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变“夸夸群”?畸形站队大可不必!

万能妈妈:6年教育行业经验,985学霸,娃读的学校不能比我的差。致力于用和风细雨的方式鸡娃。

前阵子,《奇葩说》的第七季第九期节目,出现了一个大爆的辩题,在播出的当晚就直接冲上新浪的热搜高位,截止到2月5日,阅读量已经达到了5.2亿,讨论达到了11.8万。

在辩题开始前,现场的观众针对辩题进行投票。

现场的投票是正方“要!”获得37票,反方“不要!”获得63票,但最终的辩论结果确让人很意外,正方以22票的票数增长获得胜利,且票数超过了现场观众数量的一半。

讲道理,如果我还是在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我一定毫不犹豫地站反方。

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里,歌颂的从来都是那些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屈从于权贵的高洁品格,批判的是那些混淆是非、跟着皇帝说新衣好看的普通群众。

而且,我们也常常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就不再多作参与。

把家长群变成老师的夸夸群,是不是真的有必要?作为家长,我们最经常看到夸奖老师的话无非就是这几种。1、老师辛苦了;2、麻烦老师了;3、老师棒棒的;有才情的家长还会作诗几首,还有的家长会发长篇大论的小文章歌颂感谢老师。

前几种真是既没创意,又听不出来你是在说客套话还是在认真的表达感激。甚至还会导致其他家长也被迫营业,做复制粘贴工具人。后几种,也不便于家长们模仿,因为多数人都没有这个时间和文采。

反方辩友们是这样说的:

“吹捧能让你孩子上清华么?”

“别在群里刷存在感了,老师根本不需要你没创意的吹捧。”

“在老师面前,点头哈腰,万一孩子发现了,人设崩塌。”

“别自我感动了,父母的悲壮和牺牲不该成为孩子的压力。”

但成为一个老母亲后,一切都变了。

套用蔡康永蔡老师的话来说,孩子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人质。一切和孩子沾上边的事情,都变得格外重要。

很多时候,只有一件事情和孩子有关,那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必然是,这个对孩子有没有用,对孩子好不好。

要知道曾经我们也是年少轻狂过,怼天怼地不带怕。

但是现在却总想讨好老师,万一呢,万一老师能多关注孩子呢?多少家长就为了这一句万一冲锋陷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精心择校,择居,各种分析对比,挑夜灯查政策、看招生信息、看出入生源。万一因为自己没选好,耽误了孩子怎么办呢?

小到衣食起居,大到课外辅导班,我们都层层筛选。孩子又没到能分辨自己喜欢什么想学什么的年纪,只能家长把关,万一孩子有天赋,而我们错过没发现呢?

辛苦工作一天,间插还要看各种微信Q群,好不容易回家歇息,还要爬楼泡群,一刻不敢松懈。万一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或者活动没带孩子去参加呢?

为了一个好的学位房,豪扔千金,掏空了家产,哪怕最后只能节衣缩食也只能买到不怎么样的老破小,我们也都心甘情愿。万一孩子就能上了所不错的学校呢?

只要为了那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们就敢赴汤蹈火。哪怕我们当不了孩子的神推手,也没有金手指为孩子拨开所有的迷雾困难,我们也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孩子的猪队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我们也深深地清楚知道,在家长群里吹捧也好,跟风也罢,并不会让老师对孩子高看一眼。

但是,我们还是希望那个“万一”,也惧怕那个“万一”。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是被特殊对待的那一个,但是很少,比起努力,这种特殊对待更看运气。但我们没有这个运气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去创造这个被特殊对待的机会。

可是,就像反方辩手冉高鸣说的,不要让孩子从小觉得送礼、拍老师马屁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

所以,在创造的过程中,我们也小心的把握尺度,既不能过度吹捧也不能不回复。作为父母真的太难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针对这个辩题,我更赞成李诞的说法,这个跟风吹呢,就是一个社会嗑,你一说,他一呵呵,这个回合就结束了。省事儿,高效,友好。

没必要把这个事情过度化,也没有必要抱着叛逆心理。跟风和吹捧都带着浓重的贬义色彩,我们作为家长其实就是感谢老师的辛勤工作,才会在家长群里表达感谢,才会在节日里送上一句祝福,谈不上阿谀奉承,算不上吹彩虹屁,这不过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必跟风吹捧,只需保持对老师的尊重与感谢。如果只是一句随手发出的善意回复,就能让对方有一个好心情,相信大部分人还是非常乐意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END ]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标签: 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