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朋友跟我吐槽说,带孩子练钢琴可太难了!
这事不假,毕竟,我家现在也有琴童一枚。
原本以为就是一场惺惺相惜地吐槽,没想到她却抛给了我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你说学钢琴或者其他特长到底有用吗?"
前几天年会,有个90后同事表演的钢琴,我想着取取经问问人家学琴的心理历程,没想到,小姑娘说:
“从小就学钢琴,童年玩耍的时间大都给了钢琴,十几年花了十几万,考下了十级,可我现在就是一个996的打工人,考试没加分,工资没加钱。
工作后更是许久不碰一次琴,唯一跟别人不同的是,每年单位年会有个节目可以表演。
除了那些走专业音乐路线的,这就是大多数学琴孩子最后的样子。”
一听到这些,我连让孩子继续学的心都没了!
同款原因不想让孩子继续学,或者继续逼孩子学的,不止一个。
前段时间,在商场里弹钢琴的外卖小哥火了。
没想到因为这事,一位妈妈也火了。
原因是,看完外卖小哥弹钢琴后,她“不再逼孩子学乐器了。”
她觉得“孩子即使学了琴棋书画,最终可能也只是个会弹琴的写字楼打工人。”
说实话,从经济学“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学乐器的性价比很有可能会非常低,更不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真的要为此就停掉一切特长学习吗?
恐怕也不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一、“学特长是为了帮孩子找一个梦想"
其实,外卖小哥并非从小练钢琴,而是在女友大学期间陪她练琴喜欢上的。
虽然是自学,但却是真的热爱,他每天都会弹一两个小时,10年来雷打不动。
对他而言,钢琴是一种精神和情感上的寄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说:外卖是自己的工作,而钢琴是他的梦想,两者其实并不冲突,“致敬所有有梦想的人!”
没错,在每一个热爱音乐、艺术的人来看,梦想可能是终极一生的追求,尽管它无关职业、无关收入。
但当梦想照进现实,一个中年老母亲为了孩子学特长节衣缩食,为孩子能够坚持下去消耗大量的精力、时间去陪练,目的就是为了纯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爱好、帮孩子找到一个梦想?
恐怕也不是。毕竟学一门特长,尤其是乐器类,成本很大。
买乐器,便宜的千八百,两三千,贵的1万+,钢琴这种大件就更别提了,随便一个都是两三万起步。
然而,相比课时费、演出、考级等等的费用而言,买乐器不过是九牛一毛。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这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有人说那个让孩子放弃学钢琴的妈妈太功利了,但不得不承认,下血本让孩子学特长的普通家庭,若说毫无“功利之心”,也不大可能。
远则考试加分、拿奖、获名牌大学招生资格、走专业路线;近则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专注力、提高自信。
不管最后会不会实现,起码一大半的初衷是奔着“有用”去的。
二、“你为什么给孩子坚持?”
烧钱只是第一步,相比这个而言,更难的是肉眼可见的鸡飞狗跳。
无论你有一个多么热爱乐器和高度自律的孩子,你都逃不过这个阶段。
陪练乐器,真的是比陪写作业更费血包。
你以为的陪练是母慈子孝、浪漫唯美,他弹奏来你吟唱。
事实上,不出5分钟:
(1)再认真点,这个音符读的不对哦。
(2)手型又塌了哦,对,小手指要立起来;
(3)注意节拍器哈,你快的都要起飞啦。
你内心虽然焦灼,但言谈举止依然可控……
10分钟后:
(1)手、手、又塌下去了。这个xi又弹成so了,认真点好吗?这都第几次了?
(2)节拍器节拍器,你又飞了,你根本就没在听节拍器,耳朵在线点好吗?
你肺活量逐渐打开,喊话一声更比一声高……母老虎张着大口怒吼的即视感。
15分钟后:
(1)你听不见节拍器的声音吗?听不出来自己比它快吗?
(2)手,你能想着点手吗?又塌了,你这么错着练没有意义。
(3)别着急往下呢,先把这小节练好了,先别给我加左手呢,你就只练右手。
你与娃都明白,今日份腥风血雨已送达……
转天,涛声依旧。
为此:
(1)“断送”亲子关系的:别妈妈妈妈了,一天叫一百个妈妈,把琴练好了比什么都强!
(2)影响吃饭、睡觉的:我告诉你,今天弹不好你就别吃饭了!
(3)被逼无奈,退而求其次的:不图你以后成为音乐家,但好歹给我考个级回来吧……
此时的梦想已不是梦想,兴趣也早已不是兴趣。
而是被“我花了这么多钱,费了这么大劲”,“别人都知道你在学钢琴”,“你连练习首曲子都觉得难以后你能干好什么”等种种原因,架上去下不来了!
当坚持已经影响到孩子的休息、吃饭、学习,甚至亲子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要反过来看坚持的意义了。
这就又回到了初衷,如果你的初衷只是培养兴趣爱好、只是为了磨练意志力、提高自信心,那么就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如此坚持,弊大于利。
CC已经7岁了,其实我们也报过不少兴趣班、也放弃过不少兴趣班,比如舞蹈,学了1年多,放弃了。
但放弃的瞬间,你知道我最后悔的是什么吗?
不是金钱、不是精力,而是在学的过程中,所有我批评她、教训她的那些时刻:
(1)“你看别人上课都什么状态,你什么状态?
(2)老师让动作做到位,你看你怎么偷懒的,脚尖没绷直,后背不立起,你不认真能学好什么?
(3)老师教的新动作,你不认真学,元旦演出你会吗?看不到身边的人都什么进度吗?”
早知道有天会放弃,我何必当时为了那些不完美去苛责、去批评,去让孩子哭?去让孩子自我怀疑?去影响我们的亲子关系?
当然我并不是说,不要给孩子高要求或者放低要求,不管他。
相反,我跟C爸一贯的态度就是,要学就必须学到位,就是要达到专业老师的专业要求,要是凑凑合合就干脆别学别浪费时间,下楼跑着玩它不香吗?
但,心理预期中的“期待完美的高标准”和实际操作中“武断粗暴的高要求”是两个概念。
许多人走着走着,就变成了只求一个结果,不在乎孩子感受的强按头。
明明初衷也是试试看喜不喜欢,但一旦开始,就好像停不下来,好像练不好这一首,孩子就是一个不认真、不努力、不能克服困难的孩子。
明明初衷是为了锻炼意志力,结果,练琴却变成了衡量孩子是否具备克服困难能力的标尺。
所以,舞蹈之后,我们再给CC报兴趣班、敦促她坚持学下去的过程中,我常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N年以后,一旦放弃,这些都变为零,它终沦为可有可无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的收获是什么?或者至少要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我失去了什么?这些失去我会不会后悔?
比如说:
我觉得失去金钱可以接受,我愿意为孩子付试错的学费。
甚至孩子失去“本可以自由的玩,结果被送去上课”的时间也可以接受,孩子也需要去试错。
但,我觉得唯一不能够牺牲的,是亲子关系,是孩子的自信,是孩子学一件新事物开心的感觉。
不能多年以后,钱也花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也付出了,最后换得一个孩子很讨厌舞蹈/钢琴,更讨厌当时因为学它而逼我的妈妈,这是绝对绝对不可以的。
如果从最开始,你能保持一份思考,至少在坚持的过程中,不会走偏,会少做很多今后自己后悔的事。
如果时时记得自己的初衷,就能时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我这么批评孩子会让她更爱练习吗?我这么打击会建立她的自信心吗?我这么唠叨就能建立她的抗挫力吗?
三、“孩子钢琴十级,但就是一个普通人”
其实学乐器或特长这件事,无论选择还是不选择,坚持还是不坚持,都无可厚非。
但,从开始学的那一天起,就要做好“孩子钢琴十级,但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心理准备。
这其实跟鸡娃是一个道理,过程努力,结果佛系。
否则,父母就真的有可能变成“性价比机器人”,然后去精密的计算孩子未来走的每一路,拿成果论成败,一旦失败就很有可能功亏一篑。
明白这些之后再反过来看孩子现在“学特长”的样子,也就不觉得难,没那么“崩溃了”,也就不会出现开头那位妈妈“恍然大悟”的失望了。
就能在”就算儿时花费十几万,最终并没有换回一个平方“时,仍然享受音乐带来的安慰和满足。
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预判如今的努力到底会给未来一个什么结果,但是,尽力就对了,哪怕我终将成为一个普通人。
你家娃在学啥?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坚持or放弃的犹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