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中师生,可能是中国素质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师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却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逐渐被人忘却,终是不再,荣光流转。他们就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

信息化大时代,人们大多是追求能够跻身于网络商务及金融的一些更能够挣钱的行业,而不再选择做一名教师,相比现在,20多年前的中师生,可能是中国素质最好,也是最可惜的一代教师。

风华年间

八九十年代,国家正处于发展时期,由于战争及政治方面的影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了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国家采取了招收"中师生"的政策,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之后到城乡小学任教。

这是弥补乡村教育,振兴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这一政策下达后,全国有400多万名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考入中等师范学校,成为一名中师生。

在当时,大学升学率极低,因此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了人们的迫切需求, 他们之所以选择做中师生,一部分是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另一部分是想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由于中师生政策的缘故,人们开始将能够考上中师生作为一种骄傲和荣耀,毕竟代表着自己是所谓的"吃公家饭"的人,虽然中师生的福利好,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师和中专确实不好考,如果非要说其考试难度,那便是可以与高考媲美。

据现有资料记载,全县初中毕业生有上万的考生,只有几十名才有希望可以考上,由此可见,当时的中专是多少人的奢望。曾听到一位中师生的前辈讲述,当时在初中学校排名中的前十几名几乎都选择了读中专,由此可见,能够进入中专的人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当时,中师生为了能适应当时小学教育全面发展的号召,也会进行音体美多方面的教育。由于中师生的地位和所会技能之多,人们不仅把考上中师生当成自己的骄傲,更当成是整个村子或整个城市的骄傲。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村子里有哪位学生考上了中师,在他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为了庆祝这件事,当天便会有人在村子举行放一场电影庆祝一场。

令你更想象不到的是,当时行业的佼佼者就是老师,基本上一些高端的公司机构,会特意去"挖"老师,由此可见,20多年前的中师生,可能是中国素质最好的老师,他们真的可以称之为上世纪教育时代的顶梁柱。

十年风云变幻,他们是幸运的,能在上个世纪被选为佼佼者,能够选择教书育人,但他们又是不幸的,理想埋没,身不由己。

没落之时

为什么中专一路贬值呢?其实在1992年之前,中专是和中师生的水平与现在的985、211 高校不相上下,但在1992年之后,考中师生和中专的难度突然下降,也在这个时候中师生的价值逐渐贬值。

时境过迁,到了2000年时,中师生的福利几乎全部消失,国家也不再扶持中师生,中专录取的条件也逐渐变低,慢慢地招收的学生也从原来的优秀生,变为了中等生,后来,在2005年左右,更多的人选择上高中,考大学,中师生变成了中专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今,本科、专科院校都在不断地扩招,中专不再是人们追捧的对象,甚至如果你去找工作说自己是中专学历,可能很少有单位会用你。或许你也曾听说过,自己学校或者身边哪位长辈是中专毕业, 当你们听到此事时,不要觉得他们无用,毕竟放到今天,他们都是985、211级别的"大神"

随着学历的贬值,那些中师生仿佛被时代所遗忘,在现在这个用学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时代,他们既没有高等学历的证明,也失去了原有青春奋斗的理想。

假如没有中师生这样的政策,他们可能步入大学,步入社会,有的人的理想可能并不是当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他们会有更远的发展空间,但当时的社会的政策就是那样,他们不得不接受,留在乡村里,教书育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曾经的他们风华正茂,满身热血,但如今已是不惑的年龄,有的孩子都已结婚生子,多数孩子都已上了大学,在乡村教学的这几十年,可能不断地听到过自己的哪位初中同学考上名牌大学,但自己却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将没有完成的大学梦寄托在自己的孩子的身上……

据说,当时政策规定过,中师生在毕业后,从教5年后便可以离开岗位,参与高考考进大学,但是试想一下,如果让你长期忙于一件事,多年后你还会有拼搏的劲头吗?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大多数的中师生来说,5年之后他们已经失去了学习的耐心,理想的火焰已经熄灭,终归于了现实,有很多的人感到后悔,后悔当时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的负担,放弃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理想,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成为企业高管,或是大学教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主导国家经济发展的80后,90后,他们会经常侃侃而谈自己高中,大学的那些老师给予他们的启蒙和鼓励,但是他们是否还记得他们的小学老师,也就是他们的"中师生"的老师,这些老师本也可以成为一位政治家、经济学家、音乐家……

中师生放弃了充满理想的未来,经历一次次的教育培训,业务能力逐渐拔萃,就这样在后悔和矛盾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有的拿着微薄的工资,认真地讲着每一堂课,他们不是学生路上的"垫脚石",只是自己责任所在。

对于他们,其实称"桃李满天下"也不为过 。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科学家,我们国家也不会发展得那么的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值得最高的敬仰。

不枉为师

《我是一名中师生,我骄傲》中一位中师生老师曾写到"中师生的生活不仅让我开拓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我衷心地感谢中师生活,我为我是一名中师生而骄傲。"

其实,在他们的中师生的生活中,有中师校园生活难忘的经历和快乐,就如带着大学梦奋战高考的孩子一样,一起为考上理想大学而努力的那段时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中师生的学习中,管理是极其地严格。在中师生三年学习生涯中,不能谈恋爱,文化课要有过硬的基础,普通话要字正方圆,"三字"即钢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都要工整大方,还有像简笔画,乐谱,体育等都要样样精通,教育局都会不定期地进行审核,教育局抢抓的严格,体现了国家对此政策的重视程度,所以可以说这一代老师可能是中国素质最好的老师。

其中在中师高校极为优秀的人会直接调到了教育局的人事部,可以说他们都是教育部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在读书的时候,他们的心中也许还有很多的梦,但是当他们毕业后回到了农村之后,才越来越发现梦离自己越来越远,有些可能永远都不会有机会能够实现。

他们也曾经历了风华时光,也曾在中师学校度过了自己最难忘的青春的时光,毕业后,他们有的人转行了,有的人被调走了,但有些人依旧和一届一届的孩子们相守在一起,用粉笔开启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中师生们的青春谢幕了,但是他们生命的意义依然还在延续……

其实在现在,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作为农村的教师也是如此,现在国家积极发展尊师重教的政策,也不枉教书育人,调往农村的中师生一辈,其实也有人说"我不后悔当年当上一位中师生,不后悔当教师,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做教师了,"也许这就是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代中师生的芳华已尽,他们只有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翩翩起舞,他们曾撑起过中国教育事业的一片天空,这样的业绩已经足够值得他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或许,无论是八九十年代奋战在教育一线的中师教师,还是如今在高效课堂上循循善诱的现代教师,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值得感恩。

这些被新一代青年逐渐忘却的中师生,是伟大的人,"哪来的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铺路,他们是可惜的,风华过尽,只剩有米酱醋,还有伴随一生的三尺讲台,愿你我不忘师恩,归来终成骄傲……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