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象征着希望,所以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事实上,培养孩子的路总是充满了艰辛,尤其是上了学之后,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老母亲个个操碎了心,磨破了嘴。
要说到最影响母子之间感情的是什么,那肯定就是学习成绩,上学前是你侬我侬母子情深,上学后就是拍桌子瞪眼睛苦大仇深。
同样为孩子们学习成绩着急的还有老师,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自觉性和学习成绩,老师们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老师承诺学生期末考得好发红包
刘老师是一所区重点小学的老师,虽然教师生涯并不长,因为对待学生有耐心有想法,非常受学生们欢迎。
刘老师教过的学生们都十分喜欢这个接地气又乐观的年轻老师,所以,她的课上孩子们都十分认真听讲。
除此之外,刘老师带学生也确实有一套,不仅上课时风趣幽默,下了课也会偶尔和学生们做做游戏,讲讲笑话。
马上期末考试了,刘老师照例跟孩子们嘱咐了一些考试的注意事项,还半开玩笑的说:“你们可不许给我丢脸哦!”
学生们都信誓旦旦地保证一定会考个好成绩,刘老师看着孩子们笑嘻嘻的脸,心血来潮就跟学生承诺说:“要是考得好就给你们发红包!”
就是这句话可捅了孩子们的窝,为了拿到老师的奖励,同学们个个铆足了劲的背书刷题。
等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之后,刘老师顿时傻眼了,看着成绩单上十几个一百分,一时间又是气又是笑,作为班主任的她只能捂着心口说一句:“太草率了!”
不过,当这位老师的做法被发到网上后,有的人觉得刘老师教导有方,但也有人觉得经常用物质奖励孩子并非正确的做法。
“物质奖励教育”虽好,但也有局限性
其实,每个家长都尝试过物质奖励教育法,对于孩子们来说有奖励固然很有效果,但是也存在很多弊端。
长时间的使用物质奖励法,会很容易让孩子物质化,认为只要拿到好成绩就会有奖励,从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性,如果没有奖励就会没有动力学习。
对于家长来说,物质奖励教育法还会让家长养成依赖性,同时,也会丧失主动权,孩子会以此来“要挟”父母,不给奖励就不好好学习,非常容易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比用外在奖励引导更有利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动力时,家长使用外在的奖励引导是有效果的。
但是这种方法很容易让孩子把对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物质上,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拿到奖励。
所以想要孩子真正地爱上学习,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才是关键。
正如格林伯格博士所说:“学习是个人的事。”所以,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由此来看,家长的“奖励教育”也要有度
过度的物质奖励不仅会让孩子对学习毫无兴趣,还会养成物质至上的坏习惯。
但是,家长可以偶尔进行有度的“奖励教育”,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小甜头,既不会让孩子丧失对学习的热情,还会激发孩子的动力。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为了自己更充实,更是为自己的将来负责,而不是为父母负责。
妈咪有话说: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往往过于急切,其实,孩子们都有一个自己的吸收消化过程,需要家长进行耐心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