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的别人的故事”,是一种很有效的获取经验的方式,爬藤也一样,相信许多家长一边如饥似渴地倾听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的经验,一边都在内心深处暗搓搓琢磨:这个娃的成功,能复制到我家孩子身上吗?答案是能,也不能。“复制”藤校娃的真正方法,是研究透他们的特点后,再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去培养。
作者: 周婧琦
本文原文来自:爸爸真棒
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
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今天,我们从做客过的100多位牛娃中选了特别有代表性的3位,请他们用自己千差万别的经历诠释他们的6大共同点,或许能给家长们一些启发。
Frank:@上海中学国际部,从小就读国际学校,被耶鲁、牛津录取;专业:政治&历史;标化:SAT1590,托福118
Peter:@杭州外国语学校,边准备高考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专业:政治&哲学;标化:SAT1580,托福117
Sherry:@北京十一学校,进入“南方哈佛”莱斯大学;专业:建筑史方向;标化:SAT1500,托福112
01.
多阅读
藤校娃的第一个共同点,毫无悬念地是“多阅读”。不过,不同人采取的方法完全不同。
从小就读于耀中、上中国际的Frank是海量阅读。他的标化经历简直是个传奇:11年级第一次考SAT,刷了5天题就去考试,结果考了1590!
上中国际官网首页
这个羡煞旁人的成绩,Frank归功于自己的长期阅读积累。他从小就在爸妈催促下多读书,哪怕是忙到爆的12年级,阅读量还能保持在一年3、40本。
海量阅读带来的“知识沉淀”,在大学申请时几乎就是万用灵丹。
比如耶鲁和牛津的面试、附加文书等,主题都是哲学政治,非常学术。Frank交的耶鲁附加文书里,讨论了新型社交媒体对政治氛围的影响、切格瓦拉这种历史人物的多元性评价等话题,全是靠平时阅读积累的知识才写出来的。
Frank觉得对文书写作有帮助的两本书:Fifty Essays that worked&College Essay Essentials
Peter作为杭外公立班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他的“多阅读”更偏重“精读”。
他常看的英文书籍也不是Frank那样的哲学大部头,而是英美社论杂志,并且给自己设了一堆苛刻规定:
要定时,不能想看多久看多久;要理解作者的逻辑脉络,理清楚他在这一段里的论点是什么、作了几层论证、每层用了什么论据;读的时候如果遇到长难句,可以停下来翻译一下,这样可以锻炼找到重点的能力,对托福、SAT常出现的长句也会大有帮助。
02.
爱自学
经常听到刚刚转轨进入国际化学校的家长学生不解:“老师怎么什么都不管呀?难道只能让我们自学吗?”
其实我们遇到的每个藤校娃,都是“自学成才”的高手,或许“自学”是国际化教育路径的必然关卡吧。
Frank在上中国际已经学了“全能学霸”专属的IBDP,然而为了展示自己在更多学科上的能力,他还自学考了7门AP。
“我觉得对于一般高中生,自己看书准备AP真的完全够了,当然未必要考7门那么多,控制在自己觉得不累的范围内就好。”Frank说。至于书本选择,有些科目是巴郎的比较好,有些是Princeton Review的比较好,可以去搜索一下网友更推荐哪本。
甚至没有书也可以上网看视频自学,尤其今年AP转线上后,官方发了很多免费视频,相当有个老师手把手教你。Frank的AP地理就是看视频学的,最后也考了5分。
Peter身在杭外公立班,自然一切都得靠自学,他让我惊讶的是,实在太会利用身边的有限资源了。
Peter所在的杭州外国语
比如他没考几门AP,但考了很多SAT2,就是因为国内高考内容和SAT2有大量重合,可以两手抓,老师也能帮上忙。“备考SAT2物理、化学等科目时,我经常去找任课老师问问题,他们大学时都深入学习过自己的学科,非常乐意帮我解答。”
另外,身在体制内,Peter认为一定要报机构,因为机构可以提供很多信息和免费资料,但他采用了“极度精简原则”——报机构最少的课时,然后把自主练习的时间放到课外。
这样,既省下了大笔金钱,又享受到机构的真题和资料,申请上有问题也有人可以问,真是个十分聪明的选择呢!
Peter就读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官网首页
03.
了解自己
申请美国顶尖大学,个人陈述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可以说大学通过它来筛选的,就是能“了解自己”的年轻人。
来自全国数得上的“神仙学校”北京十一学校的Sherry算是“低分高录”——SAT只有1500,却进了和康奈尔排名相同的“南方哈佛”莱斯大学。她自称并没有做什么厉害的活动,靠的诀窍之一就是展露鲜活的自己。
北京十一学校官网首页
拿申请中最让她“头秃”的环节举例:很多美国大学都要求你写一个“contribution贡献文书”,说明你能给大学做出什么贡献。Sherry想了好几周:一个国际生能给美国大学做什么贡献啊?最后她终于领悟:你只能“贡献”你这个人——你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但我到底是谁?我究竟哪里独特?Sherry一开始陷入了迷茫,不过她很快发现“和别人对话是了解自己最快的方式”,因为别人的提问会让她思考:我是不是真的认同刚才自己说的那句话?不断反思自己的想法。
有一段时间,她每天都尽可能地和别人对话,顾问、朋友、英语外教、自己的父母……直到最后,她终于找到了自己最独特的地方: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是一个渴望人与人之间像中国结一样联系紧密的人”,Sherry说。她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所有申请材料的主线,也把她的全部4篇文书联系成了一个鲜活的整体。
在最难的那篇“贡献文书”里,她表示:到了莱斯以后,她会送出自己的“中国结”——努力去连接周围的人。看来,申请中的所有难题,可能都源于你不够了解自己。
Sherry就读的莱斯大学官网首页
Frank则提出了一个了解自己的“长线”方法:记录情感。
这是一位耶鲁学姐跟他传授的秘诀:从9年级开始,每次碰到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比如重要的比赛、重大的改变、碰到的问题……都要尽快用文字记下来,甚至可以直接发朋友圈,但一定要详细、真挚地记录自己的感受。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发生过很多重要的事,但“情感”是会逐渐变淡的,因此很多高中生到了要写文书时,回头一看,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平平无奇”。而坚持好情感记录,积累了一堆素材,写文书就会轻松得多。
Frank就读的耶鲁大学官网首页
04.
做喜欢的事
虽然上中国际的IBDP的学业压力是出了名地大,Frank还同时担任好几个社团的社长,但他觉得一点不累,原因就是“喜欢”。
选的课都是自己喜欢的,所以学起来都是乐趣,平衡社团活动和学业也不在话下。“我在辩论社的工作之一是帮学弟学妹改辩论稿、做研究,真的不怎么累——因为我就是喜欢研究国际难民、全球变暖之类的问题,做起来兴致勃勃,特别高效。”
Sherry和Peter则从申请的角度说明了“喜欢”的重要性。Sherry总结自己的经验:“只要你能说服招生官,你真的很爱自己的专业,就非常有可能被录取。”
她的个人文书讲述了自己对胡同和老房子的由衷热爱,表现了她对建筑史的兴趣来源;高中时最重要的活动也是做北京城市改造方面的研究。这大概就是她“低分高录”莱斯建筑史方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名家贾书辰笔下“老北京拐棒胡同”
Peter进一步解释说:大学都希望看到申请者的学术能力,但一个高中生是不大可能做出很厉害的学术成果的,因此,它会去看你在选课、活动、生活等细节中表现出的“学术热情”,这样才能相信你未来4年会好好学习。
不过Peter的兴趣领域非常“斜杠”——作为杭外公立体制内学生,高中时,他“文理兼备”,选了生物、化学和政治,大学虽然报了政治和哲学,也会去选生物化学课。原因很简单,他是真的喜欢这几门学科呀!
“我并不希望自己申请时被限死在某个特定专业,更希望大学看到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稀奇古怪的东西、自由探索的人。”看来,“喜欢”并不等于“专一”,只要展现你的强烈兴趣就好。
05.
时间管理大师
“走国际化道路,时间管理能力和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几所顶尖高中如平和、领科老师的共识。而当我们了解到藤校娃的学习生活后,不由得感叹他们一个个都是“时间管理大师”。
Peter不仅是体制内申请大学,还是英美双申,简直把高中的每一点时间都高效利用了,让我们来看他的时间表:
9升10暑假-10年级上学期:学托福,考到107分后暂停(最终117)
10年级暑假-11年级上学期:SAT初战
11年级:SAT2,AP,SAT刷分
11升12暑假:夏校
12年级上学期:SAT终战(1580),SAT2终战
他认为,出国跟高考其实是不矛盾的,因为托福、SAT的培训主要放在假期和双休日,平时在课外抽点时间背单词、做阅读就够了。
在时间管理方面,Frank是掉过“大坑”的。
他所在的上中国际牛娃扎堆,大家都很拼,结果他在9、10年级时,不自觉地开始跟同学“比谁睡得少”……那段时间,他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家睡得少上课精神不集中学校的课学不好回家补课在家睡得更少
转机发生在他读了一本哈佛教授Matthew Walker写的书《Why We Sleep》之后。根据书里的建议,他试着多睡了一段时间,结果发现自己一下子状态大好。于是,到了12年级申请季,他也坚持每天11点睡觉,而且要睡7小时。
要保证睡眠,提高白天的工作效率还是很有必要的,于是Frank采用了不少流行的时间管理技巧:
比如记录每天的活动:10:00~10:30,背英语单词,10:30~12:00,做物理题……晚上翻一翻,一下子就知道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如果发现有浪费时间的情况,接下来就进行改进。
06.
减压高手
申请是一件给人带来巨大压力的事,因此,藤校娃在调整心态方面,必定也都是一把好手。
体制内英美双申,任谁看都是压力山大的路径,然而在Peter眼里,高考机会却一直是一条令人安心的“后路”。会“英美双申”,也是因为英国给offer的时间较早,11月已经有了KCL的录取托底,接下来申美国,就非常放松了。
身处竞争激烈的上中国际,Frank则有独特的减压技巧——把别人“降一级”,再和自己比较。他说,这是因为所有的人在讲自己的时候,都会包装得精美一点,这就像看朋友圈那些美颜滤镜开足的照片,如果当做别人真实的样子,肯定会自惭形秽的。
因此,当你去看自己梦校的往届生资料时,也可以手动给他们“去除滤镜”——把他们的经历稍微降一点,再用来衡量自己,看有没有到他们的水平,这样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焦虑,更能让你客观地评价自己。
Sherry则非常“想得开”,强调大家一定要坦然面对申请的运气因素。她笑称“我到现在也没法说清楚招生官看上了我哪里,也不否认有运气的因素,但是,绝对不是只凭运气。”
她认为,申请季没有什么事能100%确定。没人保证你考到某个分数、参加某个夏校、拿到某个教授的推荐信,就能确保录取。同样,招生官到底喜欢看到什么样的申请资料,也不是你能确定的。
因此,与其花时间揣摩大学想看到什么,还不如把这种“讨好型思维”抛开,坦然做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