘记了他还只是个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雨水是有趣的,娃娃是他的朋友,涂色不应该有边框。

我们常理解不了孩子,骂他们“淘气”、嫌他们吵闹,却不知,孩子眼里的世界,本就和我们不一样。

如果孩子给椅角穿上鞋子,让他们调皮吧,因为这就是他们最初探索世界的方式啊。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小生命第一次和我们相遇时的情景?

听到他第一声啼哭,我们激动地落泪。

我们曾感恩这世间最美好的相遇。

也曾看着孩子高兴地向我们走来,我们也大步地向他走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可时光飞逝,我们渐渐忘了最初的美好和期望。

成为父母,彼此遇见,是千年修来的缘分,别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和我们渐行渐远。

丰子恺曾说过:

“父母要热爱孩子,亲近孩子,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观察孩子的生活,深入理解他们。”

希望我们都能读懂这几幅画的深意,在教育的路上,多反思,陪孩子终身成长。

想起一首小诗: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有句话说得好:“所谓教育,就是蹲下来和孩子沟通。”

当我们和孩子的视线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才能真正靠近他们的心。

*本文系女儿派原创。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标签: 孩子 父母 小孩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