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读呀
神兽们宅在家看点什么好呢?是《熊出没》还是《海底小纵队》呢?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档知识类节目,叫《跟着书本去旅行》。可能大家不相信,整个周末,我竟然看得停不下来。20分钟一集的故事,不知不觉刷了10多集。
作为学龄前的妈妈,之前很关心小学课本上什么内容,只是“神兽”还在幼儿园,不太想提前抢跑。当然,抢了也没用(偷笑)。
直到朋友说,可以看看《跟着书本去旅行》。我一查,是围绕小学课本上的知识点来拍摄的,看了几集后,确实有意思。网友们的评价也很高。
节目的策划很清晰,每一集都有一位领队,带着孩子们去实地走访、体验、学习,让大家身处实地,真正地触摸历史沧桑的遗迹,感受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落地、生根。
这档节目很火,概括下来有几个特点。
“GO”——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怎样把课本读懂、读透呢?
哈佛大学的一位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曾说,一定要走出去,看这个世界。
她给自己的规划是,每年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这个习惯自她小时候,她的父母就带着她养成了,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旅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式。它的意义在于使人成长。
那么在这档综艺中,节目的内容源泉来自于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讲述的内容是地域风光、历史名人、文化古迹、山脉河流及世界文化遗产。专业的领队会带着孩子们接触这些陌生的地方,边走边讲。是不是让书本活起来了?
比如有一集讲《寻访河西走廊——葡萄美酒夜光杯》,知识点其实是讲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怎么理解葡萄美酒夜光杯呢?很简单,到诗里所描述的地方去。
于是,领队带着孩子们来到甘肃省武威市,讲武威这个霸气的名字怎么来的。讲葡萄美酒是怎么做的,讲诗句的由来。“你们看,用祁连玉做的杯子晶莹剔透,在月光底下它依然感觉熠熠生光,所以人们就叫它夜光杯。”
既然是体验,那么孩子们当然要动手尝试。
大家来到葡萄园,采摘葡萄,学习如何酿造葡萄酒。
领队同时告诉孩子们,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传播以后,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走出去,到实地去,孩子们就会打开学习的五感,让诗句不再枯燥。是不是很有意思?
“Visit”——参观文化古迹,观照历史沧桑
当书中的点墨和历史的古迹相联系,历史就不再是文字,而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有一集是讲述《寻迹古长安—古都城墙》,领队就带着同学们来到城墙遗址。同时,领队告诉孩子们,古代的长安城多么壮观,那时城墙连绵数里,是一道保护都城的人工屏障。一边走,一边看,仿佛也能看到那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茫和历史感。
“Play”——在玩中学,调动兴趣
学习如何结合玩耍,就等于如虎添翼。比如有一期讲述老舍的作品《草原》。镜头就从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转移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大草原。
接待同学们的是内蒙古大学的教授特古斯巴雅尔。
巴雅尔教授非常和蔼可亲,给同学们讲述了关于内蒙古草原和马的文化知识。
比如马尾的重要性。马尾巴不仅可以保持马在奔跑中的平衡,还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赶走蚊虫。他还叮嘱说,千万不可以站在马屁股后面哦,那是非常危险的。
既然是玩,当然少不了骑马!孩子们开心地体验骑马,教授就告诉大家,如何顺利地踩蹬上马,帮助大家掌握基本的骑马技术。
关于骑马,学问也很多。
教授告诉孩子们,马镫看似简单的蹬踏器具,在中国秦汉时期以前是不存在的。西晋时期现了短蹬,直到东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马镫,沿用至今。
这个中国的重大发明,也将中世纪的欧洲带入了骑士时代,推动了中国古代骑乘的历史发展呢。
哇——一个骑马,也能折射出那么多知识。同学们很兴奋。
策马奔腾过后,孩子兴致更高了,大家内心的好奇心被充分点燃,开始在休息的时候,围绕着幽默风趣的教授提起问题。
“老师,马的毛那么短,它们是怎么抵御寒冷呢?”
“蒙古马天生健壮,非常适应大草原的气候,它们会根据气候的变化长出抵御寒冷的皮毛,可以说,蒙古马非常耐寒。”
“老师,蒙古马冬天都吃些什么呢?”
“就吃牧场的草,因为蒙古马活动范围很大,所以不用担心没有食物吃,它们的进食范围大概在50—80公里呢,但是他们还记得回来的路哦。”
“而且,蒙古马不挑食,不讲吃穿!”
“老师,蒙古马是怎么睡觉的啊?”
“这个问题提得好,小马是卧着睡的,大概2岁以后,就站着睡觉了。”
孩子们不断提问,气氛分外热闹,老教授也热情地一一回答每一个问题,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
时间过得很快,20分钟的节目眨眼就到了尾声,真是意犹未尽呢。
这档节目即可以提前预习一些知识,还能丰富孩子们的视野。在不能外出旅行的时候,通过节目了解看世界,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