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媒体新闻报道,一位年仅14岁的花季少年可能因为一篇古文背诵作为一个未完成而导致走上了绝路。说可能,是因为警方尚未给出死因的最终定论。
“我看了教室监控视频,他是连蹲带跪在那里,老师让他背《桃花源记》没背出来才罚他跪蹲……”孩子的父亲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儿子疑遭老师课堂罚蹲,在被赶出教室后不幸坠楼身亡。
父亲的猜测未必就是真正的死因,具体还需要警方进一步审查。但是,我们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一位14岁少年的生命之星就此陨灭了。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都有一种揪心的疼痛。当然,比起父母的丧子之痛,简直是不值一提。
逝者已矣,但每个人都真心希望以后能够杜绝这类悲剧再次发生。那么,我们是否能够从这个个例中得到一些启发,供家长、学校老师和孩子参考并防范于未然呢?让我们来试试看。
当前教育最缺乏的是什么?问题有点大
这个14岁少年的家庭并不完整。父母离异,父亲赚钱养家但无力陪伴,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是美好的,然而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花费重金将一个活蹦乱跳的花季少年交给一所私立学校,学校却将一具冰冷的尸体摆在父亲面前,难道我们不该为此反思吗?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吃人了?
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14岁少年曾通过社交软件告诉父亲,感觉到学习任务很沉重,经常担心被老师批评,逐渐演变成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事发当前,这位少年因为背不出古文《桃花源记》,就被老师责罚挨着桌椅边蹲着听课,后来可能是有些累了就连蹲带跪地接受惩罚。语文老师惩罚的重不重?客观地说,不算太重。老师惩罚的是否合理?没打没骂地地惩戒一下,督促孩子加强自律、加强学习,不正是家长选择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的理由吗。
有一个场景,学生们可能很熟悉,家长在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最后一课,总不忘补上一句: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于是,老师对坐在班级里的孩子面前,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我们80后上学时期,迟到、未完成作业、调皮捣乱,也经常面临这样那样的惩戒。在新的教育制度下,国家要求是不能再对孩子进行责罚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当前在内心仍然坚定地认为,只有进行适度地责罚学生才能更加认真地学习。
但是,如今正值中学和小学阶段的00和10后能不能接受,这些看似合理的小责罚呢?由于调研的样本不够,我只能从身边的个例出发,谈点体会。
我亲戚家的小外甥就是个00后,孩子明显比父母一代更聪明,学习成绩中上等,情感上也更敏感,更喜欢被鼓励,有自主选择权而不是被批评和督促。但是在学习中,总是有一种不情愿,懈怠,不主动的思想和行为。目前是初中阶段,在妈妈每日的催促中完成各项作业和日常。
我自己的孩子是10后,记忆力好,思维敏捷,好学好问。有一个典型的场景,只要责问为什么错了,原因是什么?定性为不认真。就开始眼皮上翻,往身后的沙发或桌子上一趴,做出崩溃状。那意思,又要批评我了,不爱听。在学习和生活中,孩子希望被引导而不喜欢被强迫,希望被表扬而不喜欢被当面严厉指出问题。
某位领导人对养孩子提出两方面的见解:养孩子,一是养身体,这是生物属性,第二,更重要的还要养道德理性。生物属性成长指标,比如身高,体重,而道德理性指标包括能力提升,智慧提升,道德提升,行为习惯养成等。
综上,我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的出发点,都没有问题,教育理论也是比较系统的。那么,对于孩子自杀这个问题究竟有可能出在哪里呢?我也找不到答案。
这或许不是最好的答案。姑且聊聊看吧
快乐学习,学生减负,曾经在教育改革上呼声很高,然后发现很难落地。并非是这些出发点不够好,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人才选拔等相关环节难以配套做出修改,怎么能让孩子快乐起来呢。
记得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拍摄的目标是芬兰教育制度,快乐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都没有考试,孩子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学习。我不知道这样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比如芬兰国家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或其他代表教育成果的奖项。但是,那种教育思路、教学方式、平等对话的场景对我有很多启发。
中国十多亿的人口无法像别的国家一样,在教育制度上说改就改,但是起码我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可以方式方法,教学态度,沟通方式上做一些优化,让原本就处于失衡的教育关系,变得更加平衡一点。这是一个孩子学习成长的内在环境。
1,与孩子平等对话
我把我的观点说得再具体一点:一帮大人站在舆论的制高点上大谈教育,一帮孩子战战兢兢地在思想和行为上接受各种教育、约束甚至惩罚,这个画面本身说明了问题——失衡。你打算把自己家的孩子培养成鸡娃?大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孩子目前属于弱势群体。大人们自说自话,孩子们百口莫辩。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让教育对孩子,对家庭,对学校都是一件不得不为而又难为的事情。要让孩子在教育上唱主角,其他人所做的应该是平等地对话、积极地引导、耐心地陪伴,切忌操之过急揠苗助长。
先说父母。父母在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前有没有跟孩子商量好,还是武断地做出决定?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有没有密切关注孩子的感受?感觉学习跟得上吗?老师对你们怎么样?同学相处怎么样?伙食怎么样?住宿怎么样?孩子遇到问题怎么辅助解决?是孩子不行,还是制度有问题?
再说老师。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惩罚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尊严?或许有没有考虑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年轻人都好面子,老师却拿别人最在乎的事情在地上摩擦,这样真的好吗?如果把蹲或跪换成做俯卧撑,是不是还能起到警戒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呢?为什么,老师就能打着教书育人的大旗肆意践踏别人的尊严呢?教育部门,一直强调的因材施教,为什么在落地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句屁话呢?
2,与孩子耐心的沟通
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指向一个关键词——沟通,如果要在这个关键词前再加上几个形容词,我认为必须是及时、对等、有效的沟通。
及时,是因为孩子内心成长过程中,极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还不足以应对好各种突发事件,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及时或定期地关心和问询。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有足够的细心和责任感了。
对等,大人在给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还要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主权,倾听孩子孩子的心声和意见,允许在某些环节做出适当妥协,并作出他自己的选择。并且,要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要考虑到孩子由于心态和经验不足容易犯错,给予他们宽容和对等的对待。
有效,沟通是双向的有效信息交互,沟通双方必须是坦诚地直抒胸臆,但是如果做不到前面两点,相信孩子也很能跟你说真话,沟通也就变得无效了。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当孩子被父母经常打骂几次之后,孩子回答父母的词语会变短,经常是“嗯,哦,好,是”。这说明,在孩子心中其实已经关闭了与父母对话的通道,他不敢跟你对话了,说多错多,犯错了轻则被批评,重则被打骂。
3,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上面,是我总结的一些家庭教育的招数。如果这些招数你都试完了,孩子仍然不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那只能是凉拌!什么凉拌?我没有在搞笑,就是继续冷静地陪伴。
当孩子在接受完一系列的洗脑之后,他的内心正在起变化,行为正在逐步改变,沟通的萌芽正在心理酝酿。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很难发现。家长要明白一点,孩子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的年纪,如果仍然存在不愿沟通,难以沟通的情绪和表现,排除外部异常因素,从内部来说是家长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这个情况年级越大展现的问题越严重。
怎么办呢?家长和老师最好的做法就是静观其变,保持耐心,积极鼓励,再找合适的机会继续启发引导。切记,没有耐心简单粗暴地语气和动作对待孩子,这样做极有可能让前面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甚至背离教育的初衷和方向。给孩子一定的时间缓冲,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成长。耐心,耐心,再耐心一点。
我曾经询问过几位在县级小学里担任小学教育的老师,有没有学习过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回答是否定的,顶多是在大学期间学过或自修过。不过,每个学校都安排一位心理辅导老师,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可以去咨询老师,但是几乎没有同学愿意去,也没有老师去请教过。因为在潜意识里,老师和同学都把请教心理学当作是一种病。嗯,大家都病得不轻啊。
试问,一个不了解客户的销售能否做好销售,一个不懂敌情的军官能否打好仗。以此类推,一个不懂孩子的父母能否做好父母,一个不懂学生的老师能否成为好老师。
对于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又能让孩子和老师怎么办呢?作为一个家长,我希望老师不仅能够“传道受业解惑”,还殷切地希望照顾一下孩子的心理成长。但是,我知道这是痴心妄想。所以,孩子的心理成长很大程度决定于家长的方法和态度。而我认为,家长有耐心陪伴孩子成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公平和尊重,其实就已经在家庭教育中成功了一大半。对于自己的孩子,我希望他能冷静地听取别人的评价、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包容乐观自立自强,踏实前行并志存高远。
小结:世界本没有世外桃源
每一个孩子心目中,何尝不想找寻一处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远离各种烦恼忧愁,过着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当他知道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桃花源的时候,当残酷的现实逼得孩子觉得无路可逃的时候,他选择弃权,不玩了。
假如最后的调查结果是这位14岁花季少年确是自杀,那么压死那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我们最终可能仍然是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自杀是孩子面对外部的压力,所能做出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决绝的一次抗诉。
但是如果,在孩子有自杀念头期间,家长、老师甚至同学,能够觉察到学生的情绪异常,给予一点温暖;家长能够经常跟孩子开诚布公地沟通交流,注意开导孩子看到当前的问题和困难;老师能够克制利用手中的特权施行责罚,客观考察责罚的效果以及副作用... ...对不起无意破坏老师的权杖。
我只是在想,我们所有人在一个鲜活的生命即将结束之前,能做点什么,让类似的悲剧可以减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